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与“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悟《谷牧》创作
2015-01-30李向前
李 向 前
·读史札记·
全面深化改革与“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悟《谷牧》创作
李 向 前
谷牧,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拓者和躬行者之一。2014年是他百年诞辰,我有幸成为四集文献纪录片《谷牧》的总撰稿人。在摄制《谷牧》片的过程中,我得以窥见这位老革命家的心路历程。那是一条艰难与辉煌交织的路,也是当代改革家以“自强不息”之精神,为强国富民去奋斗劈斩而走出的路。只有在你“走进”他的时代,“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之后,你才能梳理他的艰辛之路,把握你对他的感觉。
一
集革命家与改革家于一身的谷牧,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是党内外、国内外享有威望的高级领导人。在大量和反复“阅读”谷牧后,我慢慢了解了他:在生活中,他平凡如常,就是一位可敬的父亲、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和孝顺的儿子。而到晚年,他还时常露出“顽皮”,成了十足的“老小孩”。但我知道,他们这一代革命者,每人都有常人稀见的特质。在长达78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经历过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太多的波澜起伏。在他内心,有成就感、有欢乐、有激动、有豪迈,但也有众多的伤痛、挫折、委屈甚至愤怒。他不仅是个有风骨的倔强胶东人,更是个献身理想的革命者、改革者。正因为此,他的内心充满张力。这种张力,在他参与和实际指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释放得最明显。在本片开始,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把他少年、青年、壮年和暮年岁月连成一条线,这轨迹刚好同国家争独立、求解放、建强国、奋改革、勇开放,走向小康和民族复兴,重合在一起。”这是我对他的基本把握。而其中“奋改革”和“勇开放”两语,表达了我对他恒守对外开放事业的推崇。
38年前,当谷牧们试图打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门、勇敢冲破种种藩篱之时,他和他的战友,真的堪称“奋勇”。他们那时的勇气,那时的义无反顾,那时完全抛却个人荣辱的决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他们给国家进步带来的奠基之功,应为后人铭记。为此,我借毛泽东的诗句,为这一段历史叙述起名《风雷磅礴》(《谷牧》片第三集),以讴歌他们功绩之不朽。
《风雷磅礴》是从中南海一间办公室发生的故事开篇的。那是1979年1月31日,农历乙未羊年大年初四。一早,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和香港招商局董事长袁庚,急急走进李先念办公室。屋里有两位副总理在等着他们。一位是李先念,一位是谷牧。在悄然揭开中国对外开放大幕的时日里,两位副总理一起等待他们的下属,显得极不寻常。
袁庚是新上任的招商局董事长。这位党的情报战线老战士,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摧残。而一旦恢复名誉,重新工作,他便“不安分”起来。在详细考察香港招商局状况之后,他发现这个由晚清洋务派创办、被共产党人接手过来的对外贸易窗口,在经历旧体制的禁锢,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之后,已经到了不变革不足以生存的时刻。为此他建议,应该把香港的资金、技术和国内条件如土地、劳动力结合起来,在深圳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蛇口工业区的最初源头。
后来袁庚说过:“要是成功了我们都没有话说,要是失败了,放心,我领头,我们一起跳海去。”也有人这样问过袁庚:“1949年,你带领军队南下,解放蛇口,将资本家赶跑,建立了一个公有制的社会;但是现在,你又在蛇口开发了一大片土地,把资本家请回来搞经济,你的蛇口搞的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一语成谶。后来这个责问和袁庚的“跳海”说,成了改革家们几乎迫近的境遇。
《风雷磅礴》在接下去讲大年初四上午发生的故事时,有这样一段解说:“李先念在摊开的地图上审视良久,说,把香港的资金技术和国内的条件结合起来,应同广东和福建、上海等连起来考虑。他接过袁庚递来的笔,在宝安县南头半岛的根部画了两条线说,就给你这个半岛吧!谷牧副总理对李先念说,招商局的报告,你批原则同意,我去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这些对话都是真实发生的。李先念和谷牧,是当时中国主管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导人。但他们位置不同。李先念不仅是国务院副总理,更是中共中央副主席。而谷牧自1975年四届人大当选国务院副总理后,始终是中国经济工作的实际指挥者之一。从上述对话中,观众们可以品味到两位副总理的角色差别。在促成蛇口工业区建立、描画对外开放这第一笔时,李先念、谷牧以及中央领导集体,显然决心已定。但是,在决策、组织和具体操作上,还有很多事情要筹划和酌办。而谷牧,这时正处在实际指挥、具体操办的一线。他这样一身兼设计者、实施者和前线指挥员的多重角色,一直延续到1988年离开国务院,就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段时间,刚好10年。而这10年,是中国对外开放大格局形成、发展的时期。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习惯把谷牧称作中国对外开放的工程师或操盘手。
《风雷磅礴》集中笔墨,用47分钟的篇幅,逐一交代谷牧参与、主持和推动对外开放的几件大事。
第一,提出了试办出口特区和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的意见。这是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发生的事情。在这期间,邓小平讲出了他那句极为经典的话: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前后的这段酝酿和思考,是中国办特区的思想与组织源头。
第二,受中央委托前往广东、福建,协助两省起草创办特区文件。所谓帮助起草特区文件,其实就是在勾勒特区蓝图。特区的组织形式、实际内容和兴办方式,在文件里确立了雏形。后来,谷牧帮助起草的这个特区文件,以中发〔1979〕50号文件发布。从此,经济特区获得国家层面的政治批准。
第三,出任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两个机构的主任。“两委”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其主要职能是领导国家的对外开放,包括外汇使用和外资及技术的引进。在实施对外开放初期,“两委”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外开放的战略参谋部。
第四,主持和领导起草《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个《特区条例》仅2000字,但13易其稿,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造性法规。全国人大后来批准了这个《特区条例》。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上,由全国人大批准一个地方法规,以后再无此例。全国人大批准《特区条例》后,中国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第五,主持广东、福建两省工作会议,研究特区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重要政策和具体问题。会议通过的《纪要》,由中央批发,成为举办经济特区各项方针政策的总成。
第六,领导、确立和筹办14个沿海开放城市。14个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将中国开放的局面扩大到几乎整个沿海。
第七,出任全国打击走私贩私领导小组组长。这件事,关系对外开放的成败。中央高度信任谷牧。他是解决这个难题的第一人选。
第七,促成厦、漳、泉三角地区和珠江、长江三角洲的开放范围。两个三角洲的开放,奠定了国家整个对外开放的格局。
第八,组织并实施海南特区的创建。由一个省整体实行开放政策,并建立海南特区,至今都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惊天大手笔”。
第九,提出将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到长江以北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区和沿海其他地区。确定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广大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内的沿海开放地带,实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
第十,聘请日本、德国和新加坡资深经济专家为顾问,并使之制度化,借鉴国外经验,为国家对外开放大政方针进行咨询。
这47分钟的密集讲述,解说词几乎未留“气口”。这是有意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紧扣主题,一气呵成的影像效果,目的是让观众建立起整体性的历史衔接。直到本集结尾,影片才有意识地提醒观众:至1988年,“我国沿海开放地区由59个市、县,扩大到293个市、县,总面积达到42.6万平方公里,人口2.2亿。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为空前壮举”。“壮举”一词,不是虚饰。可以说,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富足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道路,也向世界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们,展示了魅力。
尽管,影片述说的都是近30年前的往事,但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当时的奋发精神和百倍事功,不断激励我们。《风雷磅礴》这一集,仅仅讲了10年历史。可在这10年,谷牧这些改革开放先驱者们的工作状态,完全可用“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亲力亲为,勇往直前”来形容。我们统计过,谷牧到过蛇口19次,还更多次地来深圳、珠海和厦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他到过12个。每到一地,他都亲自研究当地规划,亲到工地查看,甚至帮助选址、定址。10年中,谷牧先后主持起草、组织讨论、审查修改、报请批准了16个文件,其中中央文件7个,国务院文件9个。而到1988年谷牧转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时,已年届74岁。谷牧说,我的职责,就是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关于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组织实施、贯彻落实下去。
二
在撰稿《谷牧》的日日夜夜,我们一面为改革家当年的大智大勇所激扬,一面也陷入深深思索:今天,当我们循着前辈足迹,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大目标时,究竟应从先驱者们身上,领悟点什么、吸取点什么、继承点什么?如若不然,那我们枯肠百结地撰写脚本,就真的不知为什么了。
无论什么时代,开创都是最难的。当谷牧们打开中国对外开放大门、迎接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时候,他们所遭遇的思想、精神、舆论、体制以及习惯力量的阻碍,可以说至深且大。其推动的难度,可能远远超过今天。所以邓小平才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面对艰难,老一辈们毕竟走过来了。作为本片主人公,谷牧在贯彻中央决策,勇敢打开对外开放之门时,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值得我们体悟的。在那打破坚冰、推动开放的最初时日里,他至少有下面几样东西,是始终坚守、持之以恒的。这几样东西,充满亮色,对今天我们所要完成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具有非同寻常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第一是胆量。要开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必须有胆量。小心翼翼、蹑手蹑脚、瞻前顾后、功利其心,不但是谷牧们所不为,事实上也难堪开拓之任。还在1978年6月,谷牧率中国政府经济代表团访问欧洲之后,在向中共中央政治局作汇报时,他就大胆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战后非但不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反而是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化的大生产组织管理,也有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此言一出,立刻引来处在改革开放前夜的中国高层政治家们的极大兴趣。谷牧所说,就像给坚固的意识形态冰层凿了个窟窿。谷牧回忆,当场,大家群情激奋,纷纷发言。聂荣臻元帅说:“过去我们对西方的宣传有片面性和虚伪之处,这反过来又束缚了我们自己。”聂帅高呼:“谷牧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可以说该看的都看了,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聂帅的话,代表了改革家们的洞见和决心。后来有人评价,谷牧这次率团出访,是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之一。而谷牧在回顾这个场面时却说:“我为什么不讲?我是负责干部,要实事求是,要敢负责任”。敢讲,要担风险;而负责任,则是共产党人的原则和操守。作为改革开放的前线指挥员,谷牧在破除旧体制机制和思想障碍,推动开放政策前行的岁月里,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勇敢或怯懦、胆略或荏弱的严峻考验。但他一步一步坚定走下来,义无反顾。
第二是“明白”。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改革开放要用明白人。”李岚清告诉我们,邓小平所说的明白人,就是指谷牧等老一代自觉拥护改革开放的老同志。而谷牧在推进对外开放中,也大胆使用了一批明白人,从而使事业不断前进。谷牧自己也曾经对“明白人”作过一个解释。他说:“这里说的明白人,当然不是从生理角度来讲的,不是说脑神经是否健全。主要是说我们的干部既要有坚决的执行对外开放自觉性,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又要有国际市场、金融、法律、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同外商打交道,善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到实现两利、为我所用。”表面上,“明白人”十分易解、好读,但做起来却极为不易。它的基本要求,是拥有坚定的对外开放大局观和自觉意识,也要有丰富的开放知识、灵活应变的素质,头脑要清醒、行动要果决。1978年6月谷牧率团出访前,邓小平曾找谷牧谈了一次交底的话。谷牧后来回忆说:“对外开放,其实小平早就想明白了,只是当时他还不便出来说。我明白他的意思,这个工作要由我来做。”10年里,谷牧在邓小平和中央书记处的直接指挥下,围绕对外开放大局做文章,可以说是百折不挠。他把全部知识和智慧,富于创造地用于写好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
第三是实干。谷牧是党内公认的实干家。历史上,他地下工作、公开工作都做过,笔杆子、枪杆子都拿过。在1956年至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他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线的行家里手。在我们搜集的图片中,多次出现一个场景:在数不清的工地现场,谷牧蹲在地上,查看规划图、设计蓝图,询问身边站立的工地负责人。谷牧身边工作人员证实,他在工地现场常迫不及待地摊开图纸,无论土地泥地,从不在乎。《谷牧》一片写他在各地奔波的镜头很多。那些奔波,无不栉风沐雨,涉足险峻,满是风尘。为此,我写下这样一段解说:“犹如建筑一座大厦,就像推进一项工程,谷牧始终把自己的职责,定位为建筑师、工程师、组织者、协调人。他总是冲在一线,从来锲而不舍。他有政治家的担当,也更崇尚理性态度和专业精神。”片子播出后,这话得到党内很多老同志的认可。谷牧的实干精神,尤其表现在遭遇困境时。在推动对外开放的整个进程中,可以说质疑声不断。面对疑惑、不解和责难,谷牧最恒常的态度,就是既不争辩,也不解释,只埋头苦干。他说:“我们第一是实干、第二是实干、第三还是实干,直到干出成绩,他们理解了我们,支持了我们,就算好了。”谷牧和他战友们的实干,不仅创造出丰硕的成果,也最终赢得了人心、党心,赢得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没有实干,一切都是空话。
第四是坚韧。谷牧曾用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的两句诗,形容对外开放的事业:“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喜欢这两句诗,是因为它折射了自己在推进对外开放中那份坚韧。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后,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却发生了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行为。由于这些违法行为发生在率先开放的省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做法也就遭到质疑。当时,所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深圳除了红旗是红的,其他都变黑了”的危言,流传甚广。特别是一篇名为《特区的由来》的短文刊印出来后,对特区的负面舆论更加强大起来。这篇短文说,丧权辱国的中国租界的产生,并非因清政府的制度腐败,而是当时上海道道员被殖民者欺诈,划出土地做了租界。这个“由来”说,混淆了历史真实,把抨击矛头直接对准推动开放的领导人。一时间,特区人和谷牧,承受着巨大压力。但谷牧没有气馁。他回击指责说:“实行对外开放已经列入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战略决策;办特区是小平提议,中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国务院明令组织实施的大事。这些都没有变,更没有哪一位中央主要领导说事情办错了。”他反驳到:“我想问一问,特区的工人是不是还在做工?农民是不是还在种地?学生是不是还在上学?有一系列引进外资的变化,管理方面的变化,不过是做了些改革的试验,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些试验进行下去?”话说得义正词严。我相信,作为改革家,谷牧此时内心不会孤独。他的坚韧负重,不仅来源于坚定信念、理性思考,更有党和国家对外开放的大政决策做支撑。不计个人功利,让谷牧韧性十足,果决不屈。
第五是担当。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改革家有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勇于担当。他们把党和国家的事业,视作自己的生命,冲锋陷阵,死而后已。谷牧说过:“改革开放闹起来,出了问题,改就是了。总比长期闭关锁国要强。我到欧洲看,我们太落后了。我们再不开放,我们什么时候能摆脱这种落后?”这话,琅琅而有声。后来特区遭质疑,他更表现出大勇与担当。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对于办特区,还有很多不同意见,议论很多,很敏感,我是准备让人家‘火烧赵家楼’的。但是万一出现这种情况,这个板子也不会打在你们身上,我来承担。”可见,谷牧对最坏结局和最坏命运,是有心理准备的。但为党和国家的开放事业,他是豁出去了!这不仅是胶东人的倔强,也不都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种担当,一种改革家的担当。谷牧曾对原厦门市委书记邹尔均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这批人,看起来就是要与改革开放相依为命
了。不搞改革开放,要特区干什么?要我们这批人干什么?”谷牧已将自己的身家所有,都托付给了改革开放事业。在摄制《谷牧》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他的战友同事、亲朋故旧是那么怀念他、佩服他,其中原因,非一言两语所能道白,但我想,一个老共产党人的临危不惧、勇敢担当,一定是思念的真髓。
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与改革一起(其实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今天,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和口号,是我们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无条件选择。尽管,全面深化改革在今天会面临更为复杂错综的关系和更为艰难的道路创新,也需要更大的智慧、气魄和勇气,但先驱者们的开拓奠基之功,巍然而立,促我前行。习近平指出:“我们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下,我们更“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讲演》,《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2—13页。。《谷牧》片的摄制往事让我感悟到,改革开放不仅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也筑就了一个大舞台。弄潮儿得以在这个舞台上尽兴起舞,以自强不息的魂魄和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勇气,演绎众多奇崛好剧。其中一位舞者的舞步和韵律,已流光溢彩。而后人的奋斗,则将承接先驱,更富精神与意韵,放出光华。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北京 100080)
(责任编辑 朱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