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影响因素分析
2015-01-29王叶婷
李 彬 王叶婷 向 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430030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应用计算机技术,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方、接受方、支付方、管理方以及医疗卫生产品供应商,提供卫生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表达,以支持区域卫生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佳的医疗卫生服务[1]。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涉及区域卫生信息化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更没有通过数理方法去分析因素孰轻孰重。因此,本研究组从系统工程学中选择解释结构模型法,整体架构分析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因素,理清因素间的层次和影响结构,为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提供更加科学而规范的指导。
1 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化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ISM)是一种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可层次化、条理化和系统化地进行多要素问题的认知和分析,最早由美国Warfield教授于1973年提出。该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能有效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可以把复杂的关系转化为直观的结构关系模型。解释结构模型法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建立影响要素表;②分析各要素间两两关系,建立邻接矩阵A;③通过矩阵运算,求出可达矩阵M;④通过可达矩阵M进行层次级别划分;⑤绘制阶级有向图,建立解释结构模型[2]。
1.1 选取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要素
在解释结构模型法之前,首先通过专家咨询法完成了ISM要素筛选。专家组由教授、副教授、工程师等高级职称人员12人组成,成员均是卫生信息管理方面的专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独到见解。经过专家咨询后总结归纳出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化的17种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1.2 设立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建立邻接矩阵
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化的17个主要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设m为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化因素的个数,则用m阶矩阵表示各要素两两关系,即形成邻接矩阵A[3],如图1所示。如果两要素之间存在直接影响关系,用1表示,否则用0表示。即Si对Sj有直接影响,值为1;Si对 Sj无直接影响,值为0[4]。例如,将要素S1(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与S7(标准化体系的实施)进行两两比较,S1对S7有直接影响,则在矩阵A中第一行第七列标记值为1,即a17=1;S7对S1无直接影响,则在矩阵A中第七行第一列标记值为0,即a71=0;即表示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对标准体系的实施有直接影响,反之则无直接影响。
表1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影响因素
1.3 通过矩阵运算,求出可达矩阵M
邻接矩阵A反映的是各因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当然要素之间还存在着间接关系,即用可达矩阵M来表示各因素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系。若存在关系,则用值1表示,即Si对Sj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之用0表示,即Si对Sj没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5]。
根据布尔矩阵运算法则,可以证明:(A+I)2=I+A+A2,其中I为单位矩阵,即对角线元素为1,其他元素为0的矩阵[6]。
如果系统A满足条件(A+I)K-1≠(A+I)K=(A+I)K+1=M,则M称为系统A的可达矩阵[7]。
在本研究中,通过4次矩阵运算后发现,(A+I)4=(A+I)3,所以M=(A+I)3为邻接矩阵A的可达矩阵,如图2所示。
图1 区域卫生信息化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A
图2 区域卫生信息化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M
1.4 通过可达矩阵M,划分层次等级
根据可达矩阵M可得到可达集合R(Si)、先行集合Q(Si)以及二者交集R(Si)∩Q(Si)。R(Si)是由可达矩阵M中第Si行中所有值为1的列所对应的因素构成的集合,Q(Si)是由可达矩阵M中第Si列中所有值为1的行所对应的因素构成的集合[8]而C(Si)=即为R(Si)和Q(Si)的交集。
第一级的R(Si)、Q(Si)、C(Si)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若R(Si)=C(Si),则R(Si)是最高层的因素,根据此法则可确定,表2中 i=5,9,12,13,14 满足条件,即可删去可达矩阵中 S5、S9、S12、S13、S14所对应的行和列,则第一级的因素为 S5、S9、S12、S13、S14,抽出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第一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
从表3 中可发现 i=2,7,10,15,16,17 满足条件,即可划去可达矩阵中 S2、S7、S10、S15、S16、S17所对应的行和列,则第二级元素为S2、S7、S10、S15、S16、S17,抽出后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发现i=4,8,11满足条件,即可划去矩阵中S4、S8、S11所对应的行和列,从而确定第三级元素为S4、S8、S11,抽出后的结果如表5所示。
表3 第二级的可达集和前因集
表4 第三级的可达集和前因集
重复同样的操作,可发现i=1,3,6满足条件,即最底层因素为S1、S3、S6,如表5所示。
表5 第四级的可达集和前因集
由上述步骤可知,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化的17个因素分配在4个级别上,从表2中可以发现S15、S16、S17所对应的行和列的元素完全相同,称之为强连通块[9]。
1.5 绘制因素有向图,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对建立的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绘制因素有向图,如图3所示,区域卫生信息化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具有4层的多级递阶结构,所包含的的影响因素共17项,每一项影响因素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成功建设产生影响。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的理论,可将层次递阶结构大致分为3层,即表象层、中间层和根源层。将该理论应用到本模型中,即可得出第一级为表象层,第二、三级为中间层,第四级为根源层[10]。本研究所得的解释结构模型最底层的影响因素为国家宏观政策推动、地方政府政策推动、信息技术变革;第三层因素为信息化投资和市场竞争力加强;第二层主要为信息化实施主体内部建设与标准化建设;第一层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实施主体处理数据与保护数据的能力。
图3 区域卫生信息化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2 结论
由区域卫生信息化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可知,17项影响因素呈4级递进结构,不同层次结构的各项因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影响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根源层的3项影响因素,正是引起整个信息化系统的原动力和本质原因,由此说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政府的推动对卫生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三层中的信息化投资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保障作用。第二层的信息化系统、标准化建设,共同搭建卫生信息化的实务体系。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从表象因素找到根本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改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最着实而有效的方法。我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以宏观政策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进行规划建设;而信息技术的变革则是区域卫生信息化成功的最坚实的基础,只有以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作保障,区域卫生信息化才具有扎实的根基。因此,为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要抓住这三个最基本的点,根据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不同的基础,因地制宜地进行引导,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1]王佐卿,王树山.新医改模式下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47-48.
[2]胡振华,蔡新.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利用率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7):46-50.
[3]Jiangyan liu.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e o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J].Advances in Intelligent and Soft Computing,2011(106):347-351.
[4]Yongxiu He.Risk transmission assessment of electricity price chain in China based on ISM and ECM[J].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13(46):274-282.
[5]Yongsheng Liu.Enterprise Logistics Risk Factors Analysis Based on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J].Advances in Intelligent and Soft Computing,2012(115):617-625.
[6]Jianzhong Xu.On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Research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J].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6):1151-1154.
[7]Nansheng Pang.The Analysis of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Based on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J].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odeling Workshop,(2008):116-119.
[8]Dingding Xiao.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Corporate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J].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9(9):1943-1947.
[9]Guoqiang Xiong.Interval Number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J].Information Management,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9(4):156-159.
[10]Hongyan Li.Study on Risk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ISM[J].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1(135):2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