APP下载

自媒体语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2015-01-30穆建亚

中国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文│穆建亚

自媒体语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文│穆建亚

自媒体的发展引发了信息传播活动的重大变革。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壁垒得以打破,面对网络鱼龙混杂的信息,兼具“公民记者”和“信息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大学生,其媒介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自媒体 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 大学生

当代传媒业发展势头迅猛,大众媒介更是作为一种“社会公器”,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媒介发展到自媒体时代,引发了信息传播活动的重大变革。当代大学生作为自媒体时代“公民记者”和“信息产品消费”的主流力量,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其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高校亟须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以帮助青年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自媒体: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媒介新环境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用以描述互联网时代的博客发展。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在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自媒体的定义如下: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自媒体发展到今天,除了早期的网络社区、视频网站、博客,还包括目前最为流行的微博、微信等,成为大众随时随地阅读和发布新闻事件的载体。

自媒体将媒介发展延伸至3.0时代,它与传统媒体1.0时代和社会化媒体2.0时代相比,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打破了信息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引发了信息传播活动的重大变革,信息发布渠道不再囿于新闻记者和三大传统媒体,使得广大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拥有了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

这种任何人都可以以虚拟身份即时互动、平等表达、无界传播的自媒体的发展同样影响着高校的各个层面,媒体与大学生之间的传受关系与主次之别随之消解,二者得到了内在的统一。大学生也由此兼具了“公民记者”与“信息产品消费者”的双重身份。

自媒体时代,人们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草根新闻”。这也意味着,在媒介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被赋予了更为充分和自由的媒介话语权。

大学生通常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自媒体很快成了大学生的“发声”渠道,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发布原创信息,创造流行词汇,甚至引发全民讨论。尤其是大学生在微博、微信上展现亲身经历的突发事件时,更是扮演着“公民记者”的角色,从写作到最后的编辑发布不逊色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和编辑,所以其发布的微博和微信,就是“公民新闻”。

大众媒介通常被称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而基于兴趣和圈子的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也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群体在扮演“公民记者”的同时,也是自媒体信息的阅读者和消费者。

二、自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研究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尽管已历经近百年的演变和发展,但其确切的定义至今依然众说纷纭。有学者从信息传播者的角度,强调传播者如何把握话语权的能力,如P·玛莎瑞斯;也有学者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对受众在获取信息、消费信息过程中的解读和判断能力,如J·刘易斯。

我国学者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方才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至今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1]国内学者通常倾向于引用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即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理性的回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即是培养人们对媒体信息进行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理性回应能力的教育。

本文探讨的自媒体语境下的媒介素养概念将结合J·刘易斯、P·玛莎瑞斯及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观点,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普通大众面对自媒体信息进行解读批判的能力和修养,二是自媒体的使用者运用话语权传播信息的能力和修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则指的是在高校范围内,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恰当使用媒介,培养大学生群体正确解读和批判媒介信息内容,同时有效运用话语权传播信息的能力和修养,最终使大学生群体真正通过自媒体参与社会讨论,获得个人发展。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进行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理性回应能力。具体而言,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大学生自主生产信息的能力。自媒体开创了全民皆为“草根”记者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提供和分享信息。传播学者喻国明曾用“全民DIY”[2]来形容这种新型的新闻产品生产方式。自媒体时代,提高大学生自主生产信息的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善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加强大学生自媒体信息制作和传播能力,如,创建个人博客、微博、微信账号并推送信息的基本技能;再次,了解自媒体写作特征,如通过维护个人账户,熟悉自媒体产品图文并茂的排版风格及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以提高大学生加工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第二,培养大学生有效运用话语权的能力。自媒体作为大学生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新平台,降低了言论表达的门槛,赋予了大学生更为充分的话语权。因此,高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个人话语表达权利的同时,更为有效地运用自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公共话语权力的实现往往需要受到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应当教导大学生理解个人话语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不能一味地表达自我,而应该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约束。

第三,提高大学生理性回应能力。一方面帮助大学生了解媒体性质和运作模式,了解新闻产品没有纯粹的客观的特点,尤其是缺少“把关”环节的自媒体;另一方面教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检测网络信息,辨别信息真伪,识别网络信息表达的倾向性,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回应来自网络媒体的信息。

第四,培养大学生运用自媒体获得个人发展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媒介使用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使用媒介得到自我发展。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信息搜索能力,能够快速从庞大的信息载体中提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培养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利用各类网络学习小组,与他人共享知识、交流想法、良性互动。

三、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性及必要性

自媒体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步伐,在传者与受者的大量互动中,产生了一系列正面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参与社会讨论的热情。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使用自媒体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快餐式解读自媒体信息。在接触自媒体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大学生倾向于选择轻松易得的娱乐信息,忽视对海量的有营养、有意义的媒体信息进行深度的检索挖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媒体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是如同快餐一般“只求饱不求质”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使用新媒体进行深度思考、拓宽视野、完善自我的可能性。

对媒介不良信息免疫力低下。信息爆炸时代,受“受众本位”的传媒市场营销策略影响,诸多新媒体产品大批量复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以迎合市场,网络推手随处可见,恶意炒作此起彼伏,媒介在一场场娱乐狂欢中不断降低道德底线。在如此庞杂的信息环境轰炸下,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极易缺乏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难以正确筛选和辨别信息。

过度依赖自媒体导致现实社会关系疏离。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习惯性使用各类社交工具表达真实情感、维系社会关系,尤其是刷微博、刷朋友圈已经成为诸多大学生闲暇时的不二选择。自媒体代替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必然导致现实社会关系的疏离。

信息内容失当。自媒体让广大传统意义上的“受者”变身“传者”,这些未经专业培训的大学生群体,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技能上,水平较低,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时,也容易烙上强烈的个人色彩,实用和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微信微博炫富屡见不鲜。再加上自媒体缺少“把关”机制的特点,容易诱使大学生在发布信息时,淡化道德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成为滋生假新闻和谣言的温床。[3]

2.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

纵观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缺失是分不开的。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实践课程过少。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高校教育是提高媒介素养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但就目前而言,仅限于北京、上海等部分新闻院校开设有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如2004年最早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业课的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开设的媒介素养选修课。这些为数不多的课程也多集中在传媒学院,很少在非传媒专业的学院开设。

师资培训、教材配备不够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师资力量配备、教材设备配备相对欠缺,成为制约媒介素养教育在院校间推广的实际因素。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方面,更是几乎一片空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利用有限的校园资源切实体验媒介运作过程,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新闻媒体依然保持着极强的神秘感。

政府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近些年来,教育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政府机构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职业规范以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在法治社会,只有政府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令人堪忧,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自媒体时代愈发凸显。现行的网络信息监管这道“过滤”程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堵截”掉诸多不良信息,但是“堵”往往不如“疏”,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大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媒介及其传达的规律,学会批判性思考,理性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中,不乏大量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知识储备、社会技能和生活态度,这将在大学生社会化过渡中起到良好的养成辅助作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如果能够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下,正确对待媒介这把双刃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为自己所用,不失为助力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利器。因此,在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四、自媒体语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构建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为主导的力量,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媒介素养教育最为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在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自媒体语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确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在传媒业比较发达的英、法、澳等国,已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学生的教育课程体系。针对我国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将课程设置作为重要手段,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逐步推出一套成熟的媒介素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涉及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教材、专业论文以及研究人员的出现,已经为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高校可依据相关教材,在学生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媒介素养概论、理解大众媒介等课程,并在教学计划中将其明确列为各专业必修课,并适当辅以媒介文化、自媒体制作传播方法等公共选修课。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媒体运作流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区别及节目制作方法;理解大众媒体性质——媒体的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掌握传媒基本理论——解读当前传媒热点事件;树立理性批判意识——区分媒介主观诉求与现实的差异;规范个人传播行为——杜绝制作发布不良信息。

2.利用校园活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学生群体大多缺少深入媒体、参与信息的制作与发布的机会,接触的行为仅限于阅读报纸新闻、观看电视节目、参与网络讨论等信息传播活动的终端。高校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自媒体,虽然从表面上看,学生参与了信息制作与发布的首要环节,但是并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传播规律。因此,高校应该借助大学校园既有的教育学习工具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传媒专题讲座沙龙,搭建传媒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既有的媒介资源,如大学生记者团、校刊编辑部、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让学生亲自去采集、编辑、制作和发布信息。开设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让学生参与官方账号的管理和维护。大学生可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明白传媒活动的实质,理解大众媒介传达的声音,其实体现的是编辑等背后各方力量的意图,并非纯粹的客观中立。

3.建立高校媒介素养评估体系

尽管国内已经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了丰富的校园媒介教育活动,但这些课程和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加以衡量。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加以规范,这些媒介素养课程和活动的开展极易无的放矢,不仅教师和辅导员无法通过相对健全的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大学生自身也缺少明确的媒介认知导向对自身的行为加以规范。媒介素养评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标准:帮助学生理解媒介的性质和基本功能;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准确识别不良信息,并对其产生免疫力;能通过大众媒介获取有效信息,助力个人发展。[4]除此之外,培养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媒介素养,提高综合性的人文、道德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标准。

4.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高等院校教育活动中,师资力量的强弱将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建立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在线教程,定期对在校教师开展自媒体媒介素养培训,掌握微博微信的使用方法,开展网络舆情分析课程,帮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大学生所使用的新媒体;其次,鼓励教师和辅导员使用自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如利用微博的话题功能进行课后讨论,通过专业课程微信公众账号发布课程相关信息,建立各学院官方微博、微信账号等;再次,提高专业教师数量,以便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程。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注释:

[1]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2]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6(6)

[3]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12(2)

[4]戴维·巴勒特.媒介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