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折射出的多种色彩
2015-01-30张九庆
屠呦呦获诺奖折射出的多种色彩
本刊编辑部
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从瑞典传来的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消息,让在国庆长假中的中国人沸腾起来。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个人,屠呦呦因为“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即青蒿素抗疟法获得一半奖金;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因为“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分享另外一半奖金。一时间手机微信、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纷纷刷屏点赞,因为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在本土的研究成果首次获得诺贝尔的自然科学类(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 奖励。
多年来中国对诺贝尔奖的饥渴得到暂时满足,人们有理由狂欢。同时,只要人们进行理性思考,就会发现屠呦呦获奖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科技界、科技事业的多种色彩。
突出集体项目中的个人贡献。多年来,因为抗疟疾研究是个集体研究项目,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独特贡献被掩埋在集体贡献之中,突出某个人的荣誉会引发其他人的争议。事实上,任何一个集体项目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参与者的贡献,但是总有某个人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承认个人的关键作用而不是集体贡献,是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这对“举国体制”下大科学研究项目最大限度激励个人发挥作用,是最好的示范。
艰苦条件下的潜心投入。屠呦呦等科学家是在科研环境极端艰苦、科研仪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满怀着激情梦想,担负国家使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身心投入,历经多次失败后才成功提取青蒿素的。而今天我国科研条件好多了,科学家却难以做出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与科技界整体浮躁有关,与科技管理体制缺陷有关,多种因素使得科学家难以静心搞原创研究。
原创研究的重要性。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尊重科学研究中的原创成果,不管表述这些成果的学术论文是以何种文字发表,是发表在何种级别的期刊上。20 世纪80 年代在大众媒体炒得火热的超导研究竞赛,中国科学家虽然争分夺秒,为提高超导温度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终究是跟在美国科学家思路后的研究,无缘诺贝尔奖。青蒿素抗疟法的研究成果只以中文发表,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在于成果的原创性。
院士评选中的非学术因素。屠呦呦虽然获得过多种国内荣誉,但始终未能获得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家最高荣誉———院士的称号。屠呦呦在国际上获奖来得晚一些,2011 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直到今年获得世界科学家最高荣誉———诺贝尔奖。这些奖无需个人申报,也无国内利益牵扯,被认为在学术上更为公正。屠呦呦在国内外赢得学术荣誉的差异,会成为中国院士评选强化学术评价的催化剂。
后诺奖时代的中国科技实力。屠呦呦获得诺奖,是对中国具体某项科研成果的肯定,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褒扬,更不意味着对中国科研整体实力的赞美。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并解释其机理,制成化学新药,是中药现代化必走的艰辛路。屠呦呦获奖只能是一时的狂欢,科技领域更多原创性发现发明在中国涌现,才能说明我国科技整体实力的提升。印度本土科学家拉曼早在1930 年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并未带来印度科学的繁荣。
一个人获奖,不能直接回答“钱学森之问”,但能帮助人们去寻找答案,激励更多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在世界科学竞赛中脱颖而出。有志者事竟成。假以时日,一个有志于自主创新、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国家,必将成为诺贝尔奖台上的常客。这已能从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占GDP 比重等定性指标、持续的科技体制改革等措施中看出端倪。让我们耐心等待吧。
(张九庆执笔)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