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015-01-30贺方彬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历史

贺方彬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作了系统总结,首次明确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一种主观意识,绝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有着充分的客观依据。完整而准确地把握这些客观依据,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前提与基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以深刻的理论阐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自信的获得首先需要深刻的理论阐释,只要理论够彻底,就能说服人,也就能给人以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始终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的存在,具有理论的合法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史的过程,要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先前和向上发展的历史总趋势不可逆转。但具体到某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条件、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禀赋、外力作用等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可能会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从而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状态,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就直接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到社会主义,但是,这种跨越总体上是向前的和向上的跨越,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基本规律,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规律具体到现时代,表现为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统一性与模式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类社会历史逐渐由民族国家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与此相对应,人类文明也逐渐由农耕文明转型为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发展目标,现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经阶段,具有世界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统一性又包含着多样性,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统一性,即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或地区基于自身社会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外部环境等不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总是千差万别,总结的现代化理论总是形态各异,提炼的现代化价值理念总是各有千秋,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现代化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若干现代化版本中的一个,它没有违背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统一性与模式多样性相统一的基本规律,而是恰恰体现了现代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和发展,也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社会形态,必将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P398)换言之,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追求是统一的,但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道路、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各国共产党应当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及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赋予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及时代特色,让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勃兴,正是遵循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一普遍规律,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比如,坚持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促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等。另一方面我们又依据中国实际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原则;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等。两个方面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

二、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现在与未来是过去历史的进一步展开和延伸,对现在与未来的自信离不开历史经验提供的现实启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之中。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祖先在过去曾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但是,当历史迈入近代以后,中华民族所固守的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距日渐凸显,落后就要挨打!西方列强很快发现了东方这块“沃土”,强行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国门,此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到了亡族灭种的最危险时刻!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紧随时代发展潮流,追求现代化;使中华民族重新以独立自强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由此必须完成相互关联的两大根本历史任务,首先取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面对这样的历史主题和任务,中国所有的社会力量、政党、仁人志士都进行了艰辛求索,其中,有魏源、李鸿章等为代表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洋务自强运动;有洪秀全为代表的追求“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等”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探求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制度和文化,实行“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运动;也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要求彻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所有这些探索与抗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绞杀下,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

当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陷入迷茫与困境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此以后,中国历史和人民作出了“四个伟大抉择”,开启了“两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终于找到了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正确途径。在追求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历史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在“四大抉择”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出色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随后,我们党又不失时机地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时期,我们党又带领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由此开启了“两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民生凋敝、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梦阔步前行,理想和目标清晰可见,日益接近。正如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历史是一面镜子,蕴含着兴衰成败的深刻哲理。对比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史,由此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也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三、以辉煌的现实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人们对其有无信心,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中寻找现实依据。

首先,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快速增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之初不足万亿元激增至50多万亿元,已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文化软实力快速提升;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世博会等,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代表权权重加大,作为新兴大国的领导地位得到世界普遍认可;成功应对非典、汶川大地震、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等,国家应对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所有这些成绩,都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

其次,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民生福利水准得以快速提升。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在改善民生方面成绩斐然,短短30多年时间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5.1%上升至2007年的9.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3](P6)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扶贫开发最成功的国家,在全球第一个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着力于把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到人民群众身上,构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民生福利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成效,不断增加人民生活幸福感。闪亮的民生成绩单,是人民认同和信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因。

最后,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社会文明形态得以成功转型。中华文明可谓源远流长,在农业时代曾经独领风骚,但从社会文明形态来看,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本质上属于农耕文明形态。紧随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把中华文明从农耕文明转型升级为工业文明,是近代以来中国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开辟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状态由封闭半封闭社会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化开放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下的两个历史性转变,开启了中华文明时代转型的正确途径,成功推动中华文明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升级,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里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中华文明转型升级的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文明发展的新模式,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代化普遍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平稳较快地实现现代化。这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形态转型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改善民生水准,促进社会文明形态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这些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它主义相比的独特优势,也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现实根基。

[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

[3]李培林.当代中国民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历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新历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