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尺道”考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宜宾市史记道路

陈 汛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文物管理所,四川 宜宾 644000)

“五尺道”考

陈 汛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文物管理所,四川 宜宾 644000)

“五尺道”是四川省全国第三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发现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笔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和近现代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相结合,对“五尺道” 进行考察,分析其修建时间、修建线路走向等。

五尺道;僰人;南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

一、五尺道的定义

何谓五尺道?争议源于对“道”字的译解,是一个行政区划还是一条道路。因历史文献记载有限,给予了后人无限的探讨和研究的空间。

五尺道始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到晋代以后历数朝代,直至唐初,距秦约一千多年的漫长时期均无史载,五尺道的争议也就由此而生。唐颜师古(581年—645年)始注《汉书》,其班《书》卷59《西南夷列传》“五尺道”下师古《注》曰:“其处险扼,故道才广五尺。”又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其迁《记》卷116《西南夷列传》“五尺道”下《索隐》亦曰:“谓栈道广五尺。”即指五尺是一条道路,路宽五尺,这是广泛学者所认同的定义。1991年,云南师范大学傅于尧先生撰文《秦“五尺道”新考》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南朝宋人裴姻著《史记·集解》引《汉书·百官表》说:〈秦制〉“县有蛮夷曰道。”秦、汉时期,之所以称为“道”者,乃是县级行政区域单位。即因有“五尺夷”而置“五尺道”的行政单位。

参照学者们的驳论及所掌握的五尺道信息,五尺道是一条道路是明确的,这也是大多数学者、专家认可的。2010年4月的“五尺道考古探险考察”活动,众专家通过实地考察,以丰富文物遗存和考古调查与史载相结合的方式诠释了“道”的定义,充分认定了五尺道即五尺宽的道路。

二、五尺道修建时间考

关于五尺道的修建起始时间,在《史记》《华阳国志》和《海录碎事》的记载中可以窥其端倪。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即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汉朝灭亡秦朝前十多年,秦始皇派遣一名叫“常頞”的人经略五尺道,并在五尺道沿线各地,按照秦制设立官吏管理,十多年后,秦朝就灭亡了。史学界公认秦朝灭亡的时间为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6年。那么,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字面所反映的时间关系推论,“常頞”略通五尺道的时间应为公元前216—226年之间。东晋《华阳国志·南中志》及《海录碎事》均载:“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汉兴,遂不宾。”即秦国灭蜀国时期,秦灭蜀的时间为应秦惠文王时期,即为公元前316年。

据此两说,五尺道修造的时间就相差了近百年,那么到底哪个时间才是真正修建五尺道的时间呢?一部分学者认为,五尺道的修造时间应为公元前216—226年期间。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派了一名叫常頞的人去修通了五尺道,目的是为了经营、治理这一区域,并按照秦制,设置了大量的官员。“略通”的略,形声字,从田,各声,指封疆土地。《说文解字》作动词,释为:“略,经略土地也。”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更早些,应为公元前316年。《华阳国志·南中志》及《海录碎事》所述在秦惠文王率兵灭了蜀国以后,就修建了五尺道。

笔者认为,这相距的近百年时间,则刚好与在山势峻峭、工程复杂、海拔落差大的五尺道建造工程所需时间基本相符,这两段文字并不矛盾,即秦惠文王在秦灭蜀以后,经营蜀中,迁民入蜀,就开始了五尺道的修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也并没有停止这项工程的建设,并派常頞去经略此地,直到秦朝灭,汉朝政权建立后方才停止,这一工程延续了近百年的时间而完成。这里,“常頞略通五尺道”中的“略”字,更多的应解释为巡视、巡行(参考《左传·隐公五年》—公曰:“吾将略地焉”)。所以,五尺道的工程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316年无误,秦并蜀就开始了这项工程;公元前216年则为五尺道被官方放弃“经略”大约时间。

秦朝灭亡前,因战争原因五尺道工程停止之后在两汉和魏晋时期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区域战争造成了五尺道逐渐淡出,这也是自汉、晋史书有五尺道的记载后,以后就没有看到过它的相关记载,仅出现在各朝史学家在修注史书的补注中的原因。

三、五尺道线路走向考

关于五尺道的位置,《史记》载:“(庄踌)略巴、黔中以西……欲归报,会秦击夺楚边、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滇)……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竿马,僰僮(即僰人,居宜宾一带)……巴蜀殷富。”唐初,张守节撰《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五尺道在郎州’(建宁地,今曲靖)。”清代王先谦撰《汉书补注》说:“沈钦韩云:叙州府庆符县(今高县)南五里,即古五尺道也。”《史》《汉》两次提及“巴、黔中”,又提及“僰僮”(宜宾地,近巴黔中)。我们基本可知“五尺道”在巴、黔中、宜宾、曲靖一带,地理范围还是比较广。唐人权德舆撰《权载之文集》卷4《送袁中丞持节册南诏五韵》(浮字)也有“烟雨英道深,魔幢汉仪盛;途轻五尺险,水爱双流净”诗句。“袁中丞持节册南诏”,事在贞元十年(794年),至今云南省昭通地区大关县豆沙关犹存唐御史中丞袁滋题名的摩崖题刻。“五尺险”即指五尺道的险扼,由此推测,五尺道途经朱提。综上史载,五尺道的线路我们可以认定,即起于蜀僰道县(今四川省宜宾市),过朱提郡(今云南省昭通市),终点建宁(今云南省曲靖市)。

确定了五尺道的起点,但是关于五尺道的线路走向,即使在四川境域也存有一定争议。有专家提出,五尺道意指方向性的道路,即从起点分两条或以上道路绕行至某一点,其目的与五尺道相符可为五尺道,即包含支线的方向认定。2010年4月的“五尺道考古探险考察”活动专家也持这个观点。专家认为,宜宾市经宜宾县柏溪、横江直通云南水富县到达昭通市为一线(有大量汉墓葬群、明清交通史载及碑刻遗存);宜宾市至高县双河、来复、庆符、罗场,过筠连,经云南盐津县到达昭通市为一线;宜宾市南广镇至高县月江、大窝、庆符、过筠连,经云南盐津为一线,均为五尺道。

但是,考虑到两千多年以前,在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低下,火药、钢铁等生产物资尚未出现的情况下,秦朝政府要建造如此施工条件艰难而工程巨大复杂的道路是非常困难的。笔者以为五尺道工程三线开工的可能性不大,上述三条路线必然只有一条是真正的五尺道或者说是五尺道的主干线,那么,哪条才是历史记载的五尺道呢?

清代王先谦撰《汉书补注》:“沈钦韩云:叙州府庆符县南五里,即古五尺道也。”可知五尺道在庆符县(今宜宾市境,高县域),由此,基本排除宜宾市经宜宾县柏溪、横江直通云南水富县到达昭通市这一线路。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可以发现,宜宾市南广镇,经高县月江镇、大窝镇、来复镇、达庆符镇,转而向文江镇、罗场镇、蕉村镇,入筠连县的线路上的出土文物明显多于另一条线路。1983年高县文江公社黄泥坳出土的战国时期巴式铭文铜剑和1981年该公社点灯包出土了的西汉早期半两钱石范母说明高县文江区域在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人类活动相对频繁,更可能是五尺道首次选择经过的区域。并且,此线路与南广河逆流而上的走向基本相符,符合历史上修建道路沿河流建设的常规选线规律。据此可以大胆推论这条线路就是秦时五尺道的主干线,其他两条线路是后世才逐渐形成的支线。

四、五尺道与四川民族迁移

五尺道的开辟,迁徙到川南地区的各个民族是开通道路和设立郡县的人力资源保障。

秦时西南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高潮,就是伴随着开通道路和设立郡县而形成的。《华阳国志》卷3《蜀志》载:秦灭巴蜀后:“秦移民万家以实之”,《史记》卷7《项羽本纪》载:“巴蜀道险,秦人迁之皆居蜀。从各地的考古发现来看,这些迁徙的移民以兼并六国后的工商富豪和工匠为主。《三国志·吕凯传》引《蜀世谱》:“初,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史书又载:“秦灭楚,徙严王之族于严道。”随着五尺道的修通,秦开始向滇东北移民,也就是昭通、毕节、曲靖地区移民,《史记》:“诸此国颇置吏焉”、《华阳国志》:“置吏主之”均含有移民的意思。据部分学者推断,今滇文化的起源,也出于五尺道的修通以及大量汉移民的植入与土著文化的交融所产生。

五尺道从修造以来,历经秦汉以后,其支线不断地繁延(比如汉代在五尺道起点向东延的“南夷道”),主要功能、作用等都产生了改变,呈多线并存、主次交替的现象,也被改建、拓宽等,致使五尺道这条道路的名称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同时,五尺道历经两千多年的变革,也从政治和军事功能转化为文化交融、商贾贸易的作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可以肯定的是,五尺道始终是四川通往云南的重要交通道路,是川滇文化交融的桥梁、纽带。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建现代交通公路——川云公路,仍依旧延用这条两千多年前的五尺道为选线参照来建设,许多路段时至今日尚在延用。

五尺道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涉及和涵盖面较广,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等多种学科的共同参与配合。开展五尺道研究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文字记载和文化现象进行综合探究,以充分的实证与史载相对应,达到五尺道历史的真实呈现,解开这个已经远离了我们二千多年的五尺道谜团。这对于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交通文化史、民族发展史、疆域发展史、方隅史以及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K883/887

A

陈汛(1977-),男,四川高县人,大学学历,文博馆员职称,现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文物管理所工作。

猜你喜欢

宜宾市史记道路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