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村寨旅游危机管理——以板夹溪十三寨为例

2015-01-30王倩王睿刘艳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村寨危机民族

王倩 王睿 刘艳梅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引言

旅游行业是高敏度、高关联、高弹性的综合型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发展涉及旅游客源地、旅游中转地、旅游目的地三大旅游市场,外界因素如自然条件、政府政策、季节性和可替代产品等对它的影响甚大。这些要素都从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旅游危机管理。目前对于旅游危机管理的理论实践研究也很多,基本集中在这几大方面。一是旅游危机概念,类型,特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等基础理论研究及研究综述。二是根据旅游危机发生的不同背景环境进行的研究。三是旅游危机管理的个案研究,从特定事件引发的旅游危机研究到各景区、各省份因地制宜的案例研究。四是对专项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五是旅游危机管理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传播学理论,混沌理论等等的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但是,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关注度很低,民族村寨交通闭塞,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地质环境复杂,民族文化浓厚,旅游发展潜力大,但旅游危机意识淡薄。本文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以板夹溪十三寨为例进行的民族村寨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危机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理论借鉴。

二、旅游危机管理概念

旅游危机管理是指为了避免或减轻各种预期性及非预期性危机事件给旅游业带来的严重威胁和可能的损失,通过危机预警、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以及危机恢复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旅游行为、恢复旅游环境和提升旅游者信心的管理活动。

三、民族村寨旅游危机分析

十三寨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主要产业,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景区内公路省道209里程6.3公里,这里青山绿水,环境洁净,土家民族风气浓厚,生活着250户1090人。板夹溪民族村寨保护建设若干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保护机制、发展模式、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资金来源等方面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民族村寨需要对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分析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危机意识弱,缺乏危机预警能力

政府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和保护提供了很大支持。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板夹溪土家族村寨是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寨,参与了重庆黔江区北部旅游环线建构与小南海风景名胜区由4A向5A级景区的提档升级举措。十三寨现在在旅游开发发展初期,旅游建设项目火热开展,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返乡建自己的农家乐,对旅游发展致富的期望值很大,但我们也需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意识宣传。

(二)缺乏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制度

一是村寨中的旅游建设东搞搞西搞搞,结果每块都没有搞好,没有进行分类分级分区管理,缺乏系统性。十三寨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环境破坏,河道硬质化,建筑风貌破坏,产品结构单一,汉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的缺失,人口流失,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都是因为政府对于十三寨旅游发展的每个方面都有考虑,但都是进展慢、考虑不全面、半途而废,严重影响十三寨环境保护。

二是缺乏来自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缺乏本土的导游,也缺乏外部监督。十三寨现在无论是民间组织、居民自组织还是政府组织的危机管理机构都没有,缺乏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危机的研究,对于村寨的保护发展都处于模糊认识状态,甚至于当地村民对于自己村寨的文化了解都不够,民族文化逐渐流失。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出现的很多问题,如放弃沟通、沟通不善或披露信息不实等都会对危机的转化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沟通不仅仅是纵向沟通,也是横向沟通,需要注重周围景区的沟通,相关产业的沟通。十三寨周边景区都有优美的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十三寨处于周围景区的形象遮蔽之中,竞争力不强,需要进行差异化定位,突出文化特色,联合发展。

(四)对危机信息量搜集不足,一手危机资料缺乏,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缺乏相应的危机管理经验

我们对危机的处理总是临时紧迫的,平时很少关注社会调研、田野观察,基础资料的收集,而这些对于对危机预防处理都至关重要。利用实地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因更加贴近实际,真实而可靠。要关注“事前”信息收集,也要关注“马后炮”的事后经验总结。十三寨在规划过程中,发现很多基础资料的缺失,在十三寨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但是都没有详尽的文字记录。

四、旅游危机管理策略

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要着手危机意识、危机预警、危机沟通、危机信息资料收集等诸多方面来处理,危机不一定就是噩耗,也可能成为旅游地发展的转折点,旅游危机事件的得当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发现问题,产业升级,产品优化,以及旅游景点和目的地知名度的提高。

(一)加强危机预警,树立危机意识,加大危机宣传

在旅游危机事前管理中,危机预警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监测,预警,加强危机意思和危机教育。旅游危机具有长期潜伏性和偶然爆发性,对于潜伏的危机,我们要时刻提防,把危机爆发趋势扼杀在摇篮。

(二)构建旅游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一是分时分级分区分类危机管理,形成系统网络。实地调研划分危险区域、危险活动类型和事故高发时段,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形成分级分类分区分时的危机管理网络。

分时管理:根据景区一年、一季度、一天的危险灾害高发时段,加强该时段的监测管理。

分级管理:根据旅游危机严重程度划分不同危机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危机采取不同的危机管理策略,区分是可自组织痊愈危机,还是他组织干预危机。

分区管理:根据保护重点以及灾害发生频率,划分重点、一般、协调保护区。对于重点保护区域,要加强管理监测,预防危机发生。如十三寨形态是线性旅游景区,可以考虑分区开发,前面作为药引子,着重基础设施建筑,满足餐饮住宿需求,后面作为保护区,着重民族文化展示,田园风情体验,休闲体验。

分类管理:研究村寨整体风水格局、村寨土地使用、山水环境与总体格局、传统民居及院落保护控制、建筑单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分级分类制定分级分类的危机管理标准。

二是建立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人才生产本土化。建立民间力量参与的旅游危机管理办法,集合来自民间力量的各方监督,形式“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如十三寨可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武陵山土家文化保护,民族村寨保护试点项目等民间组织,接受来自各方的研究调研与监督,为十三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回馈社会。板夹溪政府也可以设立多方面的旅游危机管理结构,上联下效,加强与各方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危机处理等指导,做示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和危机资料库,成立自己的危机分析处理资料库

成立危机信息中心,一是在危机预警中,自上而下,传达国家旅游危机管理的政策法规,发布国内外旅游危机警示信息;自下而上, 注意民意的了解、一手资料信息的收集及旅游产业相关危机事件的督查监控,及时向上级和社会传递、更新、反馈信息,如水文资料、泥石流滑坡记录、重大事件纪实等。二是危机反馈信息收集,做好危机后评估和经验总结等善后事宜。

[1]李锋.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评估与控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窦开龙,南宇. 制度经济学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危机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3(08).

[3]袁花,吕利军,明庆忠. 浅析旅游危机管理策略[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09).

[4]罗育斌. 陕西省旅游危机管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6).

[5]张婷. 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研究——以无锡水质危机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6]尹菲,罗颖. 从5·12地震看旅游危机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09).

[7]陈丽敏. 会展旅游危机管理探析[J].中国会展,2006(08).

[8]夏光,刘巍,于扬. 冰雪体育旅游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J].冰雪运动,2008(03).

猜你喜欢

村寨危机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锅巴粥
无蚊村寨丁屋岭
多元民族
村寨——海坪彝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危机”中的自信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