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5-01-30■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指标体系

■李 艳

常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路1号 213164

期刊评价是科学计量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期刊影响力最初是期刊文献计量学的一个术语,随着20世纪60年代对国外文献计量学理论及著作的零星翻译及研究,20世纪70年代文献计量学开始在中国进行引进和传播。为了加强对学术期刊的质量管理,以政府主导的基于“合格评价”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开始建立,随后,基于“价值高低”的各类优秀学术期刊的评比活动也不断开展,在借鉴国外成熟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展开,伴随着政策法规环境的不断完善及研究手段、方法的日臻完备,各种评价标准体系日趋成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术期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于社会、经济等文化方面的原因,基于期刊影响力的核心期刊的概念已出现泛化或异化,尤其是“以刊评文”在科研管理及社会上的广泛应用,引起广大学者的强烈不满,也引发了学界及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中指出,要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正确认识 SCI、SSCI及A&HCL、CSSCI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现有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研究有从宏观层面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改进建议[1-4],有从微观层面研究通过对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来提升评价质量[5-6]。虽然各评价机构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因评定方法、测定标准及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差等原因,仍存在质量和创新力评价弱化、评价主体淡化及评价结果软化等问题[7]。本文在梳理我国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现状

从我国期刊评价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期刊评价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布拉德福的“文献聚散定律”及“核心期刊”、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定律”及普赖斯的“文献老化指数和引文峰值理论”被认为是构成期刊定量评价的3大理论基础。我国的期刊评价经过引进探索期、应用实践期及创新发展期后,逐渐走向成熟[8]。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工作主要是对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及“影响力大小”的评价,是通过对学术期刊“质”和“量”的评定来实现。

1.1 以定性评价为主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

1.1.1 基于“合格评价”的学术期刊评价

对期刊进行“合格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合格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看期刊“达到规定要求的程度”,主要是对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学术(技术)质量、编辑质量、印刷出版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合格评价”的意义来说,中国科技期刊评价学研究始于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制定的《检索类期刊质量要求》,它提出了“全”、“便”、“快”的3字办刊方针,并在全国实施。1980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发布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第一次提出了“质量第一”的思想及评价、检查、展览、奖励等制度。1988年,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提出了所有期刊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和法规,是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主要基础[9]。

开展“合格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科技期刊进行系统的检查,使不合格期刊达到合格,使合格期刊更优秀,从而促进各科技期刊质量及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1.1.2 基于“质量评估”的各类优秀学术期刊的评价

基于“质量评估”的各类优秀学术期刊的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各级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为了促进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加强学术期刊的质量管理,基于“质量评估”的各种优秀期刊评价活动开始进行。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于1982年组织了“全国首届科技情报期刊评比”活动;1989年在国家教委科技司和新闻出版期刊司的支持下,开展了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评比活动,这次由政府主管部门颁发奖状和证书的全国性的评奖活动,推动了全国科技期刊评价活动的开展。至于评价标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原国家科委在借鉴国外成熟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制订《科学技术期刊评估标准》。随后通过各地评选活动的实践,再经过修订完善于1992年正式出台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并应用于1992年开展的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价活动。这是第一次由政府发布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0]。按照政治标准(3项)、学术标准(4项)、编辑标准(8项)和出版标准(3项)4项评价标准进行。1994年,原国家科委对该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并正式颁发《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11],1996年颁布了《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这两个标准主要由政府部门制定及发布,因此在事实上指导着我国近年来的各级各类的期刊评价工作及期刊社的工作。这些优秀期刊评价活动的开展,对于优化期刊结构、提高期刊编辑质量以及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及发展都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1.2 基于“影响力大小”的核心期刊评价

基于“核心期刊”评价目标的主要是各专业评价机构。这些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反映、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12]。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辑出版,全面拉开了评价机构进行期刊定量统计与评价的序幕。此后,国内期刊的定量评价工作发展迅速,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简称CSTP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唯一控股的大型股份制公司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简称RCCSE),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其中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仅就人文社科类期刊进行评价。由于其他数据库出现较早,介绍资料较多,这里仅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作一评细介绍。该评价中心于2013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权威评价体系、占领社会科学评价的研究制高点等为宗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价。从2014年起,举办“全球社会科学评价论坛”,发布《全球智库评价排行榜》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5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6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分值为208分,一级指标“吸引力”的分值为83.5分,“管理力”的分值为39.5分,“影响力”的分值为85分[13]。分析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基于“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起来,包括了学术期刊各种奖项的获奖情况及管理规范情况,且此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较高。

此外,除各种专业评价机构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外,还产生了专门学科类的各种核心期刊的评价,如2006年出版的《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各学科根据自身需要派生出的核心期刊,如“新闻核心期刊”、“医学核心期刊”等。

2 两种评价体系的区别及存在问题

学术期刊评价不仅影响着期刊的质量评价,更关系着科研成果评估、成果评定及科研人才的职称评定等诸多社会问题。现阶段,国际、国内的科学评价越来越重视对期刊质量及影响力进行评价。各评价机构采用基于文献计量理论的期刊评价体系,对期刊的影响力进行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遴选出各种核心期刊。对期刊的影响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有利于优化期刊产业结构、强化期刊的科学管理;从读者的角度来讲,在信息极大丰富而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时代,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从办刊者的角度来讲,可以使办刊者及时了解期刊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2.1 两种评价体系的区别

以定性评价为主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基于“影响力大小”的核心期刊评价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评价的方式、方法及评价词语的使用3方面。“合格评价”和各类优秀学术期刊的评价主要从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水平、出版水平及政治水平等方面衡量学术期刊达到既定标准、目标或程度的水平,而基于“影响力大小”的核心期刊的评价主要从载文量、文摘量、引文量(率)的大小、比例来测定学术期刊所属的层次[14]。“合格评价”和各类优秀期刊的评价一般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以专家评价为主,而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推出之前的“基于影响力大小”的核心期刊的评价主要以文献计量学指标为主,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再辅之以定性的专家评价的方法对期刊进行层次划分。

应该说,以政府为主导的对期刊质量的“合格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及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以政府及各种行业管理部门对于“优秀期刊”的评价活动,也主要是在期刊界引发关注。尽管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的评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质量,核心期刊上刊载的论文质量水平大都比较高。但当原本属于文献计量学概念范畴的“基于影响力”大小的评价结果被应用于学术评价体系,各种核心期刊已发展成期刊“质量”和“学术地位”的象征,便产生了诸多问题而饱受争议。

2.2 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评价机构众多,交叉重复浪费人力物力

纵观我国目前的各大学术期刊评价机构,评价机构众多。基于“质量评价”的优秀期刊评价主体更多的是一些民间团体,虽评价主体众多,评价标准不一,但其影响较小。基于影响力大小的核心期刊评价则不同,各大评价机构均是专业的评价机构,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采用文献计量学的若干评价指标,定性评价采取专家评价的制度。然而各大机构采用的具体评价方法、来源期刊及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尽相同,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不统一,导致评选出来的各种“核心期刊”也不同,影响了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分析几大核心期刊目录可以发现,各评价机构评选出来的核心期刊虽重复较多,但也有较多期刊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表现不同,这不仅给使用者和管理者带来麻烦,也造成了交叉重复工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2.2 评价体系众多,指标体系不完备

分析现有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是从期刊发文、期刊被引用及第三方评价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人们对评价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评价方法有了很大进展,各大评价机构也不断调整评价方向、优化评价指标,评价方向越来越细,评价指标也由最初的两三个扩展到了近20个,尽管每次出版的评价报告所采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动或扩展,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是公认的期刊质量标准,然而现行的基于影响力的“核心期刊”评价都没有直接体现政治质量,对有关期刊编、校、印刷、装帧等方面与期刊质量相关的评价指标也没有考虑[15]。还有作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因存在期刊不正常的互引,影响因子被人为干扰,再加上泡沫“下载量”和点击率的影响,学术生态环境被破坏,这些都使得学术期刊的评价工作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备。

此外,期刊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存在明显的时滞性、评价过程不透明等问题也导致了我国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存在不少问题。当这种存在不少问题的“核心期刊”的评价结果被应用于科研评价,便产生了很多问题。评价体系形成的名刊效应,极度挤压了非核心期刊的生存环境,破坏了学术生态。评价结果科学性的前提是良好学术环境的存在,一旦这种环境被打破,再好的评价指标也是漏洞百出。因此,作为评价机构,要反思自己的评价动机和目的,消除客观上造成的对学术研究者、管理层及整个社会的影响;作为管理部门,也要反思将学术期刊评价的结果应用于学术评价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重视改变目前对学术期刊评价的误解、误读和误用。

3 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发展趋势

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术期刊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工作在整个社会中也日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仅需要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指标体系,还要有公正的评价程序,能够使真正优秀的学术期刊良性发展。数字技术及学术期刊的不断发展,使学术期刊的评价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学术期刊的评价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3.1 各评价机构进行整合或合作

目前我国有多个部门和机构均在进行期刊评价工作,也建有多个期刊评价数据库。由于来源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等的不同,造成了评价结果的不同,这不仅造成了使用和管理的混乱,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随着数字期刊的发展,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进行不断优化及拓展,各期刊评价机构进行整合或合作,不仅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可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核心期刊、引文统计分析成果在国内外的权威性。建立统一的期刊数据中心,定期公布学术期刊的统计数据;建立统一的评价数据中心,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目的、不同要求提供权威性的评价结果。各评价机构应有明确分工,建立不同的专业数据库,在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点尤其重要。

3.2 评价体系的重要职责是倡导学术规范

尽管目前对于学术规范的定义、内容及与学术自由、学术创新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需建立学术规范已成共识。“学术规范”主要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16]。可以看出,建立学术规范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是倡导做真学问,科学、合理的学术规范能够促进学术创新。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表的重要渠道,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意无意形成的“标准”引导着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及办刊导向[17-18]。学术评价体系本应该是维护正常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客观公正的期刊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如果评价体系出现了问题,势必导致期刊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如目前过分注重期刊的影响因子、引文量等统计数据,过分重视成果数量,导致许多学术失范及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的产生。由于功利性和期刊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许多期刊编辑不再坚守学术规范,人为操作统计数据,将期刊的评价指标作为办刊的导向和指挥棒,结果必然损害中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3.3 建立统一规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我国的期刊评价是在借鉴和学习国外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期刊评价要与“国际接轨”,但与国际接轨就需要一套国际通行的标准,西方的评价标准体现的是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及语言习惯等。如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等引文数据库及期刊引用及评价排名结果(JCR)收录的期刊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他们更偏重于美国及英文科技期刊,在所收录的科技期刊中,美国几乎占了一半。收录的期刊学科分布不均,SCI比较注重收录基础研究成果,更偏重于生命科学、化学、药学等生物医学科学。因此国内颇具影响的期刊在SCI等国外评价系统中常常表现不佳,而美国主办的在学术界属于二三流的学术期刊却被收录。我国的学术期刊具有与国外学术期刊不同的特点,不能照搬西方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方法,要在借鉴国外优秀学术期刊评价经验的基础上,要在保持原有期刊评价体系中某些合理因素的前提下,改进评价方法和手段,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统一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各评价机构采用不同的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尽管各评价机构每更新一次评价报告几乎都会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或调整,然而由于国内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并未统一,各评价机构均有一套自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就导致评价结果不一致,据周向华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3个数据库的科技类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统计发现,其重合率不到40%,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所认定的社科类核心期刊的重合率仅为30%[19]。建立统一规范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利于产生一致的评价结果,有利于消除使用混乱和期刊管理。

3.4 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对期刊的定量评价一般要经历以下步骤:确定评价方向和维度、确定统计数据源及统计时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对原始数据采集及处理、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20],每一个环节的不同操作模式及方法都可影响到评价结果。如作为评价学术期刊质量最重要的手段——同行评审制度,同行专家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然而目前,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仍存在评价主体缺位、失位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评价目的不明导致评审专家的选择标准不明,选出的专家或同行多数不是真正的小同行或专家,而是大同行或外领域专家。并且同行评议的方法很难排除评价者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情感动机等主观因素干扰。要想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就需要对学术期刊进行科学的分类分层。学科的划分对期刊的评价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对学科的分类越来越复杂,在期刊评价时,对其分类不准确会直接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还有作为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因存在很多人为的干扰,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性。随着数字期刊的发展及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下载量”、“Web即年下载率”等作为评价的关键指标被用来统计期刊的网络使用情况。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对期刊的评价方法也提出了新要求。再加上社会对评价结果的误解和误用,导致学术生态环境恶化,这些都需要评价机构增加新的指标或修正现有指标,不断改进评价手段和方法,减少人为干扰,以使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和有效。

3.5 注重评价指标对期刊质量的引导作用

目前的定量评价主要是基于“期刊影响力大小”的评价,而不是对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几大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也是相互冲突,互不相容。然而从大环境来讲,尽管大家对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质疑不断,然而科研管理部门及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还需一种简便易行的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因此国内亟需建立一种能够“全面衡量期刊质量”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术期刊的质量是一项专深而且复杂的事情,除了文献计量学的指标外,还需要其他一些指标,要完善相关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引文、文摘等与期刊质量密切相关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同行评价的期刊学术水平的指标体系[3],使评价指标发挥对期刊质量的引导作用,使学术期刊编辑将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上,并通过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4 结语

学术期刊的评价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期刊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随着学术出版界发生的技术性变革,评价对象的载体更加多元化,评价手段更加现代化,期刊评价面临着新的挑战,合理的评价机制与和谐的学术氛围是学术期刊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前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是客观公正评价结果的基础。各评价机构及管理部门应深刻反思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相信随着评价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评价方法的不断创新,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会不断完善。

[1] 李爱群,黄玉舫,邱均平.我国学术期刊文献计量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09-613.

[2]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8.

[3] 叶继元.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评价之异同[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5-7,16.

[4]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体系构建及相关问题研究[J].编辑学报,2009,21(3):189-192.

[5] 俞立平.历史影响因子:一个新的学术期刊存量评价指标[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89-92.

[6] 俞立平,刘爱军.指标数据分布与内部差距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以JCR数学期刊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21):105-110.

[7] 叶继元.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创新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2):108-117.

[8] 林树文,曾润平.期刊评价的产生与我国期刊评价的发展[J].情报探索,2013(5):43-46,50.

[9] 陈冠初.我国科技期刊的评价问题[J].编辑学报,2004,16(4):240-242.

[10] 何汶.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85-89.

[11] 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科学技术期刊评估标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75-381.

[12] 张积玉.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5):70-76.

[13]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EB/OL].(2014-11-25)[2015-02-27].http://skpj.cssn.cn/xspj/xspj_yw/201411/t20141125_1414985.shtml.

[14] 叶继元.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评价之异同[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5-7,16.

[15] 李丹.我国期刊评价体系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16] 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57-68.

[17] 李爱群,赵智岗,邱均平.中美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评价方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73-81.

[18] 梁雁.学术期刊分级的核心要素[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117-119.

[19] 周向华.核心期刊概念的演变及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26(1):87-90.

[20] 周冰清.中文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D].南京:南京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