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的三个视角

2015-01-30彭龙富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彭龙富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 417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的三个视角

彭龙富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41700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属性;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明成果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最重要的视角:社会主义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从这三个视角解读,有利于全面而深入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提供理论依据和践行策略。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概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价值观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也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党的思想基础的根本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整体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已汗牛充栋。多数学者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解读,也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主流意识、公民教育等联系起来作探讨。正是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辨与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热烈的讨论、深度的研究,也充分说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见仁见智,成岭成峰,而目的都是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提供理论依据和践行策略,从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国发展,实现中国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169这也启示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最重要的视角,即社会主义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

一、 背景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时间不长,但它的形成与发展却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的主旋律。期间,改良主义、民粹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都曾粉墨登场、盛极一时,却无一例外地走向终结、退出舞台。而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之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领中国走向了光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也是反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意识形态,是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生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探索,对价值和价值观问题作了充分认知。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随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热点。

从2010年起,中宣部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的提炼概括列为重大课题在思想界、学术界展开调研,目的是为形成科学而简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表述。三个倡导,立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成为新时期推进中国发展的一面光辉的精神旗帜。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3]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 解读

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立正确、全面的视角,这样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体系结构、理论来源等要素。尽管社会各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重要视角。

视角一:社会主义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语义上分析,它包含这样的逻辑层次:社会主义的——核心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属性界定,它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含的一切价值和价值理念,都具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脉络也可以清晰地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必须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属性,广泛涵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22换言之,撇开社会主义谈核心价值观,必然是大而无当、不得要领。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历史和实践向我们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经过反复比较、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4]11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构成的。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论与实践探讨,就必须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这个导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必由之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国情、社情、民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愿景追求。我们以“富强”为例加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不单是国家的兴旺昌盛,还是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虽然“社会主义本质”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已有新说,但邓小平同志的“五句话”照样没有过时,照样有它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因为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就是要消灭剥削和消除阶级,就是要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与别的主义最主要的分界和区别就在于是否共同富裕。甚至可以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和最终奋斗目标。当前,中国梦方兴未艾、如火如荼,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子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子集。这就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服从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而普通法律不得与之抵触一样。我们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地位、“核心”地位,但并不代表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更不能统摄和支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的人一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既偏激又危险。如有的人就大放厥词,说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就是明日黄花,不屑再顾。这类“喜新厌旧”“以偏概全”的作茧自缚,断不可取!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等等。它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与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三是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三个“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国情、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保障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践与完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后盾。我们以“民主”为例,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人民民主,是一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诸多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均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而非社会主义民主,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有的是普选民主,有的是代议民主,有的是工具民主,有的是形式民主,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它们与社会主义民主最大的不同是权力主体,我们是人民民主,而西方国家多是资产阶级民主。可见,此“民主”非彼“民主”,名虽同,实不同。同样,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价值理念,东西方通用,在他国的宪法和法律中也“光明正大”,但彼此的历史依据、现实条件、价值定位等都有天壤之别,有的还背道而驰、针锋相对。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带有社会主义属性,抛开这个基本前提,那么,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必然变色、变味、变质。

因此,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限定在“社会主义”范畴,不能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圈子。否则,就会迷失原本,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酿成祸患。而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对于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也就相对容易。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不遗余力地输出西方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热衷于利用热点话题、敏感问题对中国进行炒作攻击,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作为意识渗透的重要渠道,而且千方百计庇护、扶植境内外“持不同政见”的组织、势力和个人,以至于“普世价值”思潮、“宪政”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极大,危害严重。学界对各类思潮的本质、企图等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评析,我们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也是为了更好地分清利害、划分敌我。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方向,才能在这种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国际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视角二: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反映社会主义属性,还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合理成分。因此,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64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170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情感凝结的精神纽带。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且不曾中断的国家。今日的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上下五千年所有文明的叠加。“虽然最近两百多年中国中国落后于先进国家,但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中国都是领先世界的事实有理由让逐步恢复自信的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独特文化身份的荣耀及其特质。”[6]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升华中华文化精髓,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将之发扬光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地位已有目共睹,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照样有它的突出优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大有裨益。我们可以将两者加以对照、整合,以便更好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相当重要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千百年来,爱国始终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铁骨铮言,气贯长虹,无不是仁人志士爱国精神的写照。光是近一百多年来,鸦片战争中军民的浴血奋战,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抵御外辱的戊戌变法,倾覆抵制的辛亥革命,理性启蒙的新文化运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等,无不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纵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谓始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基本精神:忧国思想、卫国思想和强国思想。今天,我们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倡导爱国,必然是在传统爱国的基础上,培养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强化爱国理念,付诸爱国行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捍卫国家利益。又如“诚信”,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痕迹”。《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朱熹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周易》说:“人之所助,信也。”孔子说:“民无信不立。”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诸多警世恒言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诚信具有重要地位,备受推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当今中国,“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良性运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原本,“诚”在中国人心中牢不可破,建基于“诚”之上的“信”也坚不可摧,如今却脆弱如纸,价值区区。国人也因诚信的倒塌深受其害,深感不安。那么,如何重建诚信也就成了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制度建设对于诚信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制度通过规范、惩罚和增进秩序的功能,而使诚信得以建立和巩固;制度通过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功能,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可预见,使未来更为确定,从而增强人际合作的诚信;制度通过弥补信息不对称的功能,简化复杂性,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从而使诚信行为变得更容易。”[7]显然,通过制度建设来探求重建诚信的良方是一重要的思路和办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思路和办法。“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终归还是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毕竟中华传统文化才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发达根基”“丰厚土壤”和“雨露阳光”。推而广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敬业、友善等,也当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当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8?708因此,对积极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要大力提倡,补充完善;对消极腐朽落后的传统文化,要坚决抛弃,不被污染。这也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要求。

同时,我们当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12个价值理念,“并不是其内容的最终表述,它以‘倡导’的方式表明自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9]4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还有许多价值理念,如科学、守法、合作、勤俭、礼让、自强、和睦等,虽然不是“核心”价值理念,但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同样不可忽视,这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也当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领域一并重视、发掘和创新。

视角三:世界文明成果

唯物主义辩证法本身反对非此即彼、非白即黑、非友即敌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然要反映社会主义属性,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但并不意味着它与世界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各种文明)泾渭分明、水火不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大部分内容,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敬业、友善等,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虽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有巨大的差异,有的还是矛盾对立的,但彼此也有交集,有吻合,有共同、共通之处,许多世界文明成果还需要我们学习、参考。以“诚信”为例,我们可将它放在西方文化比照的视域中观察。在西方文化里,“信”并非以“诚”为根基,而是建基于契约观念之上的。前文中提到在中国重建诚信可以依靠制度建设,契约便是一种重要的普遍的制度形式。所谓契约,就是平等主体间建立在意见一致、相互允诺、权利与义务对等基础上的合意的自由交易,它保证交易各方都获得相应的利益。在西方社会,契约精神是社会的主流精神。为了达到契约的平等,违背契约者要受到制裁,受损害方将得到利于自己的救济。也正因为契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平等,西方社会的国家关系、州际关系、种族关系、团体关系、个人关系等,多通过订立契约来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达到和谐。西方的契约精神,对中国诚信的重建无疑有着借鉴作用。又如“友善”,西方文化里也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苏格拉底、柏拉图、西塞罗、康德等著名思想家都有各自的友善思想。亚里士多德还在《尼各马科伦理学》重点论述了自己的友善观。亚里士多德有段名言:“虽然身为幸运的宠儿,但却做不成好事,那有何益处呢?而对朋友的馈赠则是最大、最为人称道的好事。”[10]162他的友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显然有相同的地方。我们主张友爱、大爱、博爱,宣扬“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也就是引导国人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能力、人脉、财富等合理回馈社会和他人,帮助身边或者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这与亚氏的“友善论”如出一辙、异曲同工。这样的友善价值观,是温暖现代人心灵,化解现代伦理危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共同体的重要支撑。我们当然不能因为它是世界的,不是民族的而大加否定,拒之门外。以此类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他们的自由、民主、公平、法治等价值理念也有进步意义、现实意义,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姓“资”,就随随便便认定它们是歪理邪说,就先入为主认定它们是洪水猛兽。这种盲目排斥、一概抛弃的做法,不可取,也行不通。

众所周知,“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1]171但是,人与人之间不仅在生理、生活和生产等存在方式层面有共同性,在深层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情感认知等方面也有共同性,这是无需置疑的。否则,我们是“人类”,别人就不是“人类”,岂不荒谬?正因为是同“类”,“因为有这样共同性基础,人类的知识、科学、技术、财富、艺术、道德和宗教等,才得以程度不同地普遍流行,也才有整个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和历史进步过程”。[11]所以,拒绝世界文明成果,闭关锁国,唯我独尊,那是倒行逆施、夜郎自大。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至于对待世界文明成果的原则和思路,大致也是有鉴别,有批判,有取舍,有扬弃,择善而用,选优而用,为我所用,而不是照单全收,全盘西化,为它所用。尤其要警惕各种包装了的“成果”,貌似文明、优良,实际是圈套、陷阱,一旦沾染,轻则“水土不服”,重则“神志不清”,甚至“无可救药”。为此,面对世界文明成果,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文化品鉴力、政治识别力,增强对一切错误思想、错误思潮的免疫力和抵御力。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要全面而深入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反映社会主义属性、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及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三个视角去解读。这三个视角十分重要,因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外部和内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大量各取所需的解读。许多解读只强调对于自己价值偏好有利的一面,而故意忽略别的方面。这种鸵鸟思维不能客观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9.

[3]李 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J].《学习参考》2015(3):34—38.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檀传宝.何为“公民意识”——中国“公民意识”概念的官方定义及其特征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5(5):69—73.

[7] 廖小平.论诚信与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29-137.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崔志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由,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1]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J].《哲学研究》2011(1):3—10.

(责任编辑:周建瑜)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5)04-0069-06

[作者简介]彭龙富(1979-),男,湖南双峰人,中共娄底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5-10-30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