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企业在华陷入“关系哲学”误区

2015-01-30蔡泳瑜

IT时代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合作伙伴跨文化管理者

文/蔡泳瑜

西方企业在华陷入“关系哲学”误区

文/蔡泳瑜

▶西方社会一直以来都把情感和现实区分开来,而中国管理者则往往在商业经营中依赖情感关系,并通过财务纽带建立人际关系

我在与中国经商的西方管理者进行交流中发现,他们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地与中国合作伙伴打成一片。他们没有受邀去喝茶,或一起去打高尔夫球,而中国的许多生意常常就是在那些场合完成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受邀参加这些重要的活动,原因在于他们没能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没有能够建立和培养稳定的相互关系。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儿?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西方商人对中国人所特别看重的“关系”的概念普遍存在误解。

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外国企业就必须认识到信任对于建立长久的跨文化商业关系的重要作用。

两个误区

西方企业试图与中方建立关系时常常会陷入两个误区。

第一,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变化,包括中国的发展及其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随着中国与更多国家的商业往来,中国商人对西方合作伙伴的期望,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往,中国商人与西方合作伙伴建立关系,关键是看重西方合作伙伴的人际关系网。如今则主要是看重他们在做什么,以及在不断变化的法规环境和日益规范的法律体系中,他们能够达到什么目标。

第二,现在的中国管理者不希望关系只是一些社交礼数和含含糊糊的友情、亲情。他们希望与外方建立有意义的长期关系,而不是做出一些表面的姿态。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商业交往中已不再动辄送礼。

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外国企业就必须要走出以上误区,认识到信任对于建立长久的跨文化商业关系的重要作用。

我和其他学者曾在《国际商务研究期刊》上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来自中国的研究:文化族群、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限对高管与海外商业伙伴建立信任关系的影响”。在文中,我们分析了信任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信任在建立跨文化和跨国界合作关系中的作用。令人吃惊的是,在目前的全球化经济中,大家对这方面主题的关注是如此之少。

区别与融合

除了信任类型,我们还想知道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各自商业网络中是否用不同的方式来建立信任。我们调查了300多位中国和美国管理者,他们来自各种行业,包括信息技术、金融、制药、制造、咨询等。我们发现,美国管理者更可能区分这两种信任,而中国管理者这样做的情况,只有美国管理者的一半(对中国管理者来说,这两种信任之间的相关度约为0.6,而对于美国管理者来说则只有0.3左右)。

考虑到西方社会一直以来都把情感和现实区分开来,因此这些发现也是合乎逻辑的。西方管理者往往认为,将两种信任混为一谈,是一种不专业或危险的行为。与此同时,中国管理者则往往在商业经营中依赖情感关系,并通过财务纽带建立人际关系。这些发现凸显了中国管理者与外国合作伙伴之间的分歧不断扩大。西方人不希望在商业中掺杂情感关系,而中国人几乎都在这样做。

有许多著作和研讨会宣称能够破解关系的奥秘,并给西方企业领导者和企业提供了快速解决方法,让他们能够与中国企业领导者和合作伙伴建立强有力的商业关系。事实上,成功的关键在于每种文化都需要长期致力于改善上述两种信任。

首先是“来自 (脑袋)思考的信任”。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走向成熟,西方管理者不应该只是用一些姿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而应该表现出切实的可信度,证明自己能够为双方的关系带来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赢得中国合作伙伴的信任。

其次是“发自内心的信任”,包括更加留意文化规范和习俗、学说对方的语言、避免成见或错误的假设,以防让对方产生反感情绪,让关系倒退。

西方企业逐步开始在中国实行本地招聘,这也是它们在建立关系方面屡遭挫败后的一个改变。招募本地人才后,西方企业会让他们到全球不同岗位任职,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虽然这不是一条捷径,但西方企业已开始认识到招募熟悉本地文化、具备一定能力的人才,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这种趋势的结果却是引发了人才和薪资大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作者系哈佛商学院教授)

责编:刘媛E-mail:liuyuan@ittime.com.cn 美编:玲玲校对:媚子

您对本文有任何看法,可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IT时代周刊,进行讨论。

猜你喜欢

合作伙伴跨文化管理者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分不开的合作伙伴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管理者,你会给下属多少反馈
聚焦IBIS全球合作伙伴——Carstar及Mitchell公司
中国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窗口和镜子
CHIP全球合作伙伴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