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中的“路径依赖”
2015-01-30武晓耕
■武晓耕
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编辑部,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 710072
1 引言
2014年10月12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了《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受到业界的关注。其实,这并不是我国第一次出台出版体制改革的文件。早在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体制创新是改革的重点,必须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2012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又颁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再次强调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应该“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资本为纽带,推进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好,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进程也一直比较缓慢。赵大良、颜帅等人明确对《办法》提出了质疑,“《办法》的出台与期刊编辑出版的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或者说关照不够。将编辑部作为‘出版单位’强行整体转制的方式,是单纯从出版产业的角度来理解期刊出版特别是学术期刊出版,没有考虑学术期刊出版的学术属性和学术内容的组织体系”[1]。翁贞林和陈浩元的观点则相对温和。他们认为“改革的初衷不容置疑”而且“从中长期看,报刊编辑部办刊体制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但是,也反对立刻实施期刊体制改革,强调:“学术期刊办刊体制改革宜统筹兼顾、减速慢行,需要与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同步,与社会领域的改革相协调,与国家扶持政策相配套”[2]。这些观点反映了期刊从业者对于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担忧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推进缓慢的原因。但是,他们却并未进一步探讨其中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要实现体制改革,就必须打破阻碍体制改革的一些固有习惯。本文希望借助路径依赖这个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突破科技期刊体制改革中的已有“惯性”,对未来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路径依赖”源于制度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认为,“路径依赖是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对制度变迁轨迹的依赖”[3]。也就是说,某种制度一旦制定,就会一直被习惯性的延续下去,即便这种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和问题也很难进行改变。我国的科技期刊改革中也存在这种路径依赖的现象。
2 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
2.1 具体表现——“等、靠、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由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单位主办,而这些学术单位基本隶属于事业单位。这就导致科技期刊出版习惯性地“依赖”主办单位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等、靠、要”成为常态。但一味的依赖“等、靠、要”,就只能位居人后,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使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始终徘徊不前。
2.2 成因分析——“计划”体制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仍然习惯于沿用“计划”体制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政府期刊管理部门习惯于计划体制时期的管理方式。例如,2012年7月30日,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办法》,明确规定:“原则上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现有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均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对其中具备建立报刊出版企业条件的,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转为期刊出版企业。”《办法》对科技期刊出版的市场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它的初衷虽然是要推动科技期刊出版的市场化,但仍然“依赖”原有的“计划”体制习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缺乏对市场规律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因而导致各期刊编辑部的强烈反对。所以最终该办法也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期刊出版机构也习惯于计划体制时期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大多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由主办单位拨付办刊经费,编辑人员旱涝保收。所以,只要准时出刊就算完成任务,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同时,由于期刊工作性质,很难像其他同级机构那样“亮点频频”。因而,科技期刊在其主办单位内部往往会呈现边缘化的态势。加之,期刊工作是一个程序化的工作,工作强度大且工作节奏单调,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期刊队伍。从而造成科技期刊发展的“恶性循环”。
2.3 破解措施——“市场”介入
2014年10月12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了《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再次提出 “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强调“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虽然《方案》并没直接提及科技期刊,但是,政府已经转变了原有的“计划”思维方式,开始运用市场规律了。同时,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虽然并非针对期刊编辑人员所制定,但由于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绝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范畴。所以,《决定》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科技期刊编辑部现有的“计划”属性,加速我国科技期刊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理流动。虽然这不会一蹴而就,还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是否所有科技期刊都适合于市场化和企业化行业也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在不远的未来,市场化很可能将是所有科技期刊都要面对的一个选项。所以,科技期刊应该充分意识到“市场”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管市场化是否会成为自己期刊最终的选项,都有必要深入学习和探讨市场经济规律,提升自身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储备,随时准备应对“市场”的挑战。
3 思维模式的“路径依赖”
3.1 具体表现——新媒体的挑战
传统意义上的科技期刊是以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述评为主要内容,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在科技期刊诞生后的几百年间,纸质媒体几乎都是它唯一的传播载体。或许纸质传播的历史过于悠长,使得期刊人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明显应对不足。我国目前科技期刊数量已近5000种,但是截止2014年8月18日,仅有90余个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4]。即便是这90几个期刊微信公众号,还包括10余个从未发布过任何信息的“僵尸微信”,另有11个微信号在2个月内没有更新内容[4]。所以,真正能够很好应用新媒体科技期刊凤毛麟角。
3.2 成因分析——纸媒思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到智能手机和IPAD,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面对新技术革命,很多科技期刊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例如,部分科技期刊正在尝试放弃纸质媒体,全力发展互联网期刊。然而,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互联网期刊仍然沿用了纸质期刊那种“月刊”、“双月刊”的形式,没有把握互联网“及时、迅速”的特点,不仅没有扩大读者群,甚至连原有的读者也大量流失。再如,一些科技期刊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但更新速度却非常缓慢,有时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没有任何内容更新。这说明,科技期刊虽然在形式上不断向新媒体靠拢,但在管理模式上却依然遵循着将传统的“纸媒思维”生搬硬套于互联网期刊和移动媒体之上,无法发挥互联网及时、迅速、快捷的特性,也限制了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
3.3 破解措施——互联网思维
2011年,“互联网思维”由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首先提出,随后被媒体和各行业精英演绎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具体到科技期刊,似乎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笔者认为,科技期刊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使以学术论文为载体的科技成果和理论进展,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获得最快速的传播效果。简单归纳就是一个字:快。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内容如果不能在最快速度获得传播,很可能会被埋没于海量数据之中。科技期刊只有运用互联网思维,才能突破原有的“纸媒思维”方式,通过新兴的移动终端的快速传播,向读者全方位展示科技期刊的不同侧面,从而树立科技期刊的行业品牌。
4 经营策略的“路径依赖”
4.1 具体表现——不作为
就传统习惯而言,科技期刊是不需要“经营”的,或者说对经营是不作为的。编辑们对自己期刊的发行量和行业影响力经常漠不关心,很多科技期刊编辑只习惯于审稿、校对、排版等日常事务。再者,为了评职称和硕博士毕业的需要,每年的待发文章数以万计,所以,我国绝大部分科技期刊都不缺稿件,“核心”期刊更是“稿源如潮”。编辑们只需做好日常事务性工作,保证期刊按时出版就足以维持期刊的正常运转了,所以,很多科技期刊也习惯于目前这种墨守成规的日常性工作,对于期刊的经营活动表现出一种不作为的态度。
4.2 成因分析——依赖症
诚如前文所说,我国科技期刊基本都属于“计划”体制,出版单位大多隶属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学术组织。一方面,这些科技期刊大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没有独立的经营权,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主办或主管单位的诸多限制,无法有效地开展以期刊为核心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也由于拥有“体制内”的保障,没有生存压力。所以,他们缺乏经营期刊的动力和积极性,也不具备经营期刊所必须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只习惯于被动地接收投稿。至于像提高发行量、扩大影响力这些与经营有关的活动,则更习惯于依赖上级单位和领导。
4.3 破解措施——主动出击
相比国内期刊的“被动”,国外期刊则更习惯于主动出击。首先,国外期刊特别重视吸引优秀稿源,通过对某一学科优秀科技成果和最新科技信息的首发权的竞争,著名的Science成功使得上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该杂志发表了上千篇文章[5]。其次,国外科技期刊很重视对作者的服务。如Nature就在确保论文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论文的发表速度,Nature经常在收稿后1个月甚至在收稿2周内发表,这使得科研成果能尽快及时发布,对科学技术的快速传播具有重要意义[6]。反观我国科技期刊,则与国外期刊差距明显。最后,国外科技期刊的营销手段极其丰富,还以Nature为例,Nature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分别开通了适合当地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就建立了Natureasia.com网站,且设有中文版,重点介绍中国内地及香港的优秀研究成果。在订阅价格方面,Nature根据期刊种类、所在国家、订阅时间长短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价格。另外Nature还为不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6]。当然,由于在语言及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中国的科技期刊短期内还不可能实现这种国际化的运营模式,但Nature在“经营”科技期刊方面的经验还是很值得中国同行借鉴的。
5 评审机制的“路径依赖”
5.1 具体表现——评审“外包”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论文评审工作都是依靠外聘评审专家来进行的。这主要因为我国的科技期刊大多隶属于高等院校、研究所等学术团体,各学术团体内部有能力提供一定数量的评审专家,编辑部也习惯于“就地取材”,使用本单位或本系统内的专家,这也在无形中降低了编辑部增加内部评审力量的需求,从而形成了目前这种“外包”评审的现状。
5.2 成因分析——编辑能力不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期刊在编辑人员的遴选上都存在“重文字,轻学科”的倾向,相当一部分科技期刊编辑是中文或新闻专业出身,只能对论文的表达和格式进行把关,至于论文内容,就只能交给外审专家了。即便具备一定学科背景的编辑,也由于学科背景较为单一,无法应对多个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稿件,故而在实践中也很少参与到评审过程之中。所以,这就造成了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部长期依赖外聘专家,缺乏内部评审力量,从而形成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空心化”。
5.3 破解措施——培养学术型编辑
科技期刊编辑不应仅仅满足于“二传手”的角色,应该有意识的成为论文评审中的“主攻手”,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以《细胞研究》为例,该编辑部科学编辑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其中还有一位海外留学的博士后[7]。正是基于这样一支专业团队,《细胞研究》才有能力为国内很多与国外同行存在竞争性的优秀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开辟快速审理发表的“绿色通道”[7]。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我国学者在细胞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也使《细胞研究》杂志获益良多,连续多年在国际细胞生物学研究期刊中位居前10%。由此可见,一直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对期刊发展是多么重要。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外聘专家在学术上的造诣,但就期刊而言,编辑在期刊定位、专题设置、学科侧重等方面的掌控,肯定要比外聘专家更为全面。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在评审机制中强化编辑的作用和地位,也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进一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6 结论
如前所述,长期习惯形成的“路径依赖”阻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科技期刊需要从管理体制、思维模式、经营策略、评审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克服“路径依赖”的习惯。当然,我们要摆脱“路径依赖”的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如林毅夫所说:“制度结构是由一个个制度安派构成的,一个特定制度安排的不均衡,将导致其他相关制度的不均衡。”每一个环节的改变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更何况这么多的环节都需要改变。然而或许恰恰因为这样,反而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历史契机,彻底改变科技期刊中的路径依赖问题。中国的科技期刊有能力为科研人员提供更高效的传播渠道,使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更快捷的传播效率,为国家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1] 赵大良,颜帅,张凌之.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政策辨析[J].编辑学报,2012,24(6):558.
[2] 翁贞林,陈浩元.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商业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12,24(5):457.
[3]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185.
[4] 马勇,赵文义,孙守增.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9):77-78.
[5] 吴成福.论国外期刊的出版趋势和我国期刊发展方向[J].科技与出版,2002(2):12.
[6] 李建忠.国外科技期刊出版运营管理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6):992-993.
[7] 程磊,李党生.如何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以《细胞研究》为例谈学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传媒,201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