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5-01-30周国哲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遗产地文化遗产监测

周国哲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7)

关于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

周国哲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7)

随着我国国家地位不断的提升,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逐渐的加强;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其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人员,也逐渐的意识到监测的重要性;所谓的监测工作,就是对于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实时的跟踪监视,从而掌握世界文化遗产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好的达到保护和有效的管理;对此本文就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若干思考,结合监测管理的意义、类型以及工作开展的途径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文化遗产;监测管理;有效途径

前言

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遗留的产物,其中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此国家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监测管理,包括监测管理技术、评估制度以及保护策略等,都从原有的简单监测,借助国家发展的优势,逐渐的完善并优化;并有效的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得到解决,使我国文化遗产得到了切实的保护和安全。

一、文化遗产监测管理概念分析

(一)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意义

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同时对于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也要做到有法可依;对此相关开展文化遗产监测的工作人员,要完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相关的规程。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文化遗产的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反应性监测等一系列工作,从而不断的促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遗产监测涉及到的术语概念

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涉及到的术语有世界文化遗产地、核心区、缓冲区、保护对象、文化遗产地监测以及自然环境要素;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顾名思义是指文化遗产所在地,同时也是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有考古价值,并载入到名录中被重点监测和保护的遗产地的统称。核心区指的是指文化遗产的所在地,其中这个所在地,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缓冲区指的是核心区外的地域,是与核心区相对应的地带,起到缓和和保护作用。保护对象就是指的文化遗产自身。文化遗产地监测,是指对于自然环境或是人类活动对于文化遗产的影响而建立的监测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监测工作;主要的意义是对于文化遗产地的保存质量,以及文化遗产自身保护情况的评估,为后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自然环境要素是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三)文化遗产监测的流程

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就是通过监测方案,准确获得数据并合理的应用,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的作用。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建立监测管理机构,确定监测工作人员,并进行专业培训,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质量奠定基础;然后根据国家文物部门有关要求开展监测设计,在核心区、缓冲区布置监测站,进行长期监测并明确监测的区域,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监测站的布置数量要完全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监测的频率是根据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反应性监测的方式进行设计,同时监测的情况和相关的数据,也要进行详细的记录。

监测的内容,一是对于遗产基本情况的监测,主要包括遗产的名称、方位、申报面积、缓冲区面积、地图、平面图、航拍照片、遗产要素、突出普遍价值声明等;二是对于保护对象的监测,主要包括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历史文化村镇以及文化景观等;三是文化遗产地环境要素的监测,主要包括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等;四是根据监测的流程和监测内容,有效的制定管理的措施。

二、文化遗产监测类型分析

文化遗产监测的类型,主要包括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反应性监测。其中日常监测是对于文物本体保存状况、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自然、人为变化、周边地区开发对文物本体的影响、游客承载量等的监测工作,是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定期监测是指文物部门对于文化遗产定期进行监测,并定期对于载入警示名单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监测工作,主要是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反应性监测主要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的监测,重点是对威胁到遗产保护的异常情况或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主要是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或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三、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开展途径探究

(一)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监测管理是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唯一重要的途径,对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化遗产监测管理机构对于工作重要程度的意识,不断的围绕国家相关的标准,积极去落实去宣传,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同时工作的开展,还要不断的融合当地的影响因素和文化遗产的特征等相关内容,从而在完善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同时,对于文化遗产监测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等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完善文化遗产监测的相关制度

监测管理制度,是规范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开展的指导方向;同时监测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为文化遗产监测标准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在完善监测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充分的做好资料搜集等相关前期准备,然后正确的采取群众意见,并合理的参照相关法律和实际的情况,制定文化遗产监测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整,使其更加的优化和具有说服力。文化遗产监测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遗产保护的课题研究、保护技术手段、遗产地监测对策以及文化遗产监测标准的科学发展;并使社会群众知晓监测结果,从而达成资源共享。

(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程填写报告

对于文化遗产的监测管理工作,以及一系列监测流程的展开,都应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进行;同时文化遗产相关管理组织结构,也应当及时的将文化遗产日常监测、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反应性监测的情况、数据,准确记录并合理的进行整理,使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上报,从而为后续文化遗产监测工作以及文化遗产监测报告编制质量做好技术基础。同时文化遗产监测报告编写的格式,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操作指南规范编制;其中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遗产的价值、保存现状、监测参照的指标、标准更新调整、管理技术、威胁因素的处理、规划和对策,以及管理方案的全部内容。

(四)加强监测团队的培训工作

加强监测团队的培训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有效的促进国家加大文化遗产监测技术的发展,从而不断的提升国家文化魅力以及地位;对此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当不断的加大监测团队的培训工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积极的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管理理念等;并通过全方位的考核、管理,使监测人员可以快速的成为国家规定水平的监测团队,同时监测人员的工作意识、社会责任、专业素养、技术手段以及综合能力,也能充分的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有效的提高文化遗产监测质量和水平。要想成为一支具有创新思想、社会责任意识的监测团队,还要合理的利用奖励制度和激励对策,提高文化遗产监测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进步空间,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有关文化遗产监测的活动课题和科学项目等,使其队伍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能得到培训和实践。

(五)加强对监测技术的研究

国家文物部门颁布的所有有关文化遗产监测的规程及标准,都是通过对所有遗产地的有效管理和准确评价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于文化遗产监测工作中,规范操作科学监测技术的准确说明。这不仅是为了更好的保证监测结果,也是为了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由于我国文化遗产分类不同、考古价值、科学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不同,导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管理机构,对于文化遗产的监测技术手段也大有不同;像针对于山区树木覆盖较广的遗产地,多需要人工巡查,防火、防水、防塌方、防林木病虫害等情况;而涉及微环境、水质、风化、材料、变形等定性监测的,就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即非人工的监测方式;而对于像敦煌莫高窟、苏州古典园林、故宫等遗产的监测就要利用科学技术和人工结合的形式,使其从根本上得到保护。

(六)增加监测技术和经验的交流

随着我国文化遗产申请数量的增加,以及国家科学技术的提升,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逐渐的加强,同时对于文化遗产的监测技术标准也逐渐的提升,为此对于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不得不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逐渐向着科学监测的方向发展。由于多种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遗产类型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监测技术和内容的不同;对此增加不同区域文化遗产地的监测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对于文化遗产的监测质量和管理制度,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从而使其文化遗产监测的技术更加的多元化,监测的经验也不断增加。

(七)增加国际合作

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密切交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我们首先要积极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反应性监测,按期完成定期报告编制工作。其次要增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举办一些文化遗产国际峰会,这样不仅能促进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相关制度、规程以及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能学习到一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监测理念、丰富的经验等,也会使世界文化遗产最好的得到保护。

四、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发展探究

(一)文化遗产管理现状

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无论是在团队建设、监测技术以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先进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监测具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文化遗产的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国内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差距;说明我们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管理,还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同时目前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管理的数据应用以及风险管理也是不合理的,仍然处于摸索性前进的阶段,导致不能保证信息质量,以及合理的利用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判断,所以加强监测管理研究,健全监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杭州市立即成立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通过信息平台有效整合西湖文化景观区域内由各部门分散建立的各类监管资源,建成了全面覆盖西湖遗产本体、环境、游客和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测管理系统。空间信息、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水平的强大推动力。

(二)发展对策

虽然我们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管理还不够完善,但是对于文化遗产管理的意识还是很强烈的;主要的文化遗产监测机构首先要通过评估或标准,明白工作的重心,即监测保护的文化遗产对象、核心区、缓冲区、周围环境以及监测数据采集的频率;然后利用强大的团队组织进行合理的设计文化遗产监测方案,并做好监测站布置、数据采集系统、保存传输以及分析系统的设计;最后通过设计方案实施开展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获得风险评估,从而完善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设计方案。

而要想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更好发展,就要做好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将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和科学技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原则,丰富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管理规程;同时还要加大文化遗产监测管理机构以及文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有效的建立协调的机制,及时的针对文化遗产文物行政部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不仅要做好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工作,还要加强对于文化遗产的有效修复,为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文化遗产的监测管理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标记,加强文化遗产自身内容的挖掘和保护,会不断的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地位提升;国际之间密切的交流合作,也使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标准、规程等更加的完善和优化、国际化;同时监测的技术也会快速的提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会使得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更加的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更好的实现文化遗产的监测管理。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分析,发现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管理意识在逐渐的加强,但是监测管理的现状,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与国家和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有直接的关系;要想有效的发展,就要打好基础;而基础部分,就是文化遗产监测管理队伍、制度、技术等方面,除了要打好基础,还要合理的应用和发展,像借助国际的优势,提高国家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水平,并认真的总结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意义和目的。

[1]王明明,文琴琴,张月超.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文化遗产地监测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3):1-5.

[2]金路.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与应用——以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为例[J].故宫学刊,2014(1):457-470.

[3]王娟,杨娜,杨庆山.适用于遗产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1.

[4]蒋方根.开展遗产监测科学保护园林[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1.

[5]曾纯净,罗佳明,郭旃.构建技术规范世界遗产的监测难题[J].中国文化遗产,2008,2.

[6]曾纯净,罗佳明.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文博,2008,4.

[7]樊锦诗.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与监测——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 敦煌研究,2008,6.

G03

A

猜你喜欢

遗产地文化遗产监测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