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大师学习——浅议临摹在绘画学习中作用和意义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安格尔大师绘画

袁 俐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 山东 济南250014)

美术史上那些著名大师及他们传世的经典佳作永远是后来者学习和研究的典范。因为,这些大师也无一不是在追随经典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眼界,在前辈们的妙笔生花中潜移默化地成长并最终建立自己的风格和地位,成为后人学习的大师。

向大师学习,对。只有经常沉浸于大师的世界里追随大师的目光,才能更加细致地体会大师绘画的精妙之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看得更远,能更好地成就自己的艺术理想!

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师?大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和品格?

让后人永远景仰的艺术大师,就是那些能够对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美术史上留下深深印迹,并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大师们的传世经典佳作是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载体,他们在艺术语言或视觉表现上拥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高超技巧,又不失独创性;其作品既充分彰显了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又是与艺术发展规律高度吻合的。在此基础上,它在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广泛影响力,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认知。大师们的传世的经典佳作并不会因为岁月的流变而褪却色彩,相反往往历久而弥新,展现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向大师学习,目标不是回到过去,不是把你自己的画,画成博物馆墙上供着的画一般,追随大师的目光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上;而是要去了解和体会大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美学理念及作品中外化岀来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意趣。从而获得一种不灭能量,生成一种跟历史、跟自然、跟生命本源交流的能力,这应该是艺术家在学习和创作中贯穿于一生的基本态度。

绘画是一门独特的人文学科,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视觉艺术历史中,其发展有着完善的美学理念,这种美学理念影响并指导着中西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创新,既要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赋予每个时代的新元素。中西绘画虽有着各自的美学体系,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这些可以从中西绘画的审美思想源流、绘画的审美范畴和绘画的审美形态三方面进行比较。

中国绘画的精神核心,就是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主与客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的中国绘画独特的美学体系。为了达成上述审美理想,这就要求在造型手段和造型观上要与其保持一致,形成与审美理念相适宜的造型体系和方法。

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绘画,中国绘画的造型语言和视觉表现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以线条为主是中国传统绘画基本的艺术造型手段,色彩在这里是从属性的,光影和明暗往往被有意忽略,画家们总是以粗粗的细细的线条勾勒再施以颜色辅之,或是墨色,或是五彩,中国画常常让观者从并不丰富的是色彩层次或墨分五色的视觉形态中去领略、想象现实世界的五彩斑斓;这种审美感受不是直接性的,而是需要依靠受众的审美联想和想象的参与来实现的。

由于中西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观念的差异,西方视觉艺术造型体系在西方现代艺术兴发之前,无论是古希腊还是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印象派,其视觉艺术造型的基础和着力点,无不是注重在二维平面上营造真实逼真的现实空间,强调空间、结构和透视等写实元素在二维画面中塑造空间的纵深感和物象的体积感。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客体,客观地再现世界,特别强调色彩和光影并借助线条色、透视、结构等手段去塑造对象。当然,其终极目标也依然是要创造出能够体现画家审美理想的视觉艺术形象。

从中西艺术发展的轨迹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绘画注重通过写意的造型来营造一种意境,并以此来体现画家的审美追求和精神高度。西方绘画则通过科学理性的态度直面现实生活,注重对人性的关注。但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的造型体系,在审美本质和追求上都是相同的。

虽然,在中西绘画艺术的学习过程中都有各自的关注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造型表现的训练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中西方绘画造型表现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造型体系关于准确性的要求都是相对的准确,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绝对的准确性。

不论中西,自古至今大师们的作品都是后学者研究欣赏与艺术表现的重要参照与桥梁,人们对前人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因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正是基于历史的经验和横向参照及每一个个体的努力。

每一代的画家都会临摹前人的作品,通过对前辈大师们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特质,审美意趣的学习与研究,揣摩与参照他们的画法、构图、设色等绘画技法,从中吸取适合自己的绘画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绘画水平及对作品认知的能力。学习和奋斗的目的不是要把自己变成他人,而是要使自己成为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像前辈大师一样自由地绘画,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

中国画学习的入门之法,首先是师古人,师古人有三,一是读古书,二是观摩和临摹前人画作,三是学前人的治学风范。其中临摹前贤的经典作品是向大师学习最直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是进入中国绘画殿堂的不二法门。而在西方,临摹大师的作品甚至写进了19世纪欧洲各个美术学院的教材。不同时代的西方艺术大师,都曾大量临摹过古希腊和意大利的绘画艺术,或者是去巴黎的卢浮宫进行过大量临摹研习。

从上所述中,我们可以清晰明了向大师学习、临摹经典在绘画学习中的重要性。向大师学习,临习前人的经典作品,并与写生、创作相结合,这是学习绘画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绘画艺术的造型规律和审美原则,并逐步找到自己的笔墨或视觉语言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有效地通过临摹进行学习呢?

菲尔兹奖获得者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曾说过:“向大师学习,而不是向大师的学生们学习。”这是因为,直接汲取大师的思想精华肯定会比后人消化过的东西更具直接性,也能得到更多感受和启迪。临摹前人作品要求入手要高,正所谓“学高不学低”。要选择大师的经典作品中最能反映中国画笔墨、章法规律或体现西方绘画艺术精髓的作品作为临习的范本。

学习和临摹大师的经典作品着眼点要放在艺术规律上,而不要只放在纯技术上摹仿研习。如果着眼点仅仅在技术上,则往往得技而失道,甚至技道俱失。因此,临摹不能简单地临摹和熟悉经典作品的技法,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大师作品的艺术语言和作者的精神品格的关系。这样的研究,才能提高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感受才能更高又全面。

中国山水画大师黄宾虹(1865-1955),一生用力最勤的事情,也许就是对传统绘画进行研习和临摹了。黄宾虹从六七岁时,就已开始对家藏的古今书画“仿效涂抹”,仅对明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沈周的册页就“学之数年不间断”;十三岁后,在家乡安徽歙县得见明末和清初名声极大、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和巨然及黄公望的董其昌大师和歙县老乡清初著名画家查士标的真迹,“习之又数年”;而后,再“遍求唐、宋画章法临之,几十年”。

黄宾虹提出的“师今人,师古人”,主要途径就是临摹,“朝斯夕斯,终日伏案”、“十年面壁,朝夕研练”。在他看来,临摹是学习前人理法、作品“由旧翻新”的必经之途。他说“舍置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乎迂。宁迂勿妄”,“宁迂勿妄”所指的就是对临摹学习前人理法的重视。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黄宾虹这“宁迂勿妄”四个字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对于师古人,黄宾虹主张兼收并揽,且严格选择。他说 :“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此可为善临摹者进一解矣。”

在黄宾虹看来,临古不能“徒存貌似”,而要把握大师之精神;写生不能“凝滞于物”,而要发挥“我之精神性灵”。两者的交汇点在哪里?在笔墨及其变化。他指出“穷笔墨之微奥,博古通今,师法古人,兼师造物,不仅貌似,而尽变化,继古人之坠绝之绪,挽时俗颓败之习,是为神品。此大家之画也”。

而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大师安格尔(1780-1867),一生向往古典主义,追求古典理想化的平静肃穆的美,并以此作为其艺术的最高追求。安格尔在创作时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如此成就,都是源自他向前辈大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安格尔17岁时就投到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大卫门下,大卫最初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艺术样式视为审美的最高标准。他曾说过,古代是当代画家的学校,它是当代画家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

安格尔在跟从大卫学习期间,也像老师一样,曾数次赴意大利罗马古城研习绘画,为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师们的作品所感动,其中最打动他的就是拉斐尔。拉斐尔,是安格尔一生的偶像,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就曾让孩提时的安格尔,感动得热烈盈眶,他说“拉斐尔打开了我艺术的眼界,使我顿开茅塞,这个印象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在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及文艺复兴的艺术宝库中,他对拉斐尔经典画作和提香人体艺术等大师的作品进行了近乎发狂的研习揣摩,曾参照拉斐尔的《雅典学派》创作了《荷马的礼赞》 。对此,安格尔并不避讳,他说“著名的艺术大师哪个没模仿过别人?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所以,从事文学艺术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荷马的子孙”。

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安格尔经过大卫和古希腊、意大利古典艺术的熏陶,对古典审美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古典艺术造型美的把握和运用更为自如。安格尔的作画风格,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及古希腊陶器精神装饰绘画特质、审美意趣,又充分展示了其特具艺术个性品格和美学信念的独立性,华丽中不失简洁单纯,画法工致不失洒脱、重视线条造型变化也追求画面的完整性。而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每一幅作品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庄重、形象典雅,造型的犀利精确、刻意经营的画法,特别展示出他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并始终以希腊的古典艺术和拉斐尔的作品和“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为他心目中最高的理想和审美追求。

从黄宾虹、安格尔这两位中西绘画大师的追随经典向前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临摹在绘画学习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研习临摹大师的作品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和体会不同时期大师的作品,这是我们全方位认识学习大师的开始。我们不应只是为临摹而临摹,简单地模仿大师作品的造型风格或者色调笔触。更重要的是在尝试理解其用笔、用色、构图等视觉表现元素的同时,更多用心去体会不同大师作品中蕴含着的各种审美趣味和意境,确认大师作品的艺术品格中对我们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与我们内在已存的审美特质产生共鸣原因所在,并以此来充实、丰富、提升自己的画面经营和视觉表现力。这是我们向大师学习应有态度和方法,开放且深入的态度去感受大师作品中的艺术表现,领会画面造型着力点,分析画面与自然的关系,了解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的审美取向和构成法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入前辈大师的世界。

大师需要时间来成就,同样,对于大师的解读和学习也需要时间来消化吸收,其中既有审美意趣的生发也包含了绘画技巧的磨炼。就如《易经》中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成就一位大师,既要有道的要求,也要有器的修炼。所谓思想引领创造,技术实现思想, “艺中有技,艺不同技” ,贴切地道出了艺术与技术的关联性。

任何传世的经典佳作都不可能是凭空而出的,不论其题材或创作手法有何不同,都是艺术家经由长时间对世界的观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会、感悟,并利用在前人、师长那里学习到的绘画理念和技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语和方式,准确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审美意趣来实现的。

你如果想成为你心目中的大师那样的画家,你就必须从大师的开始处开始,而不是从结束处开始。

大师马蒂斯曾经说这样一句话,“我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去卢浮宫临摹大师作品,我这样做了十年”。

猜你喜欢

安格尔大师绘画
大师剪我也剪
一片冰心
——重读《安格尔论艺术》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安格尔的巨匠之路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雅致的肉感—安格尔《土耳其浴室》赏析
存储器——安格尔(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