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1-30董佳
董 佳
·研究动态·
“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综述
董 佳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提升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水平,2015年4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联合主办召开“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多名学者参加研讨,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现状、特点、热点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一
与会学者从研究特点、史料挖掘、新观点的提出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概括总结了近年来的学术成就,指出应将抗日战争置于百年来中华民族由历史低谷到浴火重生的宏大背景中加以探讨,深入剖析抗日战争为战后中国带来的历史遗产。与会学者认为,目前国内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特点表现在:第一,研究具有纪念性和周期性。抗战史研究与对战争的回忆和纪念密切相关,每至逢五逢十的重大纪念日,特别是纪念抗战爆发和抗战胜利的逢十年份,通常都是成果发表的高峰期。第二,研究具有现实性,尤其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揭露日军侵华暴行、批判日本右翼史观的相关研究即与当前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第三,民间研究和宣传蔚为大观,一些成果被改编为影视小说等文艺性作品,但受主观情感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其中不乏夸张庸俗之作,事实上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知。
有关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史料丰富,不仅有文字史料,还有大量珍稀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开放程度高,不仅国内档案开放,英、美、法、日、德、俄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抗战文献亦向国外开放。这些档案史料对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研究论题广泛,成果丰富。举凡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社会、人物等方面都被纳入研究范畴,成果极为丰富,每年出版有关抗战的学术著作数百本、论文近千篇,各研究领域均取得明显进展。第三,国际合作方兴未艾。中、日、韩三国的共同研究进入新阶段,不仅各国学者间保持合作,政府和民间层面亦互动频繁,呈现国际化、多层次、视角广等特点。
在会议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分别就战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侨务、军事、抗战老兵以及日军暴行和战争记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中,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讨论热点。多数学者肯定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国共两党都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将重心放在各党派如何领导抗战、如何组织抗战以及抗战对阻止日军侵略的效果层面。此外,与会学者还对“慰安妇”“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问题展开讨论,认为“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真相不容抹杀,指出国家外交、学术研究和民众感情三个层面的相互交错,造成中日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史学界应明确自身定位,着重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待两国历史问题。
二
与会学者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指出了抗日战争史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关于海外史料运用问题。虽然抗日战争史研究已持续几十年,但总体而言,重大的学术突破不多,缺乏综合性、高水准、得到广泛认可的抗战史论著。特别是涉及中日战争与日本国内政治军事发展的现实缠结、中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以及战时国际关系等问题,国内研究者较少参考海外史料和研究成果。能熟练利用外文文献、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还很少,这是一个突出问题。
第二,关于军事史问题。与会学者认为,近年来,抗日战争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成就可观,但军事史作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核心领域,学术进展缓慢。除少数军史研究机构外,鲜有人研究战争本身,根据地敌后战场的研究更乏善可陈。而事实上,敌后游击战是当时中共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化整为零、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最好方式,但这种颇能代表中共战略战术特点的小型战役长期无人问津,以致缺乏对敌后抗战在整个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全面历史认识。显然,军事史研究在未来的抗战史研究中亟待提升,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三,关于沦陷区研究。伪政权和沦陷区研究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部分,但迄今为止相关历史研究极为薄弱,多停留在揭露批判的水平,其缺陷表现在:没有注意到伪政权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从而加以区别处理;伪满和汪伪研究较多,华北伪政权、蒙疆伪政权研究较少,台湾地区研究仍属空白;对伪政权建立的过程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的研究较多,但对沦陷区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民众抗争以及基层伪政权等诸多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三
与会学者研讨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发展趋向,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第一,注重海外档案文献的利用。实证研究近年来取得重要成就,厘清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轮廓,还原了若干历史细节。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学界在资料运用方面还普遍存在国外资料利用不足、视角片面单一等问题。与会学者一致指出,应继续拓展史料源头,加强对海外资料的运用,特别是加强对日方文献的搜集运用,重视国内外资料的互补性。
第二,加强国际的学术对话和交流。多元化的视角是提升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当前国内外研究还存在学术观点差异,研究方法和价值判断也各有不同,但不同视角的结合非常必要。许多学者指出,学界应在历史认识交锋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超越党派和阶级立场,从世界眼光出发,推动不同国家学者的共同探讨。通过交流,各方调整自身视角和研究方法,增进在历史认识上的相互理解,促进抗日战争史的整体研究及国家间政治、心理和学术等层面的合作与交融。
第三,拓展研究的新视野。与会学者指出,历史研究的突破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新资料和新对象的发现,二是学术视野的拓宽和革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研究者需在坚持国际视野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自觉汲取新社会史、新文化史、新政治史等理论和方法,拓展研究视野,突破领袖和精英视角,强调普通民众的主体性,不断开拓新的研究视点,从而扩大和丰富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面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话语体系。
(本文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 北京 100872)
(责任编辑 吴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