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2015-01-30张桂中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市情社情研究室河南郑州450042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东北军统战工作

张桂中(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市情社情研究室,河南郑州450042)



试析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张桂中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市情社情研究室,河南郑州450042)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被调至鄂豫皖苏区参加对红二十五军的“围剿”。面对新的斗争形势,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对东北军展开了政治斗争和统战工作,并辅以军事打击。这对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整个东北军震动很大,为促成以后的西安事变以及国共两党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共鄂豫皖省委;东北军;统战工作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侵略中国早已做了军事、物质、情报上的充分准备,而中国由于屡遭列强欺侮,加之连年内战,积贫积弱,致使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因此,中国要取得抗战胜利,必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御外侮。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坚强核心。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对东北军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影响并促使东北军发动了西安事变,为国共两党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针对新情况,中共鄂豫皖省委转变了对敌斗争策略

东北军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前身为奉系军阀张作霖所统率的军队,称为奉军。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皇姑屯火车站附近的三洞桥时,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皇姑屯事件之后,张作霖之子、奉军少帅张学良东北易帜,其统领的奉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拥有兵力约30万。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国民党政府面对着外敌入侵,仍然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委任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将驻扎在华北的东北军半数以上调往鄂豫皖苏区“围剿”红二十五军,总计有第67军、第57军以及第50军的9个师,近20万人。加之猬集在鄂豫皖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其他军队,共计16个师又4个独立旅,达80个团。而此时,坚持在鄂豫皖苏区进行武装斗争的红二十五军及地方革命武装队伍只有3000多人。

1934年初,中共中央得知消息后即派交通员携带指示信告知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人。3月中旬,中共鄂豫皖省委收到了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鄂豫皖苏区战争经验的研究及今后作战的建议》,该建议分析了鄂豫皖苏区党组织在领导前一阶段武装斗争中的错误,并告知了东北军广大士兵思念家乡、有厌战情绪,要注意分化白军等情况。因此,中共鄂豫皖省委及红二十五军领导根据东北军丢失家乡,初来乍到,地形不熟,士气不高的特点,及时调整对敌方针。1934年4月16日,他们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我们已进行奉军士兵的宣传与鼓动工作”[1]。4月18日,红二十五军从皖西返回鄂东北,在河南的潢(川)麻(湖北麻城)公路与初来乍到的东北军第50军的牛元峰第109师相遇,该敌以两个营尾追红军。为了打好对东北军的第一仗,在军政委吴焕先、军长徐海东的指挥下,我主力部队伏击包围该敌,歼敌100余人,俘敌52人,缴获机枪10挺,步枪100余支。这是红二十五军对东北军的首次打击。

1934年4月24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红五月宣传大纲》中要求各级党组织及地方革命武装有计划地对张学良的军队进行教育宣传工作,利用俘虏传达我军的影响,在火线上开展对东北军的工作。要求全区内各县委、区委有计划地工作,在东北军的驻扎地点散发宣言、传单,对于个别俘虏给以好的影响。各支部要把对张学良军队的工作每10天做一次报告,运用下层统一战线,派人到民团义勇队里去做破坏工作[2]。接着,中共鄂豫皖省委召开第二次常委会,着重研究如何继续反“围剿”和恢复老区、开辟新区的问题。4月25日,省委通过了《关于粉碎五次“围剿”中鄂豫皖苏区党的紧急任务决议案》。该决议案认真总结了第四次反“围剿”以来“左”的冒险主义危害,决定改变以往的做法。同时,分析了东北军的现状,敌“以张学良为副司令”,使鄂豫皖区“匪军内部将更不一致”,且“张部士兵生活更苦,不懂山战,尤其是士兵尽是东北失地的工农”,对“剿共”情绪不高。而“红二十五军及二十八军,经过多年来残酷‘围剿’的锻炼,政治的加深与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共产党的领导,已发展两条战线斗争,揭发过去的错误,执行布尔什维克的转变”。要求“运用下层统一战线,大批派人到奉军和民团、义勇队中去做分化瓦解工作”。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决定对东北军转变斗争方式,开展统战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军事斗争,指出胜利“绝不会从天空落到我们手里”,必须进行艰苦的、紧张的斗争才能获得[3]。

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的领导是务实的,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紧接着,省委又召开了第三次常委会,着重研究东北军到鄂豫皖后新的进攻和我党、政、军对他们的策略方针问题,于1934年4 月30日通过了《关于粉碎五次“围剿”中敌人新的进攻与我党任务决议案》。该决议案指出,以张学良为鄂豫皖“剿共”副总司令的新的进攻,是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整个第五次“围剿”的一部分,表明“国民党在加紧以江西为中心的五次‘围剿’中不肯放松鄂豫皖”根据地,我们必须动员广大群众起来恢复、巩固与发展新的根据地,粉碎敌人新的进攻。针对东北军的动向,中共鄂豫皖省委提出了新的策略方针,认为东北军人地生疏,不善于山地作战,粮饷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广大官兵思乡怀土,不愿打内战,要求抗日心切,对蒋介石出卖东北有不满情绪,因而对其除军事上坚决打击外,还必须加强政治瓦解工作。党要有计划地进行口头的、文字的宣传,主力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要在火线上进行鼓动,设法派人进去工作,安置好哗变过来的官兵。

从1934年4月10日到30日的21天里,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召开了4次会议,总结教训,转变斗争方式,明确今后对东北军工作的方针。这充分说明了中共鄂豫皖省委负责人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认识到了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

二、军事打击与统战工作相辅相成,促进东北军广大官兵的思想转变

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精神,中共鄂东北道委积极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鄂东北游击部队总司令戴季英先后两次写信给东北军第67军军长王以哲,大意为日本侵占我东北,大片国土沦丧,民族危机,我军愿意和东北军结成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东北军丢失家乡,已成亡国奴,为什么不打回家乡,反而来到鄂豫皖攻打自己人,同时还送去了传单。此事对王以哲震动很大,他把信和传单交给了张学良,张看了信,沉默不语。中共鄂东北道委配合红军的行动,也派东北军俘虏回到原部队散发传单,又派便衣队到东北军驻地张贴标语,派游击队进行喊话,并在根据地边境设立了临时接待站。这些做法在东北军中影响很大,以至于在东北军士兵中秘密流传着“不打红军,要打回老家去”“不打红军,要打日军”的口号,常有一些零星人员投奔红军,“白色士兵开小差的,各部匪军都是天天都有的事,以东北军为最多”[4]。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十分重视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进一步强调对敌军的宣传和俘虏政策,印发了《哗变士兵招待条例》,成立了哗变士兵招待委员会、招待处。这些卓有成效的宣传与统战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34年7月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收到《中共中央给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信》和《中共中央及军委给鄂豫皖苏区的军事训令》。这些文件指出,鄂豫皖地区的敌我形势近来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局部变动”,表现在张学良军队接替原在鄂豫皖进攻的白军,其战斗力及政治情绪均较原有的为坏,这给了我们在苏区的继续作战和争取胜利的可能。省委讨论并同意了中央的有关指示。

在蒋介石的督促下,张学良制订了1934年7月1日至10月10日的3个月“围剿”计划,使用兵力15师又3个独立旅,共70个团。其战略方针是一面驻剿,派驻大批军队到各个要点要道;一面派军队追击红二十五军。张学良将鄂豫皖苏区划分为6个驻剿区和1个护路区,以两个师又6个团组成4个追击队。1934年7月12日,东北军第三追击队吴克仁第117师、第四追击队姚东藩第115师协同护路队东北军刘多荃第105师,从东西两面向我根据地中心区夹击。红二十五军转移外线寻找作战机遇,行至罗山县的长岭岗时,军长徐海东发现敌第115师正以迫击炮向西盲目射击,戒备疏忽,未发现红军。此时,我军正处于极有利的地形。于是,徐海东与军政委吴焕先决定歼灭该敌。战斗从上午9时许打响至下午结束,打垮敌第115师2个团,全歼5个营,缴获机枪60挺,长短枪800余支及其他军用物资。此次战斗,红军利用东北军将士不愿打内战的心理特点,进行了有力的政治攻势,发动战士和当地老乡向东北军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老家去,夺回东北!”瓦解了东北军的士气。此战缴获的大批新式武器极大地改善了红军的装备,不少连队配备了9挺机枪,有几个营全部换上了新式的马步枪。军政治部对400多东北军俘虏进行了宽待和教育,其中有部分东北军士兵要求参加红军,其余的发给路费释放,敌伤兵经包扎后交由释放的俘虏兵抬回。军政治委员吴焕先亲自同留下参加红军的东北军士兵谈话,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一战对张学良震动极大,战后他将师长撤职。之后,红二十五军转战皖西,迂回鄂东,连续消灭东北军第109师牛元峰部工兵营、第107师刘翰东部2个团,击溃东北军第108师杨正治部,给东北军以当头棒喝。1934年11月7日,在被东北军第107师、117师追击并被敌10个团包围的不利情况下,红二十五军英勇反击,以顽强的精神取得了扶山寨战斗的胜利,击溃敌10个团,并击毙、伤俘敌4000余人。东北军先后有10个师到鄂豫皖,有一半部队被仅3000余人的红军击溃、消灭,对东北军震动很大。

三、转战陕北,对东北军高层开展统战工作

1934年11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二十五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高举抗日的大旗,开始了长征。红二十五军出发时,中共鄂豫皖省委发布了宣言,指出民族危难之时,全国同胞要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国民党军队应与红军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红二十五军一路征战,最早到达陕北,与陕北苏区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下辖第七十五师(由红二十五军改编),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第七十八师(由红二十六军改编),师长杨森、政治委员张明先(后崔田民代);第八十一师(由红二十七军改编),师长贺晋年、政治委员张达志。全军团共7000余人。

国民党政府继续调东北军尾随红二十五军并对陕北红军发起围攻,而刚刚立足未稳的红十五军团马上就要面对东北军的“围剿”。为了剿灭陕北红军,1935年9月23日,张学良制定了一个修筑碉堡的计划。南路的王以哲第67军占领了肤施(今延安)、甘泉、鄜县(今富县)、安塞,在其周围修筑碉堡,准备连接一条完整的封锁线,配合西面的于学忠第51军、北面的井岳秀第86师和高桂滋第84师、东面的晋绥军孙楚部5个旅,以围歼红军。

面对严峻的形势,红十五军团的有些领导希望先打井岳秀、高桂滋的杂牌部队。徐海东说:“东北军是我们的老对手,他们的脾气我们摸得很透,打他比较容易。只要打垮东北军一路,陕北形势就要发生变化。”他继续分析道,肤施(今延安)有东北军5个团,需要很多的补给,如果红军包围甘泉,切断肤施与鄜县的补给,东北军必然会出援,红军可在途中伏击。根据徐海东的作战部署,红十五军团发起了劳山战役。1935年9月28日,红243团包围了甘泉县城。10月1日拂晓,东北军第110师师长何立中率部出援甘泉,刚好钻进了徐海东的口袋。战斗打响后,两面高地的火力将东北军打得狼狈不堪。何立中正要下令撤退,一大群“小贩”掀翻了自己的手推车,从里面抄起机枪就打,原来徐海东早就安排好了手枪团的“演员”们尾随东北军行军队列,一路和东北军“插科打诨”,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东北军第110师第628、第629两个团被红军全歼,师长何立中伤重毙命,参谋长以下1000多人伤亡,团长以下3700余人被俘。10月25日,东北军第107师第619团团长高福源率领4个营从鄜县向北支援甘泉,在榆林桥筑碉固守,红十五军团展开对高福源部的攻坚。经半日激战,俘获团长高福源以及其士兵1800余人,毙伤300余人。高福源,1921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1923年秋考入东北讲武堂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历任东北军连长、张学良卫队营长、少校团副、中校主任、上校团长、少将旅长等职。为了能够早日收复家乡,他从严治军,狠抓训练,对全团官兵既能做到严肃军纪,又能做到身体力行,深得部下的拥护和当地民众的爱戴,以至部队开拔时,驻地百姓扶老携幼为其送行,这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实属罕见。1933年秋,高福源升任东北军第67军第107师第619团团长,曾与东北军著名爱国将领黄显声商谈过抗日大计。高福源被俘后经过徐海东的教导,成为红军和东北军建立统一战线的牵线人,参加了红军,并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革命牺牲。

直罗镇战役,红十五军团再次全歼东北军第109师牛远峰部,歼敌1000余人,俘敌5367人,敌师长牛远峰被击毙。短短的两年,张学良在与红军的较量中,近一半东北军被消灭,有两任师长被击毙,爱将高福源加入共产党,对他的震动很大。党中央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得知张学良的爱将高福源被俘,周恩来、朱德亲自找他谈话,高福源愿意回到东北军,把我党的抗日主张转达给张学良。高福源积极向张学良以及东北军高层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说服张学良联共抗日,并动员了东北军第110师2个营投诚红军。高福源在红军同东北军之间搭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桥梁。张学良在与红军的较量中逐渐接受了我党的抗日主张,最早同我党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也为后来张学良及东北军发动西安事变打下了基础,为达成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

国共两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两大党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曾实现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促成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国共两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加速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进步的进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今天,我们建立新时期的统一战线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用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建立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鄂豫皖省委给中央的报告[Z].1934-07-05.

[2]中共鄂豫皖省委关于红五月工作大纲[Z].1934-04-24.

[3]中共鄂豫皖省委关于粉碎五次“围剿”中鄂豫皖苏区紧急任务决议案(第二次常委会议1934年4月25日通过)[Z].1934-04-25.

[4]中共鄂豫皖省委郑位三给中共中央的报告[Z].1934-09-19.

[责任编辑陈静]

作者简介:张桂中(1962—),男,河南巩义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市情社情研究室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5-10-16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5)06-0022-04

猜你喜欢

东北军统战工作
浅析中原大战后山东政治格局的变化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高校基层多党派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思考
民进的责任担当
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特点及对策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刘澜波抗日救亡活动之武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