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稳定观探析
2015-01-30孙迪亮
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稳定观探析
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国共产党;农村;稳定观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稳定观包涵农村稳定的战略地位、农村稳定的逻辑意蕴和农村稳定的实现机制等内容,它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了“因何稳定、何为稳定、何以稳定”等关于农村稳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当前全国维稳的新形势下,探究和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稳定观,对维护农村乃至全国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而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首要的维护农村稳定,“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1](P227)。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农村稳定问题,特别是围绕着农村稳定的战略地位、农村稳定的逻辑蕴涵和农村稳定的实现机制这三个基本层面,作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阐述,从而形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系统完整的农村稳定观。据笔者查证,虽然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稳定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鲜有关于中国共产党农村稳定观的专门研究成果。在当前全国维稳的新形势下,探究和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稳定观,对维护农村乃至全国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稳定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虽然始终高度重视农村稳定问题,但主要的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稳定论稳定,而是将农村稳定问题置于全国稳定与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这样一来,就赋予了农村稳定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具体而言,农村稳定的战略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具有极端的重要性。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就无法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摆脱落后状态。他说:“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2](P244)江泽民也多次指出,必须坚决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3](P214)。胡锦涛继承发展了邓小平、江泽民的上述思想,他多次强调: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能否确保社会长期稳定,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还首次提出了“稳定是硬任务”的重要论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更不要说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4](P76)“稳定是硬任务”的论断,继承发展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显示了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
由于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一直把农村稳定视为全国稳定的基础。邓小平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2](P65)“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2](P237)江泽民也认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3](P118)“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全局的稳定。”[3](P117)胡锦涛也多次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稳定,农村稳则天下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来说,保持农村稳定是保持全国稳定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1](P115)。
(二)农村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6版的中文版中,曾专门为中国读者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中国能避免战争、政治动乱和乌托邦式集体主义,那么当美国和西欧在下一个二十年里经济增长率徘徊在2%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应该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言外之意,中国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根本前提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诚然,对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正处于社会矛盾急剧多变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稳定是最高利益,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混乱当中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唯有稳定才能搞好经济建设。”[3](P210)
保持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这是就全国而言的。然而,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依靠力量。农民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在论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动乱时指出:“对政治体制来说,城市内的反对派令人头痛但不致命。农村的反抗派才是致命的。得农村者得天下。在传统社会和现代化初期,稳定的基础是在农村。”“农村的作用是一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制度,他们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他们积极反对这个制度,他们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5](P267)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的政治意识将愈益增强,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将愈益提高,农民甚至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决定性集团,成为稳定的基础或动荡的根源。这一点,早已经被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农村的兴旺治乱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基石和标志。国家的乱始于农村,农村的治必将带来国家的兴旺与安宁,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普遍性规律。”[6](P12)而对于我国而言,虽然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已经使农民占人口的比重大大降低,但这并没有改变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稳定不仅关系着全国稳定发展的大局,而且更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假如农村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谈何经济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眼于农村改革三十年之后的形势与任务,明确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的要求。
二、农村稳定的逻辑意蕴
关于稳定的含义,江泽民曾作出过一个明确的界定:“稳定,就是各项工作都必须致力于维护政治上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宏观政策要保持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各项改革必须稳步推进,以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7](P370)由是观之,稳定虽然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其基本蕴涵在于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这三个方面。具体到农村稳定,也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逻辑统一。
(一)农村经济稳定
农村经济稳定是农村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农村经济稳定的实质,是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协调、快速发展,其基本含义包含三个方面:其一,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即通过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邓小平曾指出:“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而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8](P161)他一贯主张在农村开展多种经营,认为农业翻番和农民增收不能单靠粮食种植,主要靠多种经营。江泽民也强调:“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3](P131-132)如果不对农村经济结构加以调整优化,就无法保持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其二,农村经济政策稳定,即保持农村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如果政策多变,甚至朝令夕改,就难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就难以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因此,邓小平强调:“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2](P371)“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农村政策一变,他们的生活水平马上就会降低。”[2](P83-84)江泽民也认为:“农民常常怕政策变。思想一波动,就会造成损失。”[2](P121)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最重要的是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江泽民指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既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9](P213)胡锦涛也强调:“落实好农村土地政策,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亿万农民的愿望,也是保持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1](P137)其三,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健康,即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邓小平曾告诫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2](P375)江泽民、胡锦涛也多次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这样才能切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这些论述,既是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原则性要求,也为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农村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农村稳定的核心,从根本上统摄着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在邓小平看来,政治稳定的基本表现是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他说:“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两个稳定。”[2](P216-217)所谓政局稳定,主要是指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避免出现政治动乱。“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8](P251)所谓政策稳定,就是要保持国家大政方针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使之不因领导人或领导人看法及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认为:“政策的稳定反映了党的稳定。”[2](P235)他还特别指出,要保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稳定性,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除了个别语言有的需要变动一下,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2](P307)而关于政治稳定,江泽民、胡锦涛也都作出过多种表述,他们所讲的“政治安定”、“政治形势稳定”、“政治环境安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都是从政治稳定方面来论述的。比如,江泽民曾多次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需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10](P223);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三)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稳定是指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有序与和谐,它是农村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的综合反映和重要条件。农村社会稳定至少表现为三个层面:其一,农村民心稳定。这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内在基础,主要指农民的思想、信念、情感等得到了合理的表达与有效的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到舒心、满意,并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胡锦涛指出:“社会稳定最终取决于民心稳定。”[11](P489)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如果农民的人心不稳,农村稳定就失去了其内在基础。其二,农村社会风气正常。社会风气的好坏,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8](P54)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关键是要搞好党风。具体到农村,如果党风正常,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良好,就会带动整个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其三,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治安,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治安不好,群众不能安居乐业,不仅会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7](P208)“搞好社会治安,是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10](P236)由于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农村的社会状况如何,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极大。农村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丑恶现象都属于社会治安的范畴,也是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加以严惩和整治。否则,不仅会直接危及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有损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稳定。
三、农村稳定的实现机制
维护农村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概而言之,农村稳定的实现机制基于如下四个基本因素的耦合与互动:
(一)根本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自古及今,贫困始终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任何社会要实现并保持社会稳定,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而这个物质基础只有依靠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在一个经济发展极其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无疑是保持农村稳定的物质基础和根本途径。邓小平多次强调,保持农村和全国的稳定,“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2](P355)。胡锦涛也明确指出:“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才能不断改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12](P1086)“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根本之策。”[13]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由于我国大多数人住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因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对于维护农村稳定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在谈到农村问题时曾说:“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2](P117)江泽民在农村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加强农业,把农村经济搞上去,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才能增加发展的回旋余地。”[9](P207)他在讲到农村扶贫工作时还多次告诫全党,在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问题上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因为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贫困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离开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就谈不上农村和谐稳定。当前,在维护农村稳定的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正如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安置、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二)关键举措: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思想多元,维护农村稳定实属不易。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诚如胡锦涛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运行,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1](P85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四个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即为“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农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关键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着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责任,是缓和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农村有些秩序混乱,消极现象丛生,甚至封建帮会也出现了,而且有些问题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基层组织已经涣散到不起作用了,丧失了战斗力,这是很危险的。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不仅农村的经济搞不上去,而且会危及农村的稳定,削弱和动摇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础。”[14](P431)针对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等三大问题,江泽民提出了系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主要是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解决‘有人管事’的问题,就是要下功夫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有章理事’的问题,就是要加强以民主管理为内容的村级制度建设。”[1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更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内在动力: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与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16](P710)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无疑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内在动力。
要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首要措施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发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告诫。改革开放以后,在商品经济发展对农民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造成巨大冲击的新形势下,更需要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是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先进的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社会风尚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就必然会去占领。”[10](P276)1995年3月,江泽民在江西和湖南农村考察时还提出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三是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教育;四是加强宣传唯物论、无神论的基本常识和其他科学常识,反对封建迷信、封建宗族活动的教育;五是加强富了不忘国家,坚持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建设新农村和培育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的提出,党中央又把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比如,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四)重要保障: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
在农村社会转型期,由于民主法制不健全、体制转轨不到位等原因,容易导致乡村干部腐败、农村宗族势力恶性膨胀、不良社会群体聚合等问题,进而对农村稳定造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故此,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无疑成为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17](P330-331)其中,首要的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9](P214-215)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根本前提是要创新和完善各项民主制度,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基础在于村级民主制度建设。村级民主是我国政治民主最为基础的一个层面,兼具社会民主和自治民主的鲜明特点,应当视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的起点和重点。按照中央的要求,村级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依法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让农民群众选举自己满意的人管理村务。二是村民议事制度,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家家户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都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选出的代表讨论,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村务公开制度,凡是群众关注的问题,都要定期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9](P215)
在加强农村民主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江泽民认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依法办事,把握住了这两条,就能够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缺少了农村法制建设,就无法保障农村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就无法有效惩治农村的违法犯罪行为,因而也就难以维护农村的稳定。因此,江泽民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消除不安定的因素,促进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14](P431)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重点要放在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权益提供法制保障上。既要抓紧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要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善于运用法律来解决矛盾、维护自身利益。……要继续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查处各种治安案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1](P123)这些要求,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必须以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为重点,从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丰富法律知识素养、加强法治方式的实践运用等方面,引导农村各级领导干部逐步养成法治思维,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切实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长治久安。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内部发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5] [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6] 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3] 胡锦涛. 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2-28 (1) .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01-15(1).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7] 孙迪亮.富农之道: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周建瑜)
2015-01-15
2014年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SFB5009)、山东省中共党史重点学科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S2013007)、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SQD2012060)的研究成果。
孙迪亮(1973-),男,山东蒙阴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乡村治理研究。
D268
A
1008-5955(2015)01-007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