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根本保证

2015-01-30黄建辉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党的领导党员干部

黄建辉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3)

党章和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章和宪法之所以如此强调党的领导地位,是因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对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把握正确方向、创造良好环境、奠定群众基础、提供强大动力、找准科学方略等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必须解决进一步宽松领导环境、进一步端正领导观念、进一步提高领导素质、进一步转变领导方式、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等问题。

一、党的领导对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作用

1.党的领导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须围绕、落脚到建设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建设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将陷入空谈,必将走入歧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表现形态,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所取得的根本成就、所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只有这样,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才能把握正确方向并取得伟大成功。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辛勤开创者、坚定信仰者、积极倡导者、有力维护者,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有可能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进而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正确方向。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决策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问题时,都非常强调和重视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把握正确方向。

2.党的领导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良好环境。社会稳定和谐,党风社会风气、党内政治生态正常良好,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强调和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以及改善党风社会风气、党内政治生态,制定落实了一系列有关决策部署、方针政策、办法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证、创造了良好环境。今后,只要继续贯彻执行有关决策部署、方针政策、办法举措,就一定能够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进一步改善党风社会风气以及党内政治生态,从而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重要保证、创造良好环境。

3.党的领导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2]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系统工程同样离不开人民的拥护、支持、参与,否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非常强调和重视处理、密切与人民的关系,探索、总结、形成了一整套有关的理论、路线、制度、方法,有效处理、密切了与人民的关系,为党的事业和工作的推进、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今后,只要继续贯彻执行有关理论、路线、制度、方法,我们党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处理、密切与人民的关系,从而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群众基础。

4.党的领导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大动力。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系统工程极具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风险性,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精神状态、强大的政治定力、优良的工作作风,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坚定理想的信念、良好的精神状态、强大的政治定力、优良的工作作风,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把握方向、坚定立场、经受考验、克服困难、战胜风险的精神支柱、重要保证、强大动力。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仅重视党员干部队伍科学文化知识、专业业务素质、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教育,而且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坚定理想信念、良好精神状态、强大政治定力、优良工作作风的培训教育,探索、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制度、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重要保证、强大动力。今后,只要继续贯彻执行有关理论、制度、经验,就一定能够在坚定理想信念、良好精神状态、强大政治定力、优良工作作风的培训教育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效,从而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精神支柱、重要保证、强大动力。

5.党的领导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找准科学方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要讲究态度,而且要讲究方略。方略正确、科学、切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容易取得成功。反之,方略不正确、不科学、不切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容易导致挫折甚至失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决策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问题时不仅提出了有关目标任务,而且提出了有关具有正确性、科学性、切实性的时间表、路线图、方针政策、步骤举措。因而,只要在实践中加以认真执行,就一定能够顺利成功地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当前影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主要因素

1.领导环境不够宽松。由于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宣传舆论的影响,加上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失误和问题,部分群众、党员干部质疑、否定党的领导地位、资格、能力,以致有的地方、部门、单位削弱和放弃党的领导。比如,有些群众、党员干部认为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已有行政领导班子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运行,再建立健全党的组织、贯彻落实党的领导未免多此一举、自找麻烦。基于上述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疑虑,有的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不重视、不热心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实施党的领导,从而导致自身建设无法顺利有效地推进。

2.领导观念不够端正。领导观念不够端正是影响党的领导实施的前提和先导因素。现实生活中,在党的领导问题上存在着模糊、不端正的观念。一是把党的领导主体偏狭化。有的党员干部、党组织及其领导人认为只有各级党委及其领导人才有资格落实领导职能,而党的基层组织、普通党员干部则没有资格落实领导职能。这样一来,把党的领导主体偏狭化,必然导致党的领导的不全面、不充分。比如,把党的基层组织、普通党员干部排除在党的领导主体之外,必然导致忽视党的基层组织、普通党员干部的建设,忽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作用。二是把党领导一切变成党包办一切、代替一切、干预一切。党对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各行各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组织的领导,实质在于推动、保障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各行各业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活动,并非要包办、代替、干预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活动。把党领导一切变成党包办一切、代替一切、干预一切,既影响党的领导的实施,又影响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各行各业正常有效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活动。三是把实施党的领导归结为臣服人民。有的党组织及其领导人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把实施党的领导的过程看成是臣服人民而不是服务人民的过程,导致在实施党的领导的过程中出现脱离群众、危害群众、不择手段、强迫命令等严重偏差、失误和问题,既损害了党群关系,也影响了党的事业发展。

3.领导素质有待提高。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具备执政者的领导素质,否则就不可能履行执政者的领导职责,也就不可能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当前,少数党组织、党员干部的领导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有的地方党委及其领导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不够强,致使地方矛盾、冲突、问题层出不穷,党的事业难以推进完成。二是有的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不健全,自身建设薄弱,难以充分发挥政治保障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有的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观念陈旧、软弱涣散,难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4.领导方式不够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组织、党员干部落实党的领导的方式不够正确、不够切实、不够科学,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有的党组织及其领导人在实施党的领导的过程中喜欢独断专行、违背民意,不发扬民主、不走群众路线;二是有的党组织及其领导人在实施党的领导的过程中不重视处理与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社会组织的关系,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了解民意、把握实际、密切群众关系方面的作用;三是有的党组织及其领导人法治意识淡薄,不重视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实施党的领导,在实施党的领导的过程中不执行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和程序。由于领导方式不够正确、不够切实、不够科学,既影响了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又损害了党群关系。

5.领导机制不够健全。党的领导机制是党的领导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障,党的领导机制不够健全必然会影响党的领导的实施。党的领导机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人的权力、职能、任务有待进一步明确、重申;二是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人制定出台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制度、工作机制及程序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三是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进一步宽松领导环境。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对党及党的领导的衷心拥戴、坚定信念和有力支持是党贯彻落实领导职能的必要前提、基础和环境。要进一步宽松党的领导环境,就必须理直气壮地反驳、澄清国内外敌对势力对党及党的领导的污蔑、丑化、质疑、否定,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灌输、展示党及党的领导的固有优势、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努力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不断维护、实现、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赢得、强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党及党的领导的衷心拥戴、坚定信念和有力支持。

2.进一步端正领导观念。党的领导观念是党的领导行为的先导前提,有什么样的党的领导观念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党的领导行为。要确保正确、科学、有效地实施党的领导,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党的领导观念。一是要把党的领导主体由偏狭化变成宽泛化。党的领导主体不仅包括党的高层组织,而且包括党的基层组织;不仅包括党组织领导人,而且包括普通党员干部。只有把党的领导主体由偏狭化变成宽泛化,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各级干部以及广大党员在实施党的领导过程中的固有作用,才能确保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二是要把党的领导职能由包办、代替、干预一切变成保障、支持、推动一切。党章明确规定,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组织领导。这就告诉和要求人们,党对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各行各业的领导并非是要包办、代替、干预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各行各业履行职能,而是要通过思想、政治、组织领导保障、支持、推动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各行各业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只有把党的领导职能由包办、代替、干预一切变成保障、支持、推动一切,才能确保党正确、科学、有效地实施领导职能,进而确保党的事业发展。三是要把党的领导目的由臣服人民变成服务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也强调领导就是服务。这就决定实施党的领导的目的只能是服务人民,而非臣服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实施党的领导的过程中避免违背民意、脱离群众、强迫命令、不择手段等错误倾向,进而确保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

3.进一步提高领导素质。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取决于党的领导素质。党的领导素质越高,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就越有保证。反之,党的领导素质越低,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就越没有保证。党的领导主体的多样化、宽泛化要求必须从如下方面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素质。一是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素质。党的各级委员会是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它的领导职能可以归结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具体包括确定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培养选拔干部、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检查督促等。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必须重视培养提高相应的素质能力。二是进一步提高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和监督素质。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组织的领导职能表现为政治保障和监督职能,缺乏这种政治保障和监督,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就不可能正确有效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这就要求上述党组织必须重视培养提高政治保障和监督素质。三是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素质。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具有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能作用。必须通过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培养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素质,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四是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党员干部是党以及党组织的细胞、骨干,是实施党的领导的重要组织基础和主体,他们的素质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就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党员、好干部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好干部“二十字”标准;2014年3月,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对党员干部提出“三严三实”要求;2015年1月,他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四有”要求。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多个重要会议和场合强调要求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上述所列既是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党员干部才能够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党的领导的重要组织基础和主体。

4.进一步转变领导方式。当前,进一步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必须解决如下问题:一是由个人或少数人实施领导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实施领导。领导班子集体、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同党内个别人或少数人相比较,前者肯定要比后者更有智慧和力量,前者肯定要比后者看问题、决定问题更客观公正、更周全切实。毛泽东曾经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凡是由领导班子集体、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实施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就能够得以确保。反之,凡是由党内个别人或少数人实施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则往往难以保证。二是由超越宪法法律范围实施党的领导转变为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落实党的领导。由超越宪法法律范围实施党的领导转变为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实施党的领导,不仅有利于确保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而且有利于引领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切实遵守执行宪法法律。要由超越宪法法律范围实施党的领导转变为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实施党的领导,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决定要求“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3]。三是由脱离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实施党的领导转变为依靠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实施党的领导。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同各行各业、各类群众以及全社会的联系密切、感情深厚,通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我们党可以更便捷、更全面、更深入、更切实地了解把握各行各业、各类群众以及全社会的状况、意愿、诉求、建议,可以更广泛、更有效地动员、团结、推动各行各业、各类群众以及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以及各项任务,进而确保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正因为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党对待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必须更加重视加强领导、给予支持、发挥作用。

5.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新形势下,要实施党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必须从如下方面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地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章和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4]。这些论述是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进一步规定,对坚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实施党的领导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的各级党委制定方针政策的制度、程序和工作机制以及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以确保党的领导的实现。三是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民主集中制,以确保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

[3][4]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物[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6,5.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党的领导党员干部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党员干部要姓“党”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