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治宣传教育在依法治市中的使命和路径思考
2015-01-30四川省南充市司法局课题组
四川省南充市司法局课题组
“六五”普法时期是南充市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市的突破期,更是南充市以“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为战略重点,以“率先次级突破、同步全面小康,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关键期。今年是“六五”普法的收官之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以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重头戏”的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法治宣传教育在依法治市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通过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形成全市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为法治南充建设汇聚正能量,为维护政治、社会、发展、民生大局,为树立开放、诚信、法治、繁荣南充新形象作出新贡献。
一、对准路子,以新的视角聚焦法治宣传教育
(一)从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看法治宣传教育的紧迫性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保障。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南充市攻坚克难的非常之年。2014年,南充市经济总量虽然排在全省第5 位,但人均GDP 仅占全国的50%、全省的64.5%,人均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30%。全市还有贫困人口近68.3 万人,占全省的10%。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是南充市最大的市情,发展不足、结构不优、实力不强,仍是全市的最大问题。要破解经济下行、转型缓慢、区域不平衡等难题,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深化改革,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新路子。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口,必须在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推动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依法治市,下好法治宣传教育的“先手棋”。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市法治化管理水平,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严格守法的意识,增强各类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破难关,解困局,为南充市实现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
(二)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看法治宣传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进入转型期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在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在深刻调整,民生诉求在全面升级,社会生态日益复杂化。南充市作为川东北重镇,特别是去年以来,非法集资问题突出,涉及人数多,涉案金额大,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源。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纠纷也比较多,上访、信访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暴力恐怖、邪教、电信诈骗、非法传销等刑事犯罪活动也使群众对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要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法律素养,提升文明城市水平,形成秩序、文明、安定的好风尚。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维护群众权益的能力,引导群众通过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从而在根本上维护和谐稳定,建设好平安幸福南充。
(三)从优化发展环境看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关键在于优化法治环境。从古今中外社会发展实践来看,法治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环境乃至经济增长。从总体看,南充市现阶段虽然法治水平大幅提升,但与全省其他先进地市相比,南充市法治环境建设与加快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够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不够适应,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适应。当前,要在省市委的领导下,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加快全市法治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全市特别是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努力营造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法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用好尺子,以新的理念抓好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宣传教育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途径,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法治宣传教育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要求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时,既要高屋建瓴,抓好顶层设计,确定好路线图、时间表,善于在群众的法治实践中发现总结鲜活经验,又要用法治这把标尺,牢牢把握法治宣传工作的重点,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谋划法治宣传工作,引导干部群众用法治标尺规范各种行政行为,在法治框架内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以新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推动依法治市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抓导向,服务经济促发展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服务,法治教育工作才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始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前提。南充市正按照省委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个跨越”、“打造长江上游经济带和构建生态屏障”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城乡和区域统筹,促进多元协调发展,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天蓝地绿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枢纽、产业、宜居、幸福、文明“五城”建设步伐,力争加快结构调整,建设美好南充走在全省前列的关键阶段,这是我市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和重大课题。要通过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更好服务项目、服务园区、服务企业,把南充市打造成川东北投资首选地和企业福地,为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构建最完备的制度保证,营造最浓厚的法治氛围,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南充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夯基础,顺应民意促公正
推进法治建设、实现公平正义,必需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和公平透明的法治大环境。不仅要熟悉了解法律条文,更要把法治精神、法律意识、法治观念融入到头脑之中、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以公民法治观念的提升推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坚持普及法律知识,更要宣传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念,宣传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风尚。
(三)接地气,心系群众促民生
依法治市,人民群众是基础力量。法治宣传教育要把服务社会、保障民生摆在首位,将其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抓紧抓落实。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突出对契约合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要围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宣传,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围绕工作实际,深入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援助,把促进解决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作为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的重点领域,认真办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四)利长远,推进治理促和谐
要深入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把加快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推进依法治理进程,融入法治宣传教育中。坚持宣传教育与工作指导相结合,培训干部与宣传群众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总结推广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嘉陵区任家桥社区、仪陇县强化村党支部领导权、规范村民会议决策权、落实村委会执行权、保证村民小组议事权、群众监督权的民主管村“五权模式”和南部县大王镇繁荣村创新村务管理、开办“强村论坛”议事机构、村里大事村民定和高坪区一村(社区)一律师及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等典型基层民主管理经验,推进村(社区)基层民主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基层民主管理及社会管理的整体部署中,把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深入开展刑事、民事、行政法律及《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自觉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要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信访”格局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之中,融入到规范依法行政活动中,促进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走活棋子,以新的实践深化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市棋局中一颗“棋子”,是依法治市的“发动机”和“推动器”,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市的进程和实效,它通过其宣传功能、教化功能、强化功能三种基本职能,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智慧、传播法治好声音,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内心感受法治的温度,树立法治信仰,把依法办事当作自己的生活习惯,从而为依法治市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增强宣传实效
“法律七进”是全民普法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抓手,是依法治市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近年来,南充市司法行政部门紧密结合实际,按照中央、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对“谁来进”、“进什么”、“怎么进”,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此外,还利用“元旦”、“五一”、“国庆”、“春节”等节假日和“3·15”、“119”、“12·4”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家宪法日”、“全国法治宣传日”和“法律七进”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集中示范服务活动,送法到基层,送“法治大礼包”、书写法制春联、举行“法治之光”大型法治文艺表演,组织编写演唱“市民法治歌”,向全省公开遴选市委、市政府法律顾问,组织全市机关干部参加法纪考试等活动。阆中以创建中国最具有吸引力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为契机,创新性开展“法律进景区”活动;顺庆区、嘉陵区开展了以维护农民工权益为主的“法律进工地”活动。这些活动形象不抽象,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在打动群众中引导群众,使宣传更有人情味,更有泥土香,让群众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有共呜,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二)加强阵地建设,扩大宣传覆盖面
普法阵地是法治宣传教育的“窗口”和基础,在建好传统普法阵地的同时,要积极适应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新趋势,更加注重运用移动传媒、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打造新常态下的法治宣传教育“新名片”,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话语权和公信力,扩大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渗透力。南充市充分利用“三大平台”,拓展普法宣传阵地。利用媒体宣传平台,在《南充日报》开设法治栏目,刊发“以案说法”等法治宣传稿件,所刊载的案例都由律师进行点评。与市广播电台合作开设“周二说法”专题节目,与市电视台开设“法治南充”专栏,通过拍摄制作“普法情景剧”、“普法短剧”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形成了法治宣传立体效应。利用农村普法平台,借助“法律进乡村”活动,组织农民法治文艺宣传队逢场登台演出,建立“农家法治书屋”、“村民说事点”、“法治夜校”,借助“村村通”,开通农村普法广播专题节目。利用法治文化平台,建立了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主题乐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在加强法治阵地建设的同时,建立依法治市宣讲团、法制副校长、普法宣传员、法律顾问等“四支队伍”,形成了普法宣传网络,同时注重在实际法治宣传教育中运用以案说法、警示教育等生动直观的方法,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释疑解惑,用通俗易懂的乡音普及法律,使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在全社会营造出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浓厚氛围。
(三)抓住重点对象,促进全民普法
为更好推进全民普法,2015年2月,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主题活动。南充市要借助这一东风,紧紧抓住几类普法重点对象,掀 起新一轮普法热潮。
1.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普法中,各级领导干部的行动,既是价值风向标,更是关键推动力。领导干部要把法律作为必修课,先学一步、高出一筹,抓住主干学、抓住重点学,学用结合,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理和依法治市的进程,建设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要高度重视青少年这个群体。我国现有18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2.79 亿,一直以来,国家对青少年法治教育问题非常重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的程度还落后于现实需要。青少年法治教育还存在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活动组织不够规范,教育途径单一,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等问题和不足。要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治宣传教育,着重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从小养成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要完善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国家监护体系,构筑法治保护立体空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依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要紧紧抓住企业普法不放松。要通过“法律进企业”、“企业法律体检”、“企业法制讲座”、“一小时法律服务圈”等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破解“法不下乡”的困局。城乡社区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农村社区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民学法难、普法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要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时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发挥乡规民约和乡贤、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使普法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最末梢”。
四、扑下身子,以新的机制保障法治宣传教育
加强全市法治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事关南充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市近800 万人民群众的安危福祉。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扑下身子、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扎实推进,使法治宣传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健全普法教育宣传机制。建设法治南充,法治宣传教育是基础。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法治建设和“六五”普法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担负起法治宣传教育的责任,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南充的实施意见》,敢于担当、善于创新、主动作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突出抓好宪法学习宣传,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认真总结“六五”普法经验,开展重大法治课题研究,建立健全普法研究成果转化机制,规划和启动“七五”普法,把南充市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二)健全普法责任机制。建设法治南充,重点在机关,难点在基层,动力在人民群众。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将2015年作为全省深化依法治省务实创新落实年,省委办公厅以2015年第1 号文件印发《四川省依法治省工作要点》,将法治宣传教育列为7 个方面29 项任务之首,法治宣传教育成为依法治市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清醒地认识法治宣传在依法治市中的重要使命,更应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建立落实普法责任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建立因普法不到位所造成问题的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并将普法工作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体系,与奖惩和评先评优挂钩,进一步调动各部门普法的积极性。
(三)健全普法考核评价机制。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内法治建设和法治宣传目标考核制度,使之成为政绩考核依据之一,推动各地各部门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法治建设。要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体系研究和考核指标研究,探索和建立更加科学、严谨的法治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考核内容。要开门抓宣传,引入社会评价功能,建立系统、实用、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接受群众的检验评比和监督。要把“法律七进”与“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综合考核,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掌握情况、研究对策、总结经验,为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作出积极贡献。
(四)建立普法协调联动机制。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要把法治实践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把普法与基层依法治理相结合;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把执法办案与普法宣传相结合;把专门力量与群众普法志愿者组织相结合。通过“六个结合”形成法治宣传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大普法”工作大格局。要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不断拓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覆盖面。要加强和充实法治宣传教育人才和“智库”建设。要充分发挥法治服务小分队和普法讲师团作用,要加强信息交流与互动,逐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努力形成共同谋划、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健全队伍建设机制。在司法行政机关和法治宣传教育中,队伍建设是根本、是关键。要按照市局党委“法治宣传教育更加广泛”的目标,加强对法治宣传工作的领导,把法治宣传作为促进司法行政改革发展的大事,纳入总体部署,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要坚持不懈抓好司法行政干部队伍建设,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基础、班子建设这个“龙头”、能力建设这个核心、作风建设这个重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县委书记座谈时提出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司法行政干部队伍,为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依法治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法治宣传教育又担负着奠基铺路,规范蓝图,夯实法治南充建设基础的重任。要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充分认识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支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确保“六五”普法规划和“法律七进”工作的顺利实施,为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南充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