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几种思路
2015-01-30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2
方 琳(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2)
深化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几种思路
方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2)
摘要:深化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从四种思路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回顾,可以深化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经验的认识;对其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色的解读,能够有效提升党员干部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辩证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趋势的把握,可以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而针对党员干部的认识误区释疑解惑,则能够帮助他们消除思想困惑,走出认识误区。
关键词:深化;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路
深化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总结和战略部署内容丰富,富有深意,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升华以及推进“四个全面”的决心和魄力,同时也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的学习、把握是政治坚定和信念牢固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引导党员干部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从思想上及时跟进,才能使他们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才能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1]。
一、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寻找适合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过程。因而,要深化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一是应使党员干部弄清“从哪里来”的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讲:“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2]这就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引导党员干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构想,了解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及其基本前提,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未来社会。二是要让党员干部了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发展。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实践,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贡献和不足等。三是要使党员干部清醒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实践,即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在这个过程中又怎样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并取得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怎样实现了两次伟大转变:第一次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俄为师”[3]到“以苏为戒”[4]的转变,这次转变促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是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怎样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僵化转变为改革开放的崭新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成功开创。继之,党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怎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脉络的梳理,可以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密不可分,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密不可分。第二,科学社会主义并非僵化的教条和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各国国情正确运用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开创的,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及其成果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制度基础、物质文化基础,并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历史是不能任意选择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我们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如果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的、物质的、制度的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苏联模式相比较,无疑是一种突破和超越,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堪称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要引导党员干部从正确判断社会阶段、经济体制和制度、政治体制和制度、最终目标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加以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色的认识
如果说,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认识使党员干部把握了“从哪里来”的问题,那么,对其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色的认识则能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哲学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中国特色的个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肯定了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其次强调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是中国,是在当代中国时空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因而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如果说社会主义是许多国家都可以选择的、是共性和普遍性的话,那么中国特色则体现了中国的个性和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表现方式。党的十八大对此做出了高度评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拥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我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可以从构成要素的角度理解,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方面。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道路、理论、制度三种形态存在的。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争取全人类解放的一种实践和运动,而且还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同时还是一种崇高、美好、理想的社会制度。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色的理解。可以从党的十八大概括的四个特色,即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和民族特色去进行梳理,将四大特色加以拓展和深化,并与实际联系起来。一是独立自主、稳步推进的实践特色,其内容涵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态度,独立自主、稳步推进的实践策略,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实践方法等;二是立足国情、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内涵包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等内容;三是理论自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色,可以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者一贯重视理论反思和理论总结,联系到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取得巨大成就;四是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民族特色,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化延伸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等理念。此外,也可以从党的十八大概括的“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角度去理解,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实践形态,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源泉和基础,而理论经由实践反复检验,不断发展完善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理论体系和道路如果不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不仅会流于空泛,而且不能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制度作为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形式化载体,制度的稳定性可以进一步强化理论,保障道路的方向性。所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三者的统一。从三者的内在联系可以得出,最鲜明特色实质上是对“从实践到认识再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次上的深刻总结。当然还可以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概括的当代中国最鲜明特色——改革开放的角度加以理解等。总之,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对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趋势的认识
如前所述,在党员干部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应该对其“到哪里去”有清晰的判断和了解。这样,党员干部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当前境遇及未来趋势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解析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发展历程的逻辑底蕴,不能仅限于对“过去”合法性的解释和证明,还应包含着“当下”合法性的诸多命题,更包含着面向未来、走向未来、改变未来、掌握未来的逻辑指向[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在面临世界上最复杂国情(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压力)的背景和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世人难以想象的成功,这本身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所以,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我们自主选择的道路前行是应有之义。在前行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两个问题:一是总结经验,坚定信念。总结经验有利于事业的顺利推进,也有利于信念的坚定。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8]党的每次全国代表大会都会回顾过去,对以往工作进行总结。党的十七大就概括了我国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即“十个结合”。党的十八大又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两个“不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八项基本要求,坚定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二是正视不足,解决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也是向现代化的转型期,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民生领域的问题,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等等,正确的态度是继续正视并努力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还应使党员干部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一定蕴含着社会主义因素、现代化因素和中国特色的不断强化和增加。一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增加和强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始终保持政治定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邓小平曾坚定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9]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不仅要避免这样的错误,而且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让社会越来越凸显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社会主义特征。二是现代化因素的增加使中国更加顺应科学发展和民主发展这一世界性的时代潮流。虽然我们与首先接触并进入现代化的西方社会在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根本区别,但实践证明了我们完全可以用超越西方“资本的逻辑”的独特方式迈向现代化。未来我们仍然要科学推动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进程。三是中国特色的增加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彰显民族特色和文明底蕴,不仅“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10]。正是由于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我们才开辟了正确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模式的表层是经济发展的奇迹,中间层是政治制度的内在优势,深层是中国文化的元素或中国精神”[11]。在未来,随着实践的需求而不断被发掘的中华文化的因素将会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去,并为之增加无限的魅力和发展动力。
四、针对党员干部的认识误区释疑解惑
概括起来,党员干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一般特征的描述来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渊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关于未来社会一般特征的描述深深影响着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消除商品生产和货币、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但是,人们普遍忽略了他们做出这个推测的前提,即他们是以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为蓝本提出这些特征的,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是以“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12]为基础而做出的预测,这个“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就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中国等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在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却一度忽略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一重要前提,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实际发展阶段,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损失。改革开放后,我们吸取教训,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获得很大发展。但一些党员干部对我们现阶段采取的一些政策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入市场经济等产生疑虑,怀疑这些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
2.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建立起来的,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高度集中、僵化封闭等特征。虽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以苏为戒”,并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过认真思考和大量探索,但最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中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承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革,逐步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局限,但一些党员干部的思维还惯性地停留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模式内,因而引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解或困惑。
3.对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文化认识不清。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唯一合理的制度,不仅向社会主义国家兜售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和有关政策,而且常常以西方为中心和出发点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标准,推广“普世价值”,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有偏见,正如美国学者安德烈·弗尔切克在其《西方为何热衷抹黑中国》一文中指出的,西方抹黑中国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改变所有人对中国的看法。他们想造成的舆论是:如果中国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中国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如果中国失败了,那是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因此,西方媒体热衷于宣传中国的“污染”“腐败”“不平等”等问题以败坏其声誉[13]。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宣传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消极影响。
4.对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矛盾和困难认识不清。由于我国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体制机制运行的不完善、不到位以及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等弊端造成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腐败问题、信仰缺失问题等。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认识不清或者悲观失望,慨叹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空想;或者对理想信念避而不谈,奉行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把满足和实现实际利益、个人利益,追求金钱物欲作为人生的根本准则。
针对以上认识误区,首先,应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避免对其一知半解,只有这样,才能澄清一些易混淆和易误解的观点;其次,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的关系,避免将二者割裂,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左”的认识误区。此外,还应分析、鉴别各种社会思潮,对有害的错误思潮给予坚决批判和抵制,并联系我国历史与现实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 1/05/c_114258698.htm,2013-01-05/2015-09-10.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6.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4]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7]李振.社会进步运动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发展历程的当代反思[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2.
[8]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EB/OL].http://news. cntv.cn/China/20110905/115250.shtml,2011-09-05/2015-09-15.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0-321.
[10]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2.
[11]邵龙宝.中国元素: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因[J].兰州学刊,2013,(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13][美]安德烈·弗尔切克.西方为何热衷抹黑中国[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08/09/c_125143081.htm,2013-08-09/ 2015-09-10.
[责任编辑张敬燕]
作者简介:方琳(1973—),女,河南南阳人,博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09-20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5)06-0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