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研究
2015-01-30武秀枝
武秀枝
(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 通辽市 028000)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研究
武秀枝
(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 通辽市 028000)
网络时代的到来,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服务模式。如何顺应时代要求,科学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新型管理服务模式,满足新时期高校广大师生庞大的信息需求,是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发展的新课题。
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是师生开展学术研究、学习充电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1]。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大量应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大量的数字资源被快速纳入图书馆馆藏资源库,大量智能化管理仪器设备代替了原来馆员的人力劳动,自主借阅和远程查询逐步成为更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首选方式。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如何适应时代要求,科学合理地构筑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发生新变化
(一)知识载体出现新改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图书馆服务对象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以前师生获取知识主要通过纸质图书资料,现在则是以纸质图书资料与数字资源并重途径获取知识。特别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量知识都是以电子信息资料的方式存在和传播,其知识总量和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总量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载体形式的改变,直接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其以前基于单一纸质馆藏资料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服务模式。
(二)服务对象需求更加多样化
衡量一所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成效,最直接的标准师生的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满足。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网络平台和数字资源支撑的高校图书馆是难以满足师生的现实需求的。另外,就当前大学发展转型而言,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从原来单一的培养学术型人才向综合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这直接促使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开放办馆,全方位汇聚社会各方面最新知识和科技,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急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
(三)服务体系和平台更加智能化
基于知识载体和师生获取知识途径的根本改变,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逐步被智能化仪器设备和网络化运行平台所代替。大多数师生入馆查询图书资料信息不再依靠传统的馆员直接服务,很多师生也可以不用直接进入现实图书馆而从网上数字图书馆获取所需图书资料信息。这种网络环境下智能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直接推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二、目前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馆藏资源重建设轻使用
由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内向型[2]。很多图书馆长期与外界隔离,在馆藏资源建设上主张万事不求人,仅仅依靠自身投入进行建设,游离于网络时代知识资源互通共享的群体之外,其自身发展也与社会发展之间日益脱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高校师生的实际需求。
(二)重管理轻服务特征明显
传统图书馆履行职能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管理图书和管理师生借阅行为体现的,但是随着馆藏资源结构的改变和大量智能化设备的引入,大量的物理空间被取消,大量的人力工作环节被机器取代,但是很多高校图书馆并没有随之做出服务模式上改变,依然以馆藏资源的占有者、分配者自居,行政管理色彩浓厚,主动服务能力不足。图书馆在新时期发挥作用的潜能依然被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所桎梏。
(三) 服务师生成长成才的能力不足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师生的基本模式是被动式服务,即直接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其所需的图书资料,其前提是熟悉馆藏资源,有则提供,无则不提供。但是,当今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以前的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师生的诉求,因此从服务模式的思维起点来讲,必须将服务的重点由掌握既有馆藏资源向了解师生诉求转变,以师生实际需求为目标有针对性地购置资源和提供特色服务。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的策略
(一)更新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改变长久以来的工作模式首先必须实现思想的转变。就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共性问题而言,一是要打破传统封闭式建设发展的思想禁锢,切实树立起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互通共享的发展思想,努力建设自身优势特色馆藏系列,综合利用不同图书馆优势特色馆藏资源共同服务师生成长成才需求;二是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理念,努力消除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行政色彩,紧密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优势和师生实际诉求提供特色服务,真正将服务育人的理念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另外,要着眼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运行实际,重新制定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规章制度,切实改变目前以人治为主的传统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以现代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二) 丰富馆藏资源
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前提是必须具备丰富的馆藏资源。这种资源既可以是直接占有的,也可以是间接共享的。因此,就馆藏资源建设而言,各高校图书馆既要着力构建富有自身学科特色的馆藏资源库,同时也要疏通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渠道,以优势资源互补共享模式为师生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三)创新服务载体
智能化、自主化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的最大特征,因此必须扩大智能化服务设备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普及率,努力将更多的人力资源从繁重的工作岗位上解放出来,同时帮助广大学生尽快了解和熟练掌握各类设施设备的使用办法,提高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水平。其次要着重加快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庞大的数据资源为基础,以便捷的网络同步传递为手段,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同时在虚拟图书馆中获得远远大于实体图书馆的收益。
(四)打造学科馆员服务队伍
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服务的图书馆员[3]。这项制度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国内高校中清华大学是最早引进并实施了这种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目前国内很多“211”“985”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这种制度,就实际效果来看,学科馆员制度对于提升图书馆馆员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师生成长成才的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就培养学科馆员而言,一是要鼓励图书馆既有图书管理专业人员积极涉猎相关学科,拓展知识面,特别是要了解本校特色优势学科的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及时优化组合馆内既有的学科图书资料,同时紧跟学科发展动态收集资料更新资源储备,以这样的人才为依托提升图书馆专业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引进一批非图书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在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使其熟练了解和掌握图书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发挥他们在原有学科和专业方面的优势,推进图书馆对外沟通与联系,提升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另外,学科型馆员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要促进图书馆与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对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
总之,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紧密围绕网络时代对学校图书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不断调整自我发展思路和工作模式,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巩固自身在高校整体格局中的地位,发挥自身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李聚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6):48-49.
[2]李华.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9):4.
[3]王俊利,张建国.大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图清教授服务模式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10.
G25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