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升档案管理的保障力

2015-01-30梁景芝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档案管理

梁景芝

(郑州市卫生学校 招生办公室,河南 郑州 450005)

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能够确保各个专业领域人才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也更利于提升各项事业领域的工作效率。但是我国档案界至今仍然存在着馆员上岗无行业统一资格标准,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界限不清等诸多问题,这对现代档案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1]。因此,新形势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建立和完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体系,科学引导正确的档案职业教育方向,这对于我国档案事业长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构建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及用户满意度。档案管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精神[2]。如果档案职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没有接受档案职业道德及纪律教育,其档案管理和服务质量很难提高。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施行业准入,可以有效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专业技能与服务理念,档案管理工作也将沿着标准化、规范化与优质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提升档案用户的满意度。

2.有助于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实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必然要求档案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这样就能够从源头上强化档案专业队伍素质,有利于改变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有效避免从其他渠道安排一些不适合从事档案工作人员的现象。那些希望从事档案工作的档案系统外优秀人才,也有机会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加入到档案行业中来,有利于优化档案人力资源结构,提升档案职业队伍的整体水平。

3.可以促进中国档案事业和国际接轨。目前,档案事业的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这对我国档案人才的国际化有较大的推进作用。新形势下,开展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认证标准、认证内容和具体实施政策、法律体系构建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有利于提升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国际合作能力,从而有力推进档案职业管理的国际化,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二、构建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动力因素

1.外在动力。国外开展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拥有非常完善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实践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国家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档案高等教育实现接轨,这样不仅提高了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而且促进了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我国档案职业认证制度尚在萌芽和起步阶段,这对我国档案职业认证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成为实现我国档案管理和国际接轨的外在推动力。

2.内在动力。由于我国档案管理缺乏科学全面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标准,档案管理工作的门槛偏低,同时也会存在外行管理专业性工作的尴尬现象。虽然某些地区也进行了档案工作人员上岗前培训考试,可是由于缺乏系统严格的规范程序和标准,往往收效甚微[3]。部分非档案专业人士占据着很多重要的档案工作岗位,会造成很多高等院校的档案学专业人才无法施展才华,严重制约了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和推进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制度,并及时提高档案人员的从业门槛,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

三、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原则

档案职业资格认证不同于其他教育性及学绩性考试,应当注重从业人员在工作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要坚持遵循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将档案学理论作为出发点,把档案实际工作能力作为着力点,把档案专业的知识水平、政策水平和专业研究能力等均纳入到考核范围,从而设计和制定切合档案工作实际的多维度鉴定考评办法,真正选拔出适合现代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

1.坚持机会均等。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实行全国(或者地区)、统一组织、统一命题和统一标准。同时,认证制度和档案机构的聘任制度还应相互衔接,在专业人员聘用时,要坚持公开公示、确保程序。

2.体现专业要求。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形式、考核方式及考试内容的制定要真正体现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各项专业技能,如在文件管理、职业伦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在考核方向上,对档案管理能力和技术的方向要加以正确引导,不仅要通过职业资格认证选拔合格的档案管理人才,而且还要使职业资格认证成为提高档案管理理论水准的一个平台,从而全力打造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3.充分重视地区间差异。根据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实际,构建符合中国档案管理发展现状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4]。应充分重视我国档案管理水平的不均衡性问题,实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着重考虑到各地区以及各类档案工作存在的差异性,关注同一类型档案馆内部仍然存在较大的层次性。在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分级别、分步骤实施,同时又要在具体的考核内容及侧重点上加以区分,以确保推进认证工作的效率,实现协调发展。

四、以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升档案管理的保障力

1.加快制定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的配套法律法规。每项制度的确立实施和规范监督,都离不开法律[5]。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便于操作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法律体系。虽然部分省市在本区域内的档案管理条例中有相关档案人员必须取得岗位资格证书的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应尽快把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法律层面加以规范,从而为各个地区制定相关的法规和规章提供基础和条件。

2.建立和完善档案职业资格的认证体系。国家档案局应尽快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尽快把档案职业资格纳入到全国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的整体框架内,加快出台《档案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以及《档案行业职业目录标准》。同时,要广泛征求社会档案学界知名人士和资深档案专业研究人员意见,以确立科学公正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综合评价标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材,充实题库,并将其纳入到国家题库的运行网络,从而真正实现档案职业资格认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3.科学划分档案职业资格标准。通常来说,档案机构的级别越高,规模越大,则对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提高,即使在同一档案机构内部,不同的档案工作岗位,对于档案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标准的划分是实现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关键。首先应当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类岗位和工作进行科学的划分,综合考察学科特点与发展状况,从而归纳出档案职业资格证书的范围,而针对一般事务性的工作,则可通过合同聘任的方式进行[6]。在岗位具体分类上,可把档案从业人员划分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及工勤人员等四个类别,并按每个工作岗位详细规定不同的资格标准与从业条件。具体资格认证级别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可以通过难易程度不同的考试来确认档案从业人员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对于获得不同级别和等级的资格证书档案从业人员,在工资待遇方面要给予差异化处理,从而有效促进档案从业人员及时转变被动学习的态度,不断培养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4.确定可行的职业资格认证门槛。构建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档案从业人员知识背景和学历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局面。考虑到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状况,我国应当采取学历认证和考试认证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我国当前推行的主要是本科教育,所以档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可将本科学历定为最低的报考标准。对于已经获得档案学学士、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通过提交有关证明材料的方式,自主申请相应级别的档案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而对于非档案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应当通过标准考试的形式,在取得档案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后,才能从事档案机构相关的各项工作。此外,档案学属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在确定最低的学历水平时,还要加强档案实践经验的考察。

5.采取适宜的职业资格认证模式。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通常有终身制、非终身制以及终身制与非终身制相结合的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利弊。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可采取非终身制的认证方式,即按照“培训——考试——注册——监督——再培训”的职业资格循环运行机制,针对已经获取档案认证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定期强化考核评价工作,并把考核评估的最终结果和薪资待遇挂钩。此外,还要通过继续教育及续签资格证书的方式,不断促使通过认证的档案专业人员加快知识更新,从而实现档案从业资格和专业水平的同步。

6.正确处理三个关系。第一,正确处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档案行业实际相结合的关系。国外建立和推行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经较为成熟,其中的相关经验也必将对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极不平衡,因此,要充分考虑中国实际,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认证制度既要符合我国各地的实际,又要提高适应性及可操作性。第二,正确处理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档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关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也需与之相适应。取消档案职业资格终身认证,并积极推行定期的认证和再认证制度,鼓励从业人员通过在职继续教育方式,以获得相应的入门资格并获取证书。同时,还要鼓励已经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向更高等级的资格努力,从而实现向更高层次的管理水平迈进。第三,正确处理加快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与妥善解决有关历史遗留问题的关系。应当在坚持普遍推进该认证制度的基础上,依照从业人员的年龄状况给予区别对待。具体操作时,可设置一个过渡期,即对于“老人”用老办法,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培训或者继续教育等方式帮助其取得学历证书,然后取得资格认证,“新人”则严格按照认证制度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推进效果。

[1]陈振辉,王敏.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及实施策略[J].档案时空(业务版),2013,(12).

[2]张丽欣,石洁.浅议信息时代档案职业化的发展方向[J].现代企业教育,2009,(16).

[3]苏艳平.论档案职业的发展趋势——兼论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J].湖北档案,2010,(5).

[4]任连柱,王春红.档案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及职业素质养成[J].黑龙江档案,2010,(3).

[5]赵淑梅,杨婉悌.中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确立的障碍分析——以认证主体为视角[J].档案与建设,2012,(3).

[6]陈艳红.中外档案职业比较研究——以职业主体为视角[J].档案学通讯,2012,(6).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档案管理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
职业资格制度的执行困境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应用研究——以安防技术应用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例
论高职院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健康档案管理的“云”前景
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探析及启示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