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
2015-01-30王克群
王克群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多个场合反复谈及“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成为当下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我们要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和本质要求,把统筹“四个全面”作为推动新的实践的基本方法,整体把握、协调推进,努力做到全面建成小康不留尾巴,全面深化改革不留例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留空白,全面从严治党不留死角,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过硬的作风,共同托举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深刻认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四个全面”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是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习近平以宽广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四个全面”是对党治国理政方略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创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信心更充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我们党必将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稳步推进。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管党、治党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从严治党摆在突出位置。可以说,“四个全面”是对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治军之道一脉相承,又经过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治国理政方略系统深邃的全局思考,鲜明表达了党中央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政治担当和战略定力。[1]
(二)“四个全面”集中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习近平主席2015年的新年贺词,让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在这份纯朴热切的贺词中,习近平说:“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2]
我们过去很多的希望,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明显进展。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经济发展在由“旧常态”到“新常态”的转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还有近年来的着力正风肃纪,重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政治环境风清气正了。反腐败斗争力度的加大,使一大批“老虎”“苍蝇”落马。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分子,显示了反腐惩恶的坚定决心,社会风气也因此大大改善了。
发展是卓有成效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人民的期待和希望,也会随之要求越来越高。大家都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为此,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强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2]
“四个全面”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集中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造福于民的总体要求。
二、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丰富内涵和辩证关系
(一)“四个全面”的丰富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勾画的新蓝图。可以说,这个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鲜明特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抓住机遇,奋力拼博,集中精力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法治建设问题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深刻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因此,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重要内容,是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如果不能从严治党,就有亡党亡国的可能;如果不全面从严治党,就不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所以,我们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工作常态化建设,运用法治方式管党治党,强化党章权威,健全党内制度,提高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特别是要紧扣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使党的建设真正迈上新台阶。
(二)“四个全面”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之中,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关系。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对“四个全面”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作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 全面’ 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努力做到‘ 四个全面’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3]
“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战略体系,其各部分不是简单的排列并行关系。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定位,对三个战略举措起着统摄和牵引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战略举措的手段定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共同支撑,推动着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三个战略举措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招数和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略、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使之对实现战略目标发挥顶层设计、谋划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除此之外,三个战略举措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从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来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全面从严治党要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来说,全面深化改革要靠法治引领,全面从严治党要“依规治党”、“依纪治党”,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模范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从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来说,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都要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效地实施改革、推行法治。[4]
三、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务实的工作举措,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落实。
(一)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协调推进,就是各项改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种措施有机配合。全面改革是推进改革大业的“关键一招”。邓小平早就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全面改革的积极稳妥跟进,任何单项改革都将独木难支。改革越向纵深发展,难度越大,越需要加强协调,综合配套,稳步推进。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随着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有些矛盾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和尖锐。利益结构板结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许多矛盾和问题绕不开,躲不过,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问题之所以难于解决,是因为有的属于体制机制遗留的老问题,有的属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思想观念障碍,有的是利益格局钳制。因此,我们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聚合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党员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主动谋“进”,不仅要把已出台的重大改革落实好,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有效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在提倡和鼓励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对于个别领域、少数地区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做好面上推广工作,扩大区域发展领域及工作成果的覆盖面、辐射面。要围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深化改革,推出一批适应新常态规律特点、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的改革方案,稳妥有序推进,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以开放新动力、新空间引领新常态,取得新成效。
(二)以更务实举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为改革划定了“法治边界”,他说:“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既是顶层设计师的深谋远虑,更是符合国情的金科玉律。老百姓懂得这个道理:无法治,难小康,更无盛世。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依法执政是前提,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是关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依法执政,要求党在宪法法律框架内活动,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党保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法治国家建设,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来实现。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又要以法治社会作为依托和支撑。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础和条件。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求。如果司法人员法治素养不高、依法办案能力不强,甚至办一些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存在严重司法不公现象,那么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最后希望就会被打破,社会将失去最底线的公平正义。因此,习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线,也才能以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托起“中国梦”。
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3]
(三)以更坚决态度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实干举措,让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态度,看到了党的优良作风的回归,党的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增强。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不断把党的建设引向深入,就要坚决贯彻中央要求,以严的标准、严的举措、严的纪律,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来整顿吏治。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聚焦突出问题,坚持重点突破,打出一套虎虎生威的从严治吏“组合拳”。种种现象表明,只要真正坚决和严格起来,就能把干部管住管好。
全面从严治党要做到激浊扬清,建章立制。我们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用好法纪的“利剑”“快刀”,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决不心慈手软,决不姑息迁就,决不让践踏法纪者逍遥法纪之外。我们要紧紧牵住“牛鼻子”,抓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个关键,切实把“两个责任”落到实处,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并强化制度执行。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执政党将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根主线,把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加速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奋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步伐
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吹响了冲锋号。
“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在此后的30多年中,这一构想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中共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虽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再度深化。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面对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要握紧历史的接力棒,继续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早日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要多的发展中大国带入全面小康,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业,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热切期盼的梦想。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勾绘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
[1]彭清华“四个全面”: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N].广西日报,2015-01-23(1).
[2]习近平.2015 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1-1(1).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3(1).
[4]许耀桐“四个全面”:习式治国理政的宏大战略体系[EB/OL].theory.gmw.cn/2015-03/...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