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话语嬗变
2015-01-29■刘佳
■ 刘 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话语嬗变
■ 刘 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新纪元,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话语主题和表达体系也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而悄然改变。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图景不仅是中国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时代底色,更是推进中国共青团创新并变革“思想引领青年”话语主题和表达体系的内生动力。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可知,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话语体系经历了破“左”立新、探索理论、意识形态青年化表达和中国梦青年话语创新4个发展阶段,而每一个发展阶段又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青团对执政党执政理念和中心任务的积极关照,也反映出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实践的日臻成熟和工作体系的日趋完善。
中国共青团 思想引领青年 青年话语 思想建设
“用思想引领青年”是中国共青团青年工作的传统和优势,也是“党青关系”链条的中枢和纽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当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话语主题和表达体系也伴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发生深刻改变。思想话语体系是社会实践的能动反映,社会实践是思想话语变革的深厚土壤。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意蕴,对于优化并重构新常态下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恢复和话语重构
十年“文革”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也严重扭曲了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历史传统、话语主题和表达体系,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文革”造成了中国共青团先进性与群众性、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割裂,中国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话语体系在政治运动的冲击下“失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序幕,中国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话语体系伴随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得以恢复和重建。
中国共青团思想引领话语体系的重构是从共青团的组织重建和职能恢复开始的。1978年10月,中国共青团十大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共青团思想建设与国家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建设相衔接,实现共青团思想建设的青年话语与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话语的“二维归一”。
一方面,极力纠正“文革”期间共青团思想建设的“极左”话语,丰富话语表达形式和呈现方式,避免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和简单生硬做法。如团十一大报告指出,全团要努力克服教条主义和简单、生硬的做法,实施疏导的方针,采取灵活的方法,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有新的发展,在维护社会安定、帮助教育后进青年方面取得的成果更为明显[1]。另一方面,破旧立新,确立共青团思想建设的崭新话语主题。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话语弥散着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气息。1982年团十一大开幕式上,党中央领导同志在祝词中指出,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青年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2],并把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作为中国共青团的基本任务写入团章。1988年5月,团十二大报告将共青团思想建设的任务概括为:“帮助团员提高思想觉悟,强化团员意识。”报告还指出:“要对团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团基本知识、形势政策、爱国主义和法制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团员真正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了解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增强政治责任感,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3]
国家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全体团员青年的共同参与,增强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的组织认同是动员青年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前提。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到“强化团员意识”的话语变迁,折射出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指归逐步由国家和政党视域回归至共青团组织本身。实际上,无论是对国家或政党的政治认同,还是对中国共青团的组织认同,两者在思想建设的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前者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的自觉把握,后者是基于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条件下中国共青团历史使命的理性认知。从国家到组织,从社会到个体,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话语主题更多地投向了共青团组织的微观细胞,摒弃片面化的“集体理性”原则,关照活生生的青年个体,这是共青团组织赋予青年的价值意义,也是时代寄予青年的光荣责任。
二、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理论武装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向纵深推进,一些长期积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非同步化趋向、多元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高校党委领导体制的改革调整、因物价上涨和贪污腐败等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滋长等问题动摇着执政党的群众根基,消解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遗憾的是,中国共青团未能够通过有效的思想建设方式改变中国青年集体行动的方向,中国青年的非理性行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段不可抹去的“悲痛记忆”。邓小平对此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4]邓小平的总结是中肯的,这也反映出在国家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下,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缺少面向现代化建设实际和团员青年现实需求的方法论指导。“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的思想建设原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仅未能达到“思想引领青年”的目的,反而在无形中拉大了青年与政党、青年与国家的情感距离。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从功能作用和话语体系两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中国共青团的思想建设。
第一,突出共青团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功能。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指出:共青团要“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纪律教育,国情、形势、政策教育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5]。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共青团思想建设的上述原则,1991年6月,《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年工作的意见》重申了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既要满腔热情,又要严格要求,要方法对路,讲究实效[6]。此后,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并日臻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原则和国家文化权力的主旨——“四项基本原则”再次在中国青年群体中获得确立。
第二,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共青团思想建设的话语主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在党的十五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3年团十三大报告用独立篇幅——“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年”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原则与任务。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伟大旗帜。必须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整个青年思想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指导作用,坚持不懈地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团,教育青年[7]。1994年团十三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团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团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8]1996年《共青团中央关于深化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决定》强调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凝聚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加强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团、教育青年。”[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此后的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话语主题,它反映出中国共青团已经找到并掌握了思想建设的理论武器。对中国青年运动而言,它更是支撑起美好未来的思想支柱。
三、中国共青团在意识形态话语和青年话语中保持张力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两个100年”的执政规划迫切要求中国共青团调整思想建设的工作策略和话语体系,变单向度的思想灌输和政治传导为双向度的思想对话和价值观培育,变一元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为多元化的青年话语、时尚话语、品德话语、群体话语。
意识形态话语是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话语体系的核心,中国共青团对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从团十五大起,“思想引领”、“思想引导”成为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引领(引导)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机制带动事物向某一目标方向发展、前进,它是思想理念与具体实践的统一。引领(引导)不是单纯的推动,它更体现为一种动员性和导向性原则。通过文献比较不难发现,在团十五大之前,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方法、手段是“管理”、“教育”、“帮助建立”等,此后逐渐改为“思想引领”或“思想引导”。尽管是一个动词的变化,但反映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理念和方法的深刻调整。一方面,进一步突出了青年在思想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青年不仅是共青团思想建设的对象,更是思想建设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青年的参与使共青团思想建设更加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共青团思想建设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团的思想建设活动更贴近青年成长需求、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国家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要。
思想引领(引导)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话语主题,也是在意识形态话语与青年话语中寻求“话语平衡”的有效方法。具体而言,它至少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1)通过引领青年,强化青年个体与国家、民族、政党的情感互动,增进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2)通过引领青年,构建青年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对接路径,动员青年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青年应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担负起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10]。(3)通过引领青年,让青年掌握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方法——社会实践。脱离社会实践的思想教育是空洞乏力的。“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始终坚持把引导广大青年作为完成党的要求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实现路径,引导青年成为共青团的自觉实践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意识形态话语与青年话语对接创造的崭新表达形式。“八荣八耻”层次清晰、内容丰富、语句工整、朗朗上口,成为在中国青年中盛行一时的“流行词汇”。为了引导青年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共青团中央相继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手拉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践转化路径和形式,力图走出一条分层次、分类别的青年思想建设新路子。正如团十六大报告所言:共青团思想引导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认知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四、“中国梦”与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实践转型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此后,“中国梦”悄然进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共青团思想建设的话语体系,成为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主题词。“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是辩证统一体,前者勾勒出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图景,后者指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行动方向。“中国梦”提出后不久,共青团中央就在全团范围内开展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党团互动的方式强化中国青年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与认同。
以高校为例,教育部党组与共青团中央在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上形成了默契。2013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3个月后,共青团中央也印发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方案》,对各高校团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活动安排、工作要求做出部署。两个方案对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设计、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不谋而合,前者更注重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和宏观指导,突出高校党委在活动中的组织领导地位和统筹谋划角色;后者侧重主题教育活动如何更好地符合青年学生特点,如何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凸显了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上的灵活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
不仅如此,中国梦思想还有力整合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既有内容,把处于条块分割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优化重组,构建起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立体式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话语体系。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团十七大报告中窥见一斑。团十七大报告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但这一部分并未局限于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问题。报告指出,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大力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力加强党史、近现代史和国情形势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2]。可以说,团十七大报告的这一部分内容全篇贯穿中国梦思想,中国梦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体系的崭新话语形态,对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内容重构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如《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广大青少年中进一步深化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的通知》指出:中国梦主题教育要与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相融合,与青少年创新创业创优行动等团的品牌工作相互动,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青春故事学习、讲述、分享、传播活动为基本途径和主要载体,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深刻感受中国成就,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三个自信”。
综上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大幕,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话语体系变革的时代序幕。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共青团思想建设话语体系及表达方式的变迁提供了内生动力,中国共青团在思想建设话语体系及表达方式的变革中不断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凝聚青春、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话语变迁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我们深深感到:无论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中国共青团都会紧紧跟随执政党思想引领青年的步伐,不断变革并创新“思想引领青年”的话语主题和表达体系。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话语体系总是与国家所处的时代特点、执政党的历史任务、中国青年的群体特征息息相伴。思想是话语的前奏,话语是时代的声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协同推进“四个全面”的崭新征程中,中国共青团将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再次发出振奋人心的时代呐喊。
[1][2][3][5][6][7][8][9]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青团重要文献汇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65、60、131、163、295、15、22、49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
[10]共青团中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376-377 页。
[11]张 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7页。
[12]团十七大文件起草组:《共青团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版,第41-42页。
(责任编辑:邢 哲)
2015-05-26
刘 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学生辅导员,法学硕士,主要研究共青团理论与青少年发展。
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新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高校共青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CUGW150817)、2015 年共青团湖北省委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虚拟社会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5YB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