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15-01-29韦仁忠唐任伍
韦仁忠+唐任伍
摘 要:2013年底,玉树的灾后重建已基本完成。一座跨越20年的新城拔地而起,硬件设施走在全省前列。但如何让“新玉树”在发展中有后劲,作者认为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走产城融合道路,是玉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分析了玉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玉树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玉树;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Abstract:By the end of 2013, Yushu city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has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a bridge spanning 20 years of new city rise abruptly , hardware facilities wal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province. but how to make the new Yushu city has the reserve strength in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industry, produces the city fusion road,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ushu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Yushu industry, pertinently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Yushu industry.
Key words:the new Yushu city;produces the city fusion;the path of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12-27(4)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因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政绩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创收而导致的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失衡、城市发展空心化、城乡居民享受社会保障差距突出、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1]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在当下社会资源缺少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城市建设的主流。玉树作为我国的三江源头,更需在生态和绿色理念下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2013既是玉树重建的收官之年,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启动之时,按照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标准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新玉树不仅要有“新面貌”而且也需要有发展“新思路”。
1 产城融合发展与玉树市发展定位解读
1.1 产城融合内涵解析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2]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为支撑,才能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产城融合的关键是要把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3]城市里不仅要有生产,还要有生活。[4]产城融合是满足上述条件的不二选择。
1.2 玉树市发展定位解读
城市定位就是在分析和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及经济结构布局进行规划的一个总体过程,是城市未来的一种导向,是按照唯一性、差异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对城市特色的升华,是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和核心价值的过程。
城市定位在城市战略中高于一切,没有准确的城市定位,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战略,就谈不上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的再造。玉树市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经过三年重建,一座跨越20年的新城已经拔地而起,硬件设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由于玉树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生态脆弱,又是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地球之肾”。所以,如何既能保护生态和水源,又能让这座新城不要“空转”,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其定位为“生态文明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商贸旅游城市”是适合当地实际的科学阐释。
1.2.1 生态文明城市
作为人类社会更高阶段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当代人的生存质量为立足点,以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促进和共荣,凸显人类活动的自觉和自律。[5]玉树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有着独特的战略意义。境内的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等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玉树发展离不开生态保护。重视环境教育,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的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管好目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玉树当前建设的重中之重。
1.2.2 绿色低碳城市
玉树地处三江源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产业形态必须以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和行为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城市建设蓝图。打造绿色低碳城市是玉树市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落实。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以及建设居住适宜、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的高原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更是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重要发展模式。endprint
1.2.3 商贸旅游城市
玉树自古以来就是青海、四川、西藏三地间的重要贸易集散地,曾为唐蕃古道要津,茶马互市重镇,历来商贾云集,市场活跃。同时也有人间歌舞之乡的美誉,有着悠久的商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历史禀赋和自然优势。震前玉树市商业服务用地面积为19.31公顷,震后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商业服务功能和设施,仅商业用地面积达61.16公顷,通过三年重建基本建立起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商业服务网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旅游业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因此,把商业旅游资源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是加快推进玉树市新城镇建设的重要捷径。
2 玉树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支撑产业发展的经济实体尚未形成
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因素,玉树产业发展先天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支撑能力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优势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的经济实体尚未形成,导致地方政府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靠天种养的局面还没有根本转变,地区经济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2.2 经营项目单一,发展后劲不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动摇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进程缓慢是制约玉树建设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种经营项目少,农畜产品供给不足、开发不够。如藏牦牛、藏绵羊以及特色奶酪等本地特色产品开发不足,依靠外来肉制品、乳制品现象仍然存在;第二,部分农牧民受虫草经济影响,过度依赖虫草采集收入,农牧业生产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第三,种植业方面弃耕撂荒,种植结构单一,种植方式原始落后。以上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使得玉树地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动摇。
2.3 旅游资源丰富,但未形成全方位、高层次的精品开发模式
玉树地区虽有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上旅游业层次不高。突出体现在:配套设施不足、产品开发欠缺、景区整合不够,游客大多以观光旅游、过境旅游为主,且旅游全程呈“零消费”状态,“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建设不够,缺乏旅游定点的直销点和专业市场。同时,缺乏龙头支柱企业,多以酒吧、特产店的散户为主,玉树旅游业层次整体偏低。
2.4 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处于小作坊或未开发状态
玉树地区以民族服饰、安冲藏刀、帐篷、藏毯、陶艺、佛教工艺品、嘛呢石刻等为主的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呈小作坊、小规模或未开发状态,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力资源较差,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开发。
2.5 产业观念单薄,文化人才严重匮乏
古往今来,文化都以它独有的内涵与意义附着于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文化开始了从“资源”到“资本”再到“产业”的嬗变“,文化产业”应运而生,成为经济发展中竞争与博弈的重要筹码。
玉树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优势,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在玉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观念和能力都不足。玉树地处边远高寒地带,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再加之通信、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的落后,当地民众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世代居住在这方土地上的民众遵照其祖辈先民教给他们并高度认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早已习以为常,缺乏自觉发掘文化资源商品性和经营性的意识,产业观念单薄,这将会成为玉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大制约因素。
其次,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也是玉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文化产业策划、包装、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在素质和能力上都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 玉树市生态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城市既要有“城”,也要有“市”。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城市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将失去发展后劲,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切实防止有“城”无“市”。
从产业比较优势系数上看,玉树工业明显处于劣势,但在消费文化兴起的当下,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优势却很明显。玉树独具特色的建筑、服饰、民族餐饮和民族手工业等传统产业,不仅具有独特的现代经济价值,也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订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渐形成“特色产业驱动型”的城镇化模式对玉树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3.1 从实际出发,着力打造玉树市“三区四带八基地”工程
“三区四带八基地”, 是以构建生态农牧业产业体系为核心,以生态畜牧业建设为主线,创新合作经营体制的一个工程。三区”即:农牧业经济结合区、畜牧业草业经济混合区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区;“四带”即:藏牦牛(羊)规模养殖产业带、青稞产业带、蔬菜产业带、虫草经济产业带;“八基地”即: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奶牛养殖基地、青稞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特色种养基地、良种繁育基地、饲草料种植基地、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基地。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在全市选择试点,鼓励农牧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进一步提高完善合作社运行管理;第二,引导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第三,深入研究国营牧场改制问题,努力在改进经营方式、提高品质、拓展市场上求突破,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第四,加大对养殖基地的扶持力度;第五,加强温棚种植和经营管理,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提高农副产品的自给率;第六,统筹推进农田整治、优质饲草料种植、撂荒地复垦、转移就业、畜种良种推广、技能培训,加大各项惠农富民政策落实,拓宽生态移民增收渠道,积极打破制约全市农牧业发展的“瓶颈”。endprint
3.2 文化与旅游融合,推进高原特色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按照玉树旅游框架,构建以玉树市为中心,以唐蕃古道、高原湿地草原、康巴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为支撑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走城市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第一,开发培育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旅游乡(镇、村),以发展高原风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科考探险旅游等高原特色生态旅游;第二,聘请省内外民俗、旅游专家,编制完成玉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着眼于“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玉树市经济转型主导产业;第三,深入挖掘玛尼石刻文化景观。紧紧抓住新寨嘉那玛尼石经城、勒巴沟、文成公主庙三个景区玛尼石刻文化景观共性,深入挖掘核心内容,全面提升资源品位,使其在全国众多宗教旅游文化品牌中独树一帜;第四,争取投资开发项目和加大投资力度。争取重大开发项目以及对藏家乐、农家乐、牧家乐旅游产业加大扶持力度;第五,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参与度,提高民族文化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歌舞、马术表演和宗教文化,以及跑马射箭等民族传统竞技文化,把赛马节打造成藏区乃至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3.3 就地取材,做大做强做精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
藏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藏族服饰中又以玉树的服饰最为经典,被誉为“服饰之乡”的玉树服饰以其华丽的风格深受广大藏族群众的青睐。但是目前玉树藏族服饰的加工处于原始的、分散的家庭作坊,形不成规模,无法批量生产,更谈不上市场竞争力。因此,引进先进设备及优质材料,将极具民族特色的玉树藏族服饰提上一个新的高品质的档次甚为必要,从而批量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全国最大的藏族服饰加工基地。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以安冲藏刀、帐篷、藏毯、陶艺、佛教工艺品、嘛呢石刻等为主的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依托11个商业特色街区,形成设计、加工、配送和零售一体化服务,辐射带动旅游产业,培育玉树文化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
3.4 发挥传统优势,培育壮大特色商贸流通业
玉树市位于州府、市府所在地,自古以来是连接西宁、四川、云南、西藏的青南重镇和物资集散地,发展商贸业不仅是玉树的传统,更是玉树市今后发展的引擎式产业。
第一,通过建立三江源民族商贸综合市场、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民族特色产品加工园、产业扶贫能力建设培训基地、产品企业孵化园以及物流园,以藏族特色产品为主,聚集多民族特色产品、工艺品、食品、中藏药材,打造三江源区最大的民族特色产品市场;第二,加快培育和聚集城镇产业,积极优化城镇产业布局,盘活现有产业存量,搞活城镇市场;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有效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地树立起一批实企龙头企业,带动市场产业发展。第四,重点培育扶持能够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企业,并发展成商贸流通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商贸流通业,服务全州,带动青南,吸引周边,让玉树市真正成为青南和康区的商贸物流中心。
3.5 与时俱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通过科技公关和市场合作,为高原牦牛、藏羊、虫草等生态绿色产品以及其它民族特色产品的研发、市场开发和运营、融资等提供孵化支持,全力打造高原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做大做强“玉树虫草”品牌,大力挖掘中藏药材种植及中藏药开发。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招商项目筛选、论证、包装、推介等工作,通过参加洽谈会、品牌推介会、物资交流会等各类招商活动,鼓励以商引商、中介招商,创新方式,优化环境,加大“走出去”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招商领域,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产业园,做好商业业态规划。努力把园区建成产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王政武.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通过产城融合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C]//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参会论文.中国区域科学协会,2013.
[2][3] 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
[4] 许德友.以“产城融合”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3,(5).
[5] 屈彩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城市文化定位研究[J].中国名城,2014,(1).
责任编辑:王凌宇
作者简介
韦仁忠,青海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
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