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跨界现象的原因浅析

2015-01-30李柏桐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血缘跨界民族

李柏桐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民族跨界现象的原因浅析

李柏桐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民族的跨界现象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外部因素看,有着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因素,从内部来看,有宗教、生活资料和经济需求、血缘地缘等方面。同时,普通的民族迁移和跨界的区别也主要体现在迁移和界限产生的先后顺序,这影响着迁移的性质。

民族;跨界;原因

跨界民族,咬文嚼字而论,首先研究对象是“一个”民族,或是因政治、宗教等原因而被划分两界,或是一个民族摆脱血缘和地缘束缚后跨界迁徙;其次,“跨界”也有民族的迁移和国界的划分两者存在时间的先后顺序问题。

一、有“界”而跨

(一)族界相邻

1.迁徙中变动的地理族界

地理上,当一地域在自然资源上已不能满足附近民族的需求时,就会产生一民族或多民族的、被动或主动的迁移,并可能伴随产生民族分裂或融合,最后导致地理族界的多样变化。如同布朗族的先民“濮人”一样,历史迁移令其不同部分的地理分布不同,其中一部分居住在城镇附近,与周边生产力较为发达的民族来往频繁,共享资源并学习科技知识,逐渐迁入他民族产生了地缘,在长时间接触后便融于其中,通婚而产生血缘;而濮人的另一部分在地理位置上与其他民族距离较远、所处闭塞,社会长期处于落后的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而这种社会经济形式是不稳定的,因此为了满足民族成员需求便导致了该群体较为频繁的迁徙。

2.文化族界

相异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所产生的边界,往往因为文化的接触和往来而使双方边界更加突出,但是愈加清晰的文化边界并不意味着文化的隔绝,反而这种文化震惊会使得部分成员更加热衷于对边界的思考和跨越。本民族文化,按文化功能学派观点来看,是一种解决民族需求的手段,其目的,无论是马林诺夫斯基所认为的满足成员需求,还是拉德克里夫-布朗所认为的维持社会结构,都是在具体时期的特殊条件基础上,人们寻求的“最佳答案”,那么依此来看,既然时代变化,具体的条件也变化,那么手段也有了变化的必要和可能性。其必要性源于传入的新文化比照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优越性;其可能性是新的文化在本民族现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条件下能良好运行。例如位于蒙古国东北部和北部的布里亚特人受俄罗斯文化影响较大,而且俄罗斯联邦中所居住的蒙古人也是布里亚特人,居住于布里亚特共和国之中,但是其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上却与蒙古国蒙古族的主要支系喀尔喀人不尽相同。一方面是其内部的分化,另一方面是其各部与周邻民族之间不断的融合、同化,这一持续不断的过程所形成的结果。

(二)血缘与地缘

因为人类的最初生活状态,是有着自然形成的“隔离带”的,个体人会与一定距离之内所寻找到的其他人结成最初的共同体,并共同生活和繁衍,因此血缘和地缘便产生了。

1.血缘的淡化

民族的最初形态便是氏族,而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把同一母系祖先或父系祖先的几代后裔所组成的小家庭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大家庭,内部共同生产、分配、消费。而生产力的提升导致的是私有制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令民族的分化有了可行性,换句话说,就是民族内部成员彼此的依赖程度相对降低,低至一个至少可以分化为两个部分而依然能够各自维持内部成员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程度,那么保证血缘延续的需求不受距离限制,加之不断膨胀的人口和拓荒能力的提升,使得分化从家庭开始,至民族中的一部分迁至附近居住,最后因多重因素导致的长距离迁移也变成了可能。

2) 由于东墙和北墙为内墙,与邻室房间相连,故忽略内墙与邻室房间的热量传递,将内墙的边界条件近似设为绝热壁面.

2.地缘的分化

我认为以血缘共同体为圆心,以民族成员行动能力和需要为半径,并受地理地形等因素制约的个人或民族活动地理范围,便是地缘的范围。如果该民族摆脱了血缘的地理束缚,一个民族可能会分散居住,那么这一民族将受到多种新的影响——周边新的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新的国家政策的影响和新的源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如鄂温克族,其民族居住地区较为分散,每个部分面对的自然条件不同,令其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在着衣方面,猎区就地取材以兽皮制衣,畜牧区则因牧羊而穿羊皮;在食物方面,农区种植并食用米、面、野菜等农作物,牧区则是牛羊肉及奶制品,猎区则是狩猎产品;居住方面,农区以草房、砖房较多,牧区因蒙古包便于迁移和保暖而采用之,猎区是东北多个狩猎少数民族选用的撮罗子,是以方便搭建为选择理由。可见,不同居住区的同一民族,在生活各方面的选择上,均是以就地取材的方式来满足自身所需。

二、有族而“界”

(一)政治与战争

1.早期的殖民与瓜分

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依靠的是原始积累这一短时间能带来高利润的方式,对资源和市场的掠夺不能满足其欲望,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劳动力和领土的掠夺——殖民主义。因为殖民主义而导致的对领土和人民的瓜分,导致了许多跨界民族,更留下了很多历史问题。如萨阿米地区,因瑞典分别于1751年与丹麦和挪威、1809年与芬兰、1826年与俄国划定边界,最终分为四个部分存在于四个国家之中,分别称为其少数民族。

2.战败国的民族被割裂

国家对外战争后,产生民族迁移的国家,一般来说都是战败国。一是其国内的民族被以条约或直接掠夺、通过划分土地进而民族随地迁移等方式划归到了另一方,如中俄《尼布楚条约》令赫哲族因其所生活的土地被分割成两国所有而成为了跨界民族;二是本国民族在战败国无法正常生活而只能迁移,如沙俄曾侵入柯尔克孜地区,尽管当地民众激烈反抗,但实力悬殊而损失惨重,1703年厄鲁特宗主带兵率领其举族越过萨彦岭,迁至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三是一些在和平年代返回故乡,如1910年到1931年间,朝鲜被日本吞并后,大批的朝鲜义兵和爱国人士迁移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部地区,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才使得部分朝鲜人得以迁回朝鲜半岛。

3.国内政治文化矛盾

与美国南北战争相似的是,苏丹也发生过南北战争,同样是南北两地关于黑人奴隶的解放战争。1820年埃及入侵苏丹,打破苏丹各区的独立状态——北苏丹阿拉伯化,南苏丹黑人被当做奴隶进行压迫和交易。1898年英国入侵苏丹并使之成为殖民地,并对其分而治之,扩大南北差异和矛盾:北方强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南部保留非洲本土化,使两地隔绝交往。1956年苏丹独立后,北方政党和阿布的军人政权对南方的歧视、高压政策激化了南北矛盾。

(二)宗教信仰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其精神利益的核心所在,若一个国家满足不了其宗教需求,就是从根本上断绝了该民族的精神利益来源,那么对于国家的认同和凝聚力这些次生的精神利益就不复存在。而一个对国家没有认同感和精神寄托,甚至对国家抱有怨恨的民族,是不会在该国内正常、和平发展的,其选择或是离开国家而另寻他国,或是自己独立建国,更有甚者会在国内掀起革命浪潮。1947年的印巴分治除了令孟加拉人跨界外,还导致了查谟—克什米尔人分化成了两部分——信仰印度教的一部分归属了印度,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则投入了巴基斯坦。但事实上,这些克什米尔人本就是1846年英国殖民政府为了统治管理方便,把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克什米尔人的统治权卖给了信仰印度教的查谟,因此信仰印度教的查谟属民和原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合居在了一起。因此分化的种子早已埋下,有这样一个契机,信仰不合且管理不善的糅合人们共同体,是必然要分开的。

(三)经济利益

民族因经济利益而跨界,这将有别于个别民族成员跨界去他国发展,作为一个群体性的迁移,其前提是有利于目标国家和民族原属国而得到其支持。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是朝鲜族。沙皇政府曾为了开发远东地区而需求大量的移民,除了从本土招募农民之外,还默许了周边国家的移民去开发该地。1863年迁入远东地区和库页岛的朝鲜人就是为此缘由而迁移的。

D633

A

李柏桐(1989-),男,现西北民族大学2013级民族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血缘跨界民族
我们的民族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跨界设计
古今贯通,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
跨界通平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