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5-01-29■张捷
■ 张 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9)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 张 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9)
高考改革方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英语考试方式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与高考直接相关的中学英语教学,更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受高考政策的影响,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学科,或当成知识来传授,而非能力来培养。因此,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探索英语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交流能力、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交流能力是最重要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能力,欣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交流的前提。
高考改革 英语高考新政 大学英语教学 能力培养
一、英语高考新政与政策解读
2013年11月12日,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尤其提到现在普遍关心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以及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1]。《决定》的重大改革内容在于外语等科目考试形式的社会化。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解读改革政策时说,外语考试将交由社会机构承办,呈现社会化趋势,但在过渡阶段肯定还是各级考试中心承办,学生可以选择多次考试,考试结果以分数呈现。
考试形式的改变必然会给学校的教学带来重大变革。本着回归外语教育的初衷,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改革总体方案和细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考试科目设置中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发布。
英语高考新政极大地影响着从义务教育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为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这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大变革,高考“指挥棒”对英语的重新指向无疑将直接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英语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各省市对英语高考的形式和分值做出了相应调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中指出,中考英语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增加听力比重。2016年起,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听力提升至50分。高考科目2016年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考试科目中英语文理同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2016 年高考英语将由 150 分减为 100 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分,阅读写作等占7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山东省在2014年夏季高考中取消了听力考试内容,考生外语听力成绩以每年1月或6月举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语科目听力成绩(取成绩最好的一次)单独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招生院校应在招生章程中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外语听力成绩提出要求。2015年夏季高考中又恢复了听力考试,说明各地对高考改革具体实施细节仍在继续探索。
对于高考政策的多元变化,相关部门与社会都做出了积极的解读。北京市教委发言人李奕谈到,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仍然听不懂外国人说话,这是教与学的方式的问题,必须要有配套措施来推动、调整学科教学,让孩子们在英文能力上有提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认为,这次改革其实是为整个英语教学应用改革提供了机会。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认为,这次改革只是让英语回归其工具性特征。
还有很多学者从学理的角度撰文探讨英语高考改革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第7期发表了王馨的文章《从高考改革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新一轮高考英语改革引领了新时期的教育价值观,对高校英语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设想。《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刊登了程欣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当今高考英语改革》一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高考英语改革和高中英语教学提出建议。《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刊登了陈美华、陈祥雨的《从英语高考改革看当前我国语言政策规划》一文,该文阐述了外语考试改革所引发的外语教学事业的重大调整,认为其反映了我国语言政策在新时期的规划方向,外语教育应当抓住契机。
笔者认为本次英语高考改革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指导意义。首先,改革取消了一次英语成绩定终身的制度。其次,两次社会化的英语考试模式,对英语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再次,考生所提交的英语考试成绩可以更加全面地体现其英语水平,因为这种社会化考试可以有时间、有精力设计卷面、口语等类型的考试。最后,英语高考改革减轻了学校的英语教育负担。基于此种情况,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无论在听说方面,还是在阅读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高校英语教育的能力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1977年恢复高考时,有些省份英语成绩不记入当年高考总分。之后,英语成绩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10%、30%、50%提升到 70%。到1983年,英语以100分进入总成绩,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中。此后,高考英语的总分从100分提升到120分,又提升到了150分。英语成为和语文、数学并列的三大主科之一。
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自主语言学习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也更为深入。受高考“指挥棒”压力的影响,考生为了在高考中胜出,努力提高考试分数。对高考英语的过度重视,过多的投入,尤其是过度重视考试成绩,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例如,对于考试过分强调语法和语言的知识性而非实用性,导致语言失去了交流的本质。不仅如此,大学教育阶段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内多所高校在大学本科阶段规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往往使得英语学习成为很多学生的学习负担,浪费时间、精力、金钱。最终,有的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有的学生虽然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语法的条条框框,即使获得高分,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笔者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过一段共包含5个句子的录音听力默写测试。班上共50名学生参与,所测试的文本句子较为简单,且不存在生僻词汇。句子录音听力共播放三遍,第一遍全文播放,第二遍分成意群进行播放,最后一遍进行核对。听力测试的统计结果显示:50名接受测试的学生中,共回收有效测试卷38份,另有12名同学因主观原因没有提交。回收的38份有效测试卷中,10人5个句子全部回答正确,10人书写的5个句子均不成句,另有2人写对3个句子,9人写对2个句子,7人写对1个句子。笔者认为,如果所默写的文段以阅读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测试,其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听力测试的结果反映出当代在校大学生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过于注重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呈现出听说读写能力不均衡现象,句子的基本词汇和句型没有牢固地掌握。在对学生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的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学生提到高考英语设有听力题型是为了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专门设置的。大学阶段是语言有效学习的最后阶段,是语言石化之前的最好时机,尤其是语言交流能力提高的最佳时期。这种考试模式势必造成学生失去了青少年语言学习的宝贵时光。
由于中国的语言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前苏联的传统,长期以来英语成绩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各地英语师资力量不均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学科,更多地被当成知识来学习,而非能力来培养。英语教学中也曾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探索,经历并实践了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交际法等。在实际教学中也曾一度提倡交际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但是,我国的英语教学始终还是因为高考分数的要求无法摆脱英语作为知识来学习的模式,主要体现在考试的题型设计上。英语教学没有真正实现语言教学的主旨。英语考试基本上是在考查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大量的语法题更是限制了学生对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此前教学方法的改变主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和老师都把重点放在英语高考上。英语高考改革不仅是政策的提出,更为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有序地推进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试点省在积极尝试,其他各省也在积极准备。按照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自2017年起,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与此前外语考试分为笔试和听力部分不同,上海的英语高考改革中将增加口语测试。
英语高考新政直接带来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此同时,也对高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听说是基础,读写是更高阶段的学习。听与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说与写是语言的输出过程。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1.交流能力是最重要的语言能力
大学英语学习应该加强语言能力。所谓的语言能力首先意味着能够保证基本的听说能力。正如此前北京市教委发言人谈到的,很多人学了十几甚至几十年英语,仍然听不懂外国人说话。即便是听懂了,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是教与学的方式问题。英语高考改革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解决说话能力的培养。高考英语改革势必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把英语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人类的交流首先是口语的交流,其次才是文字的交流。在英语教育中,应该加强对交流的重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一定是大量的听说基础上的读写,而之前中国很长时间内英语教学中由于过于重视考试的成绩,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做题上,忽视了语言作为交流的最基本的特征。尤其是在高考的卷面上有一些题型的设计纯粹为了考试,无法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此前提到的课堂测试调查显示,作为交流基础的听力是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应该重视的。目前,高考英语考试改革之后,初高中英语教学有了较大的变化。有些省市的中学创新了教学法,强调听说。厦门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的英语课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一部英文原版小说,不再拘泥于学生词、学语法,而是通过阅读、朗读、讨论角色性格,甚至还对原文选段进行改编,以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最后的课外作业用英文进行故事概要的写作。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该以交流作为目标,日常生活的英语语言交流是基本要求,能够用英语进行所学专业知识的交流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2.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能力
阅读是伴随一生的学习过程,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大学期间重要的学习任务。大学期间除了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加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包括不同文体、类别的文章,如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技文章、法律文本等。这种阅读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基础与应用,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在其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英语阅读教学不应以单一的语言训练为主。以阅读技巧为考察目的的练习只能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之后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亟待提高。教学理念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以技能为中心,循序渐进地脱离以英语考试为中心的学习,转移到以英语应用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必要。
3.英语欣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交流的前提
对于英语高考改革之后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除了英语的实用性教学外,还应该注重英语欣赏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语言实际运用,更应该成为传播世界文化与艺术的途径。通过语言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欣赏英语国家的文化与艺术。英语高考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从培养欣赏能力的角度出发,可以多读外国名著,多看经典影片,多进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
英语高考改革,尤其是英语考试形式的改革必然改变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学生将从沉重的、沉闷的语言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入到注重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中来。大学英语教学既要顺应改革的变化,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11月16日。
(实习编辑:张宇慧)
2015-06-04
张 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英语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