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逐幸福: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本质

2015-01-30秦文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展品博物馆

秦文萍

(东莞展览馆,广东 东莞 523888)

1974年国际博协哥本哈根会议给予博物馆与时俱进的新意义: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可以说,正是博物馆一直紧随社会发展,才保证了它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实现人类的幸福,央视记者在街头询问行人“你幸福吗”引来社会热议,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对社会发展目的的关注。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虽然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等后果,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催生对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人类精神文明见证物机构的博物馆应该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引领公众追寻人类的终极目标呢?

相对于当前社会紧张、浮躁、追求物质化的快节奏生活,博物馆具有的实物性和思想性为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宁静的精神和物质空间。博物馆的实物性是启发思索的天然载体。一件展品的丰富内涵,观众只有在现场才可以通过纹饰、体量、材质、色彩等各种角度去体验、去感受,在有意识中启发无意识,通过物件本身引发个人对历史、文化、社会的更多思考,而对自我的反省让人类社会走得更远更稳。

博物馆的历史价值促使自我反思、精神超脱。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因其短暂所以片面偏执,失去对事物客观的判断,陷入狭隘的纠结之中。博物馆保存的对象是历史的记录,是过去的客观反映,在这里人们面对历代社会的发展更替,清楚地看到客观规律的真实体现,不由得产生思想回溯,将个人的荣辱得失融入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一切烦恼苦闷都会释然。

博物馆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传承文明、启迪智慧。文物体现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探索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足迹,许多文物的形制、工艺凝聚了当时最高的文化境界、审美价值,以及现代无法解释的科技元素,正因为如此,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才带给我们极有深度和震憾的思想情感体验,游客在博物馆跨越时空去探寻人类文明的足迹,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暂时忘却俗世的烦恼,平复纷繁杂乱的思绪,让精神得到休养,为创新凝聚力量。

一、环境的舒适性营造良好的体验氛围

在舒适的前提下,展览带来的积极意义才成为可能。舒适首先体现在方便自主选择参观行为。导览系统是必备设施,内容包括博物馆的功能区域、展览内容以及所处位置;图形标识得到广泛使用,来自四面八方各个不同的观众都能便捷地自行找到要去的地方;展览动线设计合理,最大限度地节省观众返复次数。其次体现在参观氛围适合欣赏、思考和体验。展览符合人体工程学,展览的灯光调配、色彩配合、材质对比、空间分割、结构处理、层次安排、节奏和韵律等等,都与展览融为一体,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接受。展厅内照明、温度及音响恰当,设施保存、运转、维护良好,观众参观秩序井然,无喧哗吵闹。三是体现在观众感受到充分的尊重。精心设置的设施设备让观众享受到博物馆人性化的关怀,工作人员热情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职业水平则将博物馆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在一起,向观众传达博物馆文化的高雅和贴心,营造出理想的心理环境。

二、展品的生命性培育宁静的修习方式

心境犹如动荡不定的泥水,只有泥水沉静下来,我们才能看到澄澈的心灵,感受到发自内心深处的愉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就是静,但对普通人来说,回归本性殊为不易,需要依托一定的介质方能慢慢养成,这样的介质可以是物体,也可以是行为,比如绘画、演奏、茶道等等,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吸引人忘我地投入。博物馆的基础是集精品之大成的文物展品,这些凝聚人类生命力的物体,正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绝佳载体,其历史的厚重感、工艺的精美性、叹为观止的科技性不由得让人凝神聚气、全神贯注地观赏它,永不停歇的心猿意马终于暂时静止,人们得以享受难得的身心合一的休息时间。

成为观众修习介质的展品需要精心选择。在根据展览主题有针对性地选取最能体现策展思想的展品基础上,一要选择有故事性的展品,让观众有产生联想的空间和动力;二要选择有艺术性的展品,艺术性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它不分高低贵贱,对观众来说只是触动心灵的深浅不同而已;三要选择“接地气”的展品,我们的历史类展览大多是帝王史、精英史,看不到普通老百姓的印迹,无形中隔断了观众与展览之间的联系,缺乏观众与展品情感上的呼应。精心选择不单是策划展览时从数以万计的展品中挑选出合适的展品的过程,更是对平时专业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展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要求,这样挑选出来的展品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选择出来的展品还需要合适的展示方式。有意义的展品组合带给人想象空间,如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中国陶瓷文化陈列”陈列中的“瓷塑世界”,百余件栩栩如生的瓷塑按照不同主题组合展示;将展品放置在原有的存在语境会让展品产生活力。

三、展览的思想性扩展广阔的精神空间

博物馆不仅仅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地方,更是人们获得知识、汲取力量的来源,源泉来自于充满理性思考的展览。展览的思想性首先表现在批判上。一个有思想的展览不会回避争议,而是勇于将热点问题剖析给观众,摆出问题,分析问题,将问题深刻化,让公众自己去感悟去评判,无形中开阔人们的精神视野,提升精神境界。其次,展览的思想性表现在眼界上。博物馆不仅要对本地、本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创造有兴趣,还应该将目光投向全世界,关注异族文化和异国文化。展览的思想性还体现在客观上。这一点涉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文物、展示文物,客观地表达对现实的尊重,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进行主观说教。

策展人的思想有多深,展览才能引领观众走多远,展览主题的选择和挖掘是对策展人专业知识和思想水准的拷问。以前我们说让文物自己说话,其背后掩盖的是穷尽一切探索展览思想的懈怠,暴露的是对展品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研究的缺乏,自己对展览触及心灵的可能深度都模糊不清,怎可能实现展览引发观众去思索去探寻的初衷?平庸的展览只能让观众走马观花,有思想的展览却能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四、展览的解读性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

展览的思想性依靠完善的解读体系来阐释。解读是展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是联结展览本体与观众思想之间的桥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有精高的学术修养,更要掌握观众对展览文物欣赏的视角和偏好。解读要根据展览目标受众的基本情况,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经济阶层、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及生理能力观众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解读方式,为了满足各类观众的解读需求,博物馆采取了多种解读方式。展品说明是最普遍的,但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对这一学术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极简的信息(即便在艺术类博物馆也并非最理想的选择)是许多博物馆的标准配置。此外,讲解、讲座、展览资料、书籍、音像制品等也是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解读方式。解读还要把握好度。解读相当于是展览的二次创作,不能太粗浅,也不能太深奥,如果是文物展,需要广泛搜集展品的相关资料,充分挖掘展品内涵,借助文字说明将展品所蕴含的补史、证史的信息揭示出来;如果是艺术展,则应遵从就简原则,尽量为观众提供最具体、最明确的展品信息,减少辅助信息,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展品本身。

五、展览的体验性提升生活的深层意义

博物馆是体验的场所,展览运用各种展示形式和科技手段(例如图形、文字、实物、视听资料、计算机、复制品、模型、现象)引导观众眼看、耳听、鼻嗅、手触,让身体和思想在此时此地保持高度一致,全身心地体验探索的乐趣,从而内生出学习的信心与动力,激发出想象与创作的潜力,因此,博物馆的体验活动要以陈列为基础,活动与展览内容相关,有吸引力并且是有意义的。比如故宫博物院是宫廷遗址类博物馆,结合展览特点开发推出了体验活动朝珠DIY,教育员先给观众讲述朝珠的知识点,如材质、颜色、部件名称、数量的含义、佩戴场合等,然后展示真正的朝珠,观众可以用手感知它的温度、质感,观看它的色泽、工艺,最后照着样品串珠引线制作朝珠。博物馆里的体验活动看似很简单,比如朝珠DIY,实际上,体验活动带给观众的远远超过了知识的习得,在观看、听讲、制作的体验过程中,我们看、听、摸、动手做,一切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都存在于此时此地,心灵从未如此专一地汇聚在一件事、一件物上面,这一个多小时成为难得的身心宁静的时间。

六、结束语

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个人的幸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幸福的真谛就是物质和精神平衡所产生的内心世界的宁静。身处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特质,通过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为观众提供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享受,引导、帮助观众静下心来仔细观赏体验展览,放松自己的身、心、灵,因为力量正是来自放松,只有放松,人类潜在的能量才会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才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解决之道。

[1]卓文静.日本博物馆运营管窥[N].中国文物报.2011年4月6日.

[2]陈伟赞.“裸展”仍有风险 运用还需谨慎[N].广州日报,2015年2月4日.

[3]贝弗利·瑟雷尔(Beverly Serrell).评价展览:一个评优体系[M].学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展品博物馆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海德汉EMO2019展品预览
雷尼绍EMO2019展品预览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CIM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二)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