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技术在党的建设研究中的应用
2015-01-30薛小荣
陆 旸,薛小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
网络信息技术在党的建设研究中的应用,是当前党的建设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领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充分、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研究对当下问题的现实关注,而且关系到党的建设研究能否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为推进和加强党的全面建设提供前瞻性的智力支持。笔者以为,如果从总体性描述的角度来讲,网络信息技术在党的建设研究中的应用应该可以用网络党的建设来概括。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即作为方法手段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党的建设研究中的工具性运用、作为引发组织性变革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党的建设研究中的理论性运用、作为网络社会重要技术性支点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党的建设研究中的价值性运用。
一、工具性应用:党的建设研究中作为研究方法手段的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在党的建设研究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它作为研究的方法手段。这既是由网络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的,也是由理论工作者在开展党的建设研究时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印象决定的。
从工具性特点来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研究的工作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建设研究的工作效率。就党的建设研究工作手段而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海量党的建设信息管理(采集、整理、分析、总结)成为可能。信息是党的建设研究的基础。准确全面地掌握党的建设信息是党的建设研究时得出正确性、科学性结论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的采集方式往往对党的建设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纸质媒介时代,党的建设研究的信息采集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由纸质媒介的信息成本与信息传播特点决定的。一般来说,纸质媒介的信息采集方式往往成本比较昂贵。这不仅体现在大规模信息采集时调查问卷的制作印刷,而且体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物理存储,以及随后进行的信息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及其在党的建设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的采集成本。一方面,通过对互联网、移动通信平台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实现信息采集方式从纸质化向数字化的转变,不仅有效降低了制作印刷成本,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打破现实生活中地域、职业、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极大地扩大了信息采集的对象范围,从而为党的建设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样本。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采集数据数字化的实现,不仅使得在纸质媒介时代信息存储和信息传播中可能产生的信息损耗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通过相应的程序系统又可以及时地进行信息处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党的建设研究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得到理论升华。
从工具性印象来看,党的建设理论工作者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关注,或者说是第一印象往往集中在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上。因此,从党的建设研究的角度来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它作为信息管理工具方面。作为信息管理工具,网络信息技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在于它在进行信息管理时所拥有的及时性、互动性与可更改性等内在特征。所谓及时性,主要是指信息采集可以根据党的建设研究的阶段性、主题性或专题性需要而不断调整实施信息采集内容。所谓互动性,主要是指信息采集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固有的即时通信功能,实现调查者与调查对象之间的信息互动。在这种互动联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话题关注的聚焦转换而不断修正调整信息采集内容,也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更改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使其可以更好地发挥信息管理功能为党的建设研究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在党的建设研究中作为工具性应用的典型实践就是通过对党员和党组织信息的数字化,实现党员和党组织的信息管理。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委组织部充分利用上海市党委网(公务网)、上海市市民社保卡工程等相关网络(载体)及信息资源,通过专用的POS机进行党员电子身份认证。专用POS机配置在有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的各级党组织及各社区(街道)、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各级党组织按照培训要求分期、分批地组织党员进行党员政治身份的认证工作。社区及“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可组织党员分期、分批到指定的社区(街道)、乡镇党员服务中心集中进行刷卡认证。
二、理论性应用:党的建设研究中作为引发组织变革的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对党的建设研究影响更为深刻,体现在它对党的建设研究理论的创新式推动上。网络信息技术既为党的建设研究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素材,同时又以其内在蕴含的变革性力量促进了党的建设研究的理论发展——网络党的建设。网络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研究概念的提出包含着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从技术意义来讲,网络党的建设实际上是对网络信息技术在党的建设中实际应用形式的一般性概述。即认为网络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在工作领域和工作手段、方式上的综合创新,是时代与科技发展给党的建设工作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它是党的建设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一观点将网络信息技术只是理解为一种单纯、实用、便捷的技术,不可避免地就会把网络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信息化的另一代称。钱结海等学者明确指出,“网络党的建设一般被片面地界定为:以网络辅助党的建设,借用网络的快捷性协助完成既定党的建设工作任务。这种定位仅把网络视为党的建设辅助性工具,单一追求网络的快捷性,党的建设目标也仅是完成既定部分工作的途径。基于这种定位,在网络党的建设实践时,网络就成为党组织的政策发布载体、新闻传播手段、通知公告平台、电子文献资料库。这一定位的偏狭之处,就在于‘不是让党的建设走进网络社会,而是让网络走进传统党的建设’,网络党的建设只不过是传统党的建设在网络上的延伸,通过网络快捷地实现着传统党的建设的功能;而没有把网络党的建设视为相对独立的新兴党的建设模式,实现着与传统党的建设的不同功效。因而,这种网络党的建设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党员和社会大众的受动地位,党员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很好的实现和维护”[1]。
从社会意义来讲,网络党的建设是对网络信息技术对党的建设发展的政治影响及其作用的总体描述。学者马利认为,理解网络党的建设,首先要理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的社会意义。他指出,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是媒体,更是政治;不仅是器物、是产业,更是意识形态[2]。信息网络技术的这一社会性特征带来的深刻影响就是推动政党的“组织结构从传统层级制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变,呈现为一种柔性化的有机组织”[3]。因此,张德寿在承认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的同时,更表达了对网络信息技术对党的建设的理性价值的关注。他认为:“网络党的建设不仅意味着党的建设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还意味着与党的建设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比如,要推进网络党的建设,涉及真正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崇尚党内民主、改革党内权力配置过于集中、强化执政党与民众广泛沟通的自觉性、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现代化的工具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观念的变革。换言之,工具的现代化要与党的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相结合,网络党的建设才能真正推进。”[4]
如果承认网络信息技术具有社会意义,那么,对网络党的建设的理解应该从更为宽泛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深度思索。因此,笔者以为,网络党的建设并不仅仅是网络信息技术对政党建设在技术层面上的简单反映,而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强力构筑的新社会关系及结构重组中的理念认识和组织功能的“再适应”。
三、价值性应用:党的建设研究中作为网络社会支点的网络信息技术
毋庸置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在事实上对既有的现存世界进行了重构。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点构筑起来的网络社会,不仅促使网络党的建设成为政党建设的新内容,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政党建设的方方面面。笔者以为,在网络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中,其总的价值定位应该是:凝聚党心、汇聚民气。凝聚党心是就党内群众而言,要在网络空间整合党的力量;汇聚民气是就社会民众而言,要使网络党组织成为网络民众团结的旗帜。具体来说,这一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政治理论层面来讲,网络党的建设开拓了政党学说的新领域。网络党的建设作为网络信息时代政党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的党的建设新内容、新形式,具有建基于工业社会结构之上的传统党的建设所不同的新内涵、新特点。从政治理念层面来讲,网络党的建设提升了政党理念的新价值。网络信息时代越来越明显的公开、透明、分权、非中心化等特征,使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出现了急剧分化,为社会公众(包括网民)“带来了信息获取、媒体运用以及社会形式的创新模式”。从政治实践层面来讲,网络党的建设优化了政党组织的新结构。要实现网络信息时代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的政党价值理念,就必须积极适应新的社会力量,不断优化重组政党的固有结构,使之朝着更加灵活、包容、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网络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顺应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给党的建设带来的重大影响而做出的重要决定,既非无中生有,又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深深根植于网络信息时代社会深刻变化的敏锐洞察之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主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政党组织变革的需求,正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分散性和无中心性对传统政党组织结构的影响,主动适应,因时而变。
[1]钱结海,单守金.加强网络党的建设工作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马利.对互联网与执政党的建设的思考——网络给执政党的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新闻战线,2009,(9).
[3]沈建红.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82.
[4]张德寿.网络党的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