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爬山调看内蒙古形象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形象内蒙古

王 佳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从爬山调看内蒙古形象

王佳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从地域特征、音节特征、生活习俗以及草原文化等多方面深入挖掘“爬山调”中体现的内蒙古形象,从歌词特点分析汉文化与蒙文化的多元一体,从而了解内蒙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性,同时解读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关键词】爬山调;内蒙古;形象

爬山调是内蒙古本土的产物,作为乡土之音直接产生于民间,是人民群众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代的精华,是人民生活浓缩的生活画卷。这株根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沃野的山丹丹,系内蒙古西部劳动人民的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爬山调的地域特征

爬山调俗称爬山歌、山曲,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山区类爬山调和平原类爬山调之分。武川县境内的爬山调属于山区类爬山调,通常也被称作后山调。

爬山调流行于大青山北麓的武川县境内、蛮汉山境内的清水河、左云、右玉等县以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川地区、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包头市。它的特点是: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大跳较多,拖腔悠长。听起来刚健挺拔,高亢奔放。爬山调取材广泛有历史传说、有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或针砭时弊,或控诉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或歌唱新生活,或颂扬美好爱情,或赞美军民鱼水情,或歌颂共产党。

古往今来,内蒙的中西部有着许多移民路上留下的痕迹。走西口文化使得那些塞外谋生的山西、陕西汉族人的文化因素与蒙古族自身特有的文化因素形成了文化的多元一体。蒙古族文化吸收着晋陕文化的特点,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融蒙汉文化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爬山调来表现。而本身为汉族山歌爬山调也在两种文化融合之中逐渐吸取了蒙族音乐的优势,使得爬山调有了蒙族的地域风味。

“提起那哥哥呀 走西口 那个口 ,

止不住 小妹妹的泪蛋蛋 流,

盘算起亲 哪亲呀 跑口外,

泪蛋蛋 哪流得 泡一 呀怀。”

《人家都在你不在》

从简单、明了的歌词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哥哥走西口时妹妹的依依不舍,但为了妹妹今后生活能够改变,哥哥又不得不走西口,内心是矛盾的,情绪是复杂的,“小妹妹”、“泪蛋蛋”中的叠字,加深了妹妹将会无尽地思念哥哥,体现了西北地域的特色。歌词质朴亲切、生动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方言的音韵美。

内蒙古武川县是爬山调文化资源的聚集地,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和冬夏温差比较大。曾经这里,土地贫瘠、社会生产力落后,但给武川县爬山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环境。生活上的艰辛、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产方式,大声吼唱变成了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方式。从内蒙古方言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了古老方言的韵味和极具表现情感的张力,才能更多地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地方方言的特色美。

二、爬山调的音节特征

爬山调不是今天才产生的,它有着自己的传统,歌词和曲调是连在一起的,它的语言表现力和音乐结合得很紧密,它不是同读的方式,而是完全用唱的方式,在田野里放声歌唱,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感情。爬山调的歌词和曲调的关系不是固定的,每首歌都有自己多种多样的调子,但每一首调子都有它最适合的表达方式。

爬山调的韵感是构成其语言艺术不可或缺的方面。爬山

调的唱词是上下两句式结构,押脚韵为了使诗行的语调和节拍紧密相联,并因为有韵的诗容易记,能增加快感,所以爬山调在一般情况下采用脚韵,就是使歌词韵尾音相同。其押脚韵的特点在爬山调曲目中大量存在,上下句押同一脚韵。

原生态的爬山调体现出了 “作甚唱甚,想甚唱甚”,无须伴奏,随时随地张口就唱。主题涉及世情风物、爱情婚姻、劳作耕种、社会斗争等等方面,不仅抒发演唱者的个人感情,也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如此,即兴创作的内容还要合辙对称、上口押韵、音律和谐、节奏明快,体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创造力。

劳动人民在演唱时每一个音节都朗朗上口,基本上都是以七字句为基础,也有九字、十字或更长的句子,最终形成两句一段的格式。爬山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与当地的方言相结合,带有很浓的地方性特色。例如:在伊盟地区,最流行“伊盟调”;在后套地区,最流行“后套调”。

甜苣、苦菜、地皮菜,

没吃没喝没铺盖。

铺上口袋抱住肚,

又冻又饿睡不住。

穿不暖来吃不饱,

苦苦难难谁知道?

(爬山歌选《由穷变富丰收年》)

“苦苦难难”的双声叠韵,表现出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的不易,甚至很艰难,从吃的方面就能真实地体现出来,“甜苣、苦菜、地皮菜”都是野菜,物质生活的富裕,才能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可是这里的劳动人民物质很缺乏,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唱歌来排解内心的烦恼。

爬山调是用地方方言直接歌唱的民歌,当地居民使用叠音词的频率比较频繁,所以歌词中也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这也突出了爬山调的特色,重叠词的使用令歌词更加亲切、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例如:马駒狗、花朵朵、羊盖盖、灰蒙蒙、黑靛靛、牛接接、嘴唇唇、玉英英、毛眼眼、咯吱咬、麻阴阴、讫觉觉、巧嘴嘴、红丹丹、白脸脸、风尘尘等等。

三、爬山调中内蒙古形象的展演

爬山调是内蒙古的汉族和区内各民族交往时,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这些歌曲都具有浓郁的高原风格,反映了内蒙古地区汉族民众的心声,显示了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历史、劳动生活和世情风俗,最突出地反映出内蒙古人对祖国和平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向往。例如:《过去的大青山光溜溜》《财主嘴好心不好》《少穿没戴穷捺住》《麻阴的天》《熬了一年又一年》《尘世上数不过咱难活》《武川到处是歌海》《山桃树开花三月天红》《蒙汉亲如一母生》《穷就穷在揽长工》《大青山好地方》《为哈他富咱们穷》《拉路蛇的好比夜游神》《放羊娃没一阵儿不想娘》等。

爬山调的创作者、传唱者都是劳动人民、普通老百姓,以当地方言进行传唱言如白话、朴实单纯、浑然天成,而且歌唱的内容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以它是源于生活的一种亲民歌曲,歌曲内容和演唱者当时的心情和面对的事物有极大的关系,人民通过自己的口直接表达内心的悲欢,情绪、愿望,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现状,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愿望。爬山调作为一种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它继承了传统民歌现实主义传统,所以说爬山调具有人民性。

内蒙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社会的日益更新的变化在爬山调中体现得淋滴尽致、惟妙惟肖。没有华丽、盛大的修饰,只是最质朴无华和最情真意切的描述,真诚地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良善与勤劳。爬山调就像是一面镜子,它一方面反映着内蒙古民歌所代表的内蒙古地域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又反映着内蒙古地域环境影响之下的民歌的发展与衍变。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群众情感表达的真实呈现,作为来自内蒙古的我,一定要让独特的文化瑰宝,得以完善地、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喜欢民歌的人更美地传唱。

朝阳阳开花向太阳,

人人歌唱共产党。

一盏盏明灯大路畔畔上照,

共产党指出一条光明道。

一排排松柏树门前栽,

共产党带将幸福来。

(选自武川民歌《人人歌唱共产党》)

爬山调这种民歌的产生绝非偶然,是一种必然的展现,它是地域的融合、文化的交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它的价值不仅仅是服务于当时人们用来娱乐、消遣、宣泄的,它更是我们现代人研究内蒙古、研究塞北人文风俗的一部宝典。我们对待像爬山调一样的民族精华要有辩证的思维,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一刀切。认为复古的就是不好的这种全面否定的态度和不与时俱进只想单纯地保护爬山调这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到在传承爬山调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为它的发展增添新的色彩,从而维持它有活动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韩燕如.爬山歌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

[3]李宝祥.草原艺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佳(1989-),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4093。

【中图分类号】J605.226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形象内蒙古
《自由》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