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015-01-30牟广东金业钦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制度改革建设

储 霞 牟广东 金业钦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全面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面对全新课题,从战略全局上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价值与意义,从理论上准确领会党的建设制度的内涵与改革要求,从实践上创建推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良好条件,对于健康有效地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充分认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执政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改革具有强大的驱动力;作为先进的政治组织,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理应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改革典范。

(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党的建设规律、领导和推进改革的战略提升。党的制度产生于党的建设实践,并将党的建设理论付之于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在90多年的创业历程中,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摸索、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虽然有过曲折,实践也不够成熟,但制度的重要性已得到全党的理解和认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提出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的任务。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的党章,明确提出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改革的思想,明确要求党的建设要走出一条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十四大以发扬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为切入,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大把制度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起来,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把健全民主集中制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扩展制度建设的范围与层次,提出建立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党的十八大在重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了加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及其指导下的一系列改革实践,无疑是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党的建设的成熟规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制度建设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突出表现为某些制度改革偏离了党的建设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为实现党的领导提供保证的规律性要求,存在着为制度而制度、为改革而改革的现象;也有的制度改革仅仅限于党的建设局部范畴,忽略了党与国家、社会的互动关系,缺乏整体的协调配合;还有的制度改革过于强调形式的完整,缺少对内容的实质把握和科学的程序再现,使制度陷入繁文缛节中难有功效。如果说,以往我们对党的制度改革的认识主要是放在党的自身建设范畴,更多地作为改革的策略来推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则将制度建设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上升到党和国家改革的战略层面。为落实战略部署,2014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四方面改革任务提出了26项重点举措,并提出改革举措在2017年前基本完成,到2020年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由此明确了今后几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标志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新认识,预示着党和国家的改革在新的实践中必将呈现新的发展。

(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政治保证。中国改革大业的成败,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历史任务,分别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领域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各方面的改革措施相互交织,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复杂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于全局改革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以往的改革实践表明,党领导和推动的改革事业越是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党的建设提供相应的思想和组织保证,越需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动改革正确前行。没有党的建设制度的良好推进,其他领域里的改革难以实现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无疑有助于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与运行。

(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明确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1]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各方在法律制度框架中有序参与国家治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在于民主化和法治化,意味着由全能治理模式向党领导的全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中国共产作为是国家政治体系的领导力量,以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来引领执政能力提高,就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二、准确理解党的建设制度的基本内涵与改革要求

党的建设制度与党的制度建设是两个相对不同的概念,二者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主要指向于党内生活,旨在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党内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制度体系,并通过有效的党内组织运作予以贯彻落实。其作用在于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党员、党的领导干部行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而“党的建设制度”含义则要宽泛得多。虽然党的建设的对象在于自身,但党的建设的价值在于纯洁党的组织,塑造党的形象,实现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因此,党的建设制度不仅指向于党内生活层面,也关联到党代表人民执政的国家政治生活层面。从内容上讲,除了包括“党内制度”,还涉及党组织和国家、社会关系的制度,即党的领导制度,旨在将党对国家政权机关和其他非党组织实行领导的制度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完善和创新,形成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制度规范。其作用在于调节党内与党外的关系,规范党的领导方式,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由此决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对象,既包含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也包含着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两大部分相辅相成,构成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体系。说到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依据党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变化,用改革的方法对党内生活制度和领导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既坚持了已有有效制度,又赋予了其时代化、科学化的内容,使其在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等方面有一个新的提高。

根据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重点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根本要求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为此,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遵循民主科学法治的原则,坚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建设制度是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目的的。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条件下,无论是党内生活制度建设还是党的领导制度建设,都需要遵循科学、民主、法治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深化改革,也就成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可偏离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制度保障、科学方法推进,从国情党情出发,尊重和运用规律,改革不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党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党治国理政的效能;按照民主执政的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意愿统一起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积极发展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增强党和国家发展活力;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据党章管党治党,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注重党内纪律法规与国家宪法法律相衔接,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开展工作的水平,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坚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循序渐进。党的建设制度是历史演进的产物。历史形成的必有其历史的必然,反映了历史演化而成的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适应性、合理性以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其价值既可以用于指导和规范现时的党内生活,也可以为将来总结新鲜经验奠定稳固的基础;所取得的成就不能因时代的变化而轻易抹杀,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宜回避和漠视。从党的建设制度的历史中寻找改革的价值与亮点,从中汲取营养予以传承,无疑是一个智慧的选择;放开眼界,在丰富的比较中改革和创新制度,同样是求真务实的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制度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对过去尚不完善的制度予以完善,对不适应现时情况的制度加以改进,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探索确立新的制度。这种探索不单纯以制定某项具体制度为结果,也不囿于对旧有制度的修改、完善为满足,而是从全局战略的高度作出全面规划和建设,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深化。

(三)遵循系统权威有效的原则,坚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整体推动。党的建设制度不是制度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项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其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制度的联动、对制度的尊崇以及制度的效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是某一项制度的独自创新,而是制度间的相互对接,制度功能的有机整合,以及制度环境的良好打造。因此,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有系统思维、整体观念,按照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要求扎实推进,解决好因制度设计与实际不适应所产生的“制度脱节”、因制度配套衔接不合理所产生的“制度博弈”、因制度体系不健全所产生的“制度短板”、因制度执行不规范所产生的“制度空转”等问题,提高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质量和水平。

三、积极培育和创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环境条件

相比于其他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所涉及的问题更加敏感,解决起来十分棘手,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为此,要积极创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方面,破除思想的僵化,保持思想的敏锐与政治清醒;另一方面,建立一支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骨干队伍,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改革。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思想变革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先导作用。思想的变革是促进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先决条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一部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断进行思想革新的历史。党的建设正是得益于解放思想,摆脱了许多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然而,也需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层出叠加,所涉及的深层次利益关系以及所要进行的深度调整,极为复杂、敏感,其艰巨性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新的实践创新要求全党实现新的思想解放。而这种思想解放首先表现在对自我设置的观念障碍的冲破。思想束缚是最大的束缚,而这种束缚常常来自于自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讲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2]一段时间以来,党的建设的一些问题之所以久攻不克,与思维陈旧、思路老套有着直接关联。实践表明,解决改革深水区中的问题,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经验不行,在原有思维框架中寻找答案也不行,靠细枝末节的修补调整同样不行。唯有的正确出路,就是从党的建设新的实践出发,突破自我束缚,着眼于改革创新。只有思想的自我解放,才能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才能实现实践的自主创新,防止错失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时机。思想解放也表现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吸收和借鉴其他政党的制度建设经验,有助于提升制度创新水平,节约制度创制成本。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制度文明是同整个人类文明一起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创造的共同文明成果,具有共享性和借鉴性。政党政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尽管政党属性不同,但任何政党在政治活动中都要通过制度建构与完善,保证组织运行的规范有序,促进政党领导的实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共产党放眼世界,走向世界,以从容的心态面对世界的不同文明,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的形式。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条件下,更需中国共产党人远见卓识,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开放包容的姿态,看待和学习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制度文明成果,推动交流借鉴,拓宽自己的思想视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以我为主,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为我所用,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自身。思想解放还表现为以民主为保障激发思想活力,发挥思想的创造力。中国的社会变革正急切地需要开动每一个能思想的头脑,调动思想创造性,以强盛的思想创造力,为中华民族带来新生的希望。解放思想,就要直面现实,讲真话,说新话,平等讨论。

(二)建设有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形成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强有力的组织支持系统。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担当强调的是一种责任,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和勇气,要求的是一种能力和本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也同样离不开一大批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忠诚履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异常艰巨。走好这段上坡路、打好这场攻坚战,极需要有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走在前、干在先。然而,不能不看到,在党的干部队伍中,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近几年出现了担当意识淡化、担当精神缺乏、担当能力不强的现象,做事不尽心,在岗不履职,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瞻前顾后、思“迁”想“后”,推诿拖延,一再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应当看到,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能否担当,不仅关乎个人,还关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迎难而上,及时消除矛盾,可降低前行风险;畏难躲避,只能积累矛盾,增加改革的成本,甚至埋下发展的危机。还需看到,今天的改革不同于以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角色发生了悄然变化,不仅仅是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改革的对象。利益得失面前考验着每个党员干部的牺牲精神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品质;推动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从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习惯势力,勇于担当、善于担当,表现出共产党人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勇气、胸怀、智慧和力量。因此,今天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应当格外突出和展现“担当”的特质。在党员干部中强化担当精神的教育,通过对党的奋斗历史的回顾总结,对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职责分析阐明,引导党员干部懂得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帮助党员干部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障碍,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关系的牵绊;督促党员干部打牢自觉担当、勇于担当和善于担当的思想基础,真正让各级领导干部把担当变为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应努力培养党员干部的担当能力,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和调研,增强全球思维和战略眼光,丰富科学知识储备,努力使自己成为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的行家里手。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把那些自觉担当、勇于担当和善于担当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风气,使那些理想信念坚定、锐意改革创新、敢于负责担当的优秀干部充分涌现。要完善干部考核标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看待和评价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细致客观地分析“意见”和“反映”,防止老好人得势、敢于负责者吃亏,用制度保护负责任、敢担当的干部。要大力宣传那些自觉担当、勇于担当和善于担当的先进典型,努力在党内营造干事创业的健康氛围。

(三)加强党的领导,在统筹全局中创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有序空间。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有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矫正,也有适应新的时代变化需求的革新创造,需要强化党的领导,把握好改革的内容、环节,吐故纳新、统筹安排、整合共进。

立破并举,统一规范。党内生活以及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不可一日没有制度规范,但绝非制度越多越好,关键是制度的功能能否得到真正显现。客观地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整套建设制度体系,孕育和形成了党的优良传统,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制度的不适应和制度的某些欠缺,造成党的建设一度出现偏颇,并为此付出惨痛代价。改革开放以后,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包括制度建设成为全党共识,各级组织和党的各个部门在探索中建立了许多新的制度,发挥了制度的独特作用,彰显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有机结合的政治力量。但是,不能不看到,在越来越多的制度中,有些制度繁复叠加,有些制度矛盾相克,也有些制度界限不清,以致制度执行成本过高,制度功效相对较低。就某一个时期而言,制度有其稳定性;但从历史长河看,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要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新的制度一旦确立,就有一个与旧的制度的衔接或存废问题,需要组织系统在调整的同时适时清理,避免新旧制度矛盾的冲突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功能消耗。因此,要加强对现有制度的审查、监督和梳理,及时废止不合时宜的制度,对已经生效的制度及时编撰,解决制度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问题,消除制度体系中的矛盾性、不确切性和繁杂性,使制度获得最大的功能效应。

把握全局,统筹谋划。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涉及党内生活和党的领导两大基本方面,涵盖了党的建设的全部领域,包含了党与自身、与国家、与社会的诸多关系。因此,必须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放到相关联的领域里,总体设计,整体推进。一是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放到整个党的建设格局中去谋划,注意党的建设制度间的相互作用。党内生活制度是以党章为根本依据所构成的制度群,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党的活动的方方面面。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所设立的制度,都要有机衔接、相互配合、彼此促进,切勿分割单设造成制度重叠,掉进制度陷阱。二是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放到整个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注意党的建设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相互作用。党的建设制度既涉及党内也涉及党外,其改革同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紧密相连。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但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建设制度必须和其他各项国家法规制度相一致。这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尺度。三是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放到现代政治文化建设中去谋划,注意党的建设制度与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就是对制度的价值判断。没有对制度尊崇敬畏的文化心理意识的形成,难有对制度的高效执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受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很深,封建特权思想、宗族观念等比较严重,习惯于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常为感情、面子而突破制度规定,导致违反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同时开展现代政治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制度的权威意识,养成严格按制度办事的习惯,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遵守制度光荣、违反制度可耻”的良好文化氛围。

科学设计,统领共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格局中,上升到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层面,使改革的全面性、复杂性、协调性都超出以往,意味着这项改革不是单个部门、单级组织所能完成的,需要党从全局的角度、战略的眼光对党的制度建设进行系统规划。每一项法规制度的设计,都要认真细致、深入扎实地做好各环节工作,解决制度缺失、制度“作秀”、制度冲突、制度脱节以及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使设计出台的法规制度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同时,由于这场改革涉及领域广、触及问题深,更加需要党的精心领导,协调各方行动,促进各个层级的组织、部门按照分工各司其职、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形成推进落实的合力,确保改革平稳有序。

猜你喜欢

制度改革建设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改革之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