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对京剧尚派的理解与认识

2015-01-30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江苏南京210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旦角京剧院青衣

陈 婷(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浅谈我对京剧尚派的理解与认识

陈 婷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京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中之一,按照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其中旦角为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四大流派。本文将介绍京剧尚派的创始人、起源、特点,以及其不断创新探索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京剧尚派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旦角;尚派;尚小云

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这其中,京剧流传较广,独具代表性,被称为国粹。早在2008年全球直播的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京剧就曾大展露风华,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京剧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而随着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京剧分为多个表演流派,丰富了京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从角色上说,京剧角色划分较为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七行,之后又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其中旦指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可分为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等。在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的“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惠生名列前四,自此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也从此京剧旦角形成了梅派、程派、荀派、尚派这四大流派。

其中,尚派的创始人是尚小云。在我国京剧繁荣鼎盛的年代,尚小云以深厚的功底,刚柔兼备的身段,姿彩缤纷的舞蹈以及高亢峭拔的嗓音,渐渐形成了以其姓命名的“尚派”表演艺术。尚小云曾在京剧舞台上塑造过巾帼英雄、烈妇侠女等性格刚强的女性人物,这些人物的塑造成为尚派艺术的精髓与代表,也丰富了京剧舞台艺术。

一、京剧尚派起源及其特点

尚派创始人尚小云,出生于1900年,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宫市,年仅7岁时就投身梨园。16岁出科后,从师数个角色的代表人物:比如京剧青衣孙怡云、张芷荃,京剧旦角陈德霖,向王瑶卿、路三宝学花旦戏,随李寿山、陆金桂等学昆曲……从尚小云的从师经历看,早年即为文武昆乱不挡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戏最为观众认可,被公认为“青衣正宗”。

尚小云的声音也有其独到之处。其声高劲圆亮,以刚为主——上抗下坠,对比鲜明,注重气势——给人以纵横捭阖、拔险攻坚的刚劲之美。传统青衣有“节节高”的唱法,尚小云都能游刃有余。旦角表演时经常减少词句,而尚小云却能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词,深化表演。如《玉堂春》,一般人表演时,就在“惊动乡约和地保”的后面直接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尚小云却将细节表现得的更为生动,接上“一旁又来了两个官人,一个拉来一个扯”,然后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早年的从师经历让尚小云熟练掌握了旦角的大部分细分种类,如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尚小云都能胜任愉快。而与他人不同的是,尚小云是并不致力于打破这些行当的表演界限,而是在特定环境下,以不同的行当适应表演的需要。如在《探母》中,尚小云早年演公主,后来又演太后,他都恪守行当规范,自如表演,公主以旗装花衫应工,太后则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红鬃烈马》,尚小云在《武家坡》演王宝钏,在《大登殿》则演代战,亦是青衣、花衫分明,决不含混。

尚派唱腔,最讲究攻坚碰硬,以实音、真力转折,绝不稍懈;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以斩钉截铁的断和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如此方能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凸显力透纸背,呈现峭险之境。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处,则表现为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尚派的做工身段,也值得细细分析。其有前激后荡之势。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尚氏三滑步”。尚小云在《御碑亭》中为了表现孟月华回家途中遇雨,泥泞难行,用了三个滑步:先是前栽,表现在泥泞中走得快难以站稳;接着是后仰,这是由于脚下打滑,行路者几乎坐地;最后终于失去了平衡,两腿前伸从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前栽、后仰、失去平衡,这三步紧紧相连,让舞蹈艺术源于真实的生活感受,至今脍炙人口。

尚小云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独树一帜,为人称道。尚小云打破了以往京剧青衣“贞女节烈”强调“烈”字的形象,并且从“烈”字延伸到“侠”、“义”、“刚”、“健”等内涵,从更广阔的层面关注妇女的生存和生活价值。代表作有其《湘江会》、《战金山》、《双阳公主》等。

二、京剧尚派的全方位创新探索

尚派不仅保留了京剧旦角中的原有元素,还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良,并且在表演形式、场景、服装等方面融入其他艺术元素,让京剧尚派的内容愈加丰富。

对于新编剧目的排演,尚派京剧根据自己文武并俪、各行皆工的特长精心创造,在扮相、表演、布景、唱腔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尚派京剧曾改编演出了《乾坤福寿镜》、《玉堂春》、《雷峰塔》、《梅玉配》、《詹淑娟》、《天河配》、《十三妹》、《春秋配》等几十个传统剧作。

尚派京剧大胆融入其他文化元素,丰富表演形式。比如在演出服装上,尚派京剧根据意大利籍清宫画家郎世宁的香妃半身戎装像,改进了传统的女靠,并且应用到《梁红玉》中梁红玉这一形象,鲜明了人物特色。在表演方法上,融入昆剧,几个保留剧目采用了昆剧的表演方法,有些场次按照昆剧折子戏来演,这就强化了我国民族戏曲载歌载舞的特点。经过尚派的大幅度加工,一些昆剧折子戏成了京剧的常演剧目,甚至是尚派名剧,如《梁红玉》的后半出《战金山》,《汉明妃》的后半出《昭君出塞》等。尚派京剧还融入了舞蹈元素。这是京剧旦行在上世纪3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表演手段。如《红绡》、《林四娘》中的剑舞、《婕妤当熊》中的扇舞、《摩登伽女》中的“苏格兰舞”及夏威夷“呼啦舞”……多方融合,既体现了尚派京剧的包容性,也说明了其较强的可塑性。

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形式,尚派使用了武生的元素。在《出塞》中,采用了“文戏武唱”的方法,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动作,载歌载舞,声情并茂。该剧反映了尚派饱满、强烈、清健、豪放的风格。尚小云运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扬鞭、急搓步和上马时单足颠颤、垛泥、趟马圆场等动作,细致地展现了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凸显了边塞的荒凉,刻画了一幅生动的“佳人烈马图”。

三、京剧尚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近年,尚派艺术有所式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戏曲艺术本身日趋萎缩的大背景,二是与尚派艺术自身的特点不无关系,尚小云本人有着极佳的艺术天赋,享有“铁嗓钢喉”的美誉。而尚小云的武功,在四大名旦中也是独占鳌头,最为世人称道。尚派艺术的代表作也都是唱作并重、文武兼备,因此,尚派艺术对弟子的要求自然也就很高、很全面,这就提高了京剧爱好者传承尚派的门槛。

现今较为活跃的尚派继承人是陕西省京剧团退休的,尚小云亲传弟子孙明珠。1959年,尚小云受邀带领家人和剧团离京赴陕,支援大西北的文化建设事业。正是在此背景下,尚小云先生吸收了李瑞芳、马兰鱼、温喜爱等秦腔、碗碗腔这些地方戏演员为徒,还在山东、贵州等地收了一批京剧演员做弟子。孙明珠就是其中尚小云在陕的第一批弟子。

孙明珠有着良好的艺术天赋,嗓音、扮相、武功均属上乘。在尚小云先生的指导下,演出了全本《双阳公主》、《汉明妃》、《梁红玉》、《穆桂英》、《十三妹》、《失子惊疯》、《峨嵋剑》等代表作,以及《打青龙》、《打焦赞》等“五打”,全面继承了尚派艺术的精髓。后来又演出了《绿衣女侠》、《双锁山》、《秦良玉》等大戏,形成文武兼备、唱做俱佳的表演特色。1996年开始,孙明珠应京剧大师张君秋的邀请,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音配像的工作,陆续为尚先生的《双阳公主》《梁红玉》等10多出戏配像。孙明珠还在陕西恢复演出了尚派绝迹舞台多年的大戏《绿衣女侠》。孙明珠多次受邀赴美国、加拿大等华人地区为华侨表演尚派剧目,并且收徒授课,扩大了京剧尚派艺术在海外的影响。

传统艺术值得被遗传继承,从国家层面,对这些日渐式微的传统艺术也表现出保护的态度。近年来,为了使京剧流派艺术在新世纪得到继承和发扬,中宣部和文化部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了中国京剧流派艺术研习班,由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等5个基地承担19个流派的教学任务。而孙明珠是尚派艺术的唯一指导老师。据孙明珠介绍说,这个流派班采用的基本是一对一的传承方式,她负责教授的对象是重庆市京剧团副团长、尚派青衣周利。近三年来,孙明珠先后为周利排演了《双阳公主》、《汉明妃》、《绿衣女侠》等剧,还指导周利创排了现代戏《张露萍》,此戏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后,观众反响颇佳。此外,孙明珠还为上海戏曲学校青年教师尚派男旦牟元笛、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张娟、上海京剧院尚派演员韩宜珈等人排演了一批尚派经典剧目。

[1]张娟.魅力“尚”足,前途“尚”远——京剧尚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戏曲艺术[J].2012,5.

[2]尚洪涛.京剧奇葩传承有人——孙明珠和京剧尚派艺术.金秋[J].2014,4.

J821

A

猜你喜欢

旦角京剧院青衣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青衣覆雪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崔父三迁:向南,向南,一袭青衣惊鸿初见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青衣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新从旧中来——访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青年导演徐孟珂
上海京剧院半年挣了一年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