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青年责任

2015-01-29柴宝勇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 柴宝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8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青年责任

■ 柴宝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8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治国新理念,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全局。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在“四个全面”这个大战略下应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在系统理解 “四个全面”的价值意义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彻底把握“四个全面”的历史脉络中寻找历史坐标;在全面领会“四个全面”的理论逻辑中坚定三个自信;在深刻领悟“四个全面”的现实回应中练就过硬本领;在大力宣传“四个全面”的理念价值中贡献青春力量。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青年责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内外条件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新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新战略布局,它确立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实践依托和具体指导原则。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最有朝气、希望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解和践行将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和宏伟蓝图的实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在系统理解 “四个全面”的价值意义中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个人的人生方向,决定人生的格局;信念引导组织的愿景目标,决定组织的事业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理想信念对于个人、组织、政党、国家、民族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责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理想信念的作用,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的解放确立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愿景目标。在理想和信仰的指引和感召下,在党领导人民近百年曲折奋斗、流血牺牲、荡气回肠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党员、优秀青年和人民群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相信:理想信念的实现需要勤奋付出,需要流血牺牲,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接续奋斗。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政治立场,坚守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进步青年的优良传统和安身立命之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的生活质量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也更加欣欣向荣。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利益的逐渐多元化,社会的浮躁风气日盛,功利主义倾向日浓,青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部分人把对物质的追求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当作人生的最终目标,价值观迷失,理想信念动摇。面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利益、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青年有何种理想信念及其坚定与否,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发展,而且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命运。实际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承载的党的路线方针等为青年在国家层面的宏大视野中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进一步坚持与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既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方向指导、实现途径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的“小康”概念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信念。在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成为中国人民现阶段共同的社会理想,其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利益的要求,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进步的、科学的、能给予具体引领的理想信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当代青年把实现共产主义、人类大同的远大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需要长期的、累积的发展与进步,也需要几代人乃至十几代、几十代人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当代青年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承继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个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最高和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没有这一共识或者放弃现实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广大青年也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也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一个具体实现载体和目标,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党的领导,需要法治价值的引导,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现阶段指引青年的理想信念,还需要当代青年在理性认同这种科学的、正确的、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去自觉抵制一些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害的思想观念的侵蚀和影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30年的高速发展在取得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势必累积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有些青年对社会主义、国家、政党的认同也出现了动摇,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困惑,理想信念感觉难以把握、无所依靠,再加上多元思潮的涌入和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改革之机大力宣传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封建迷信等,导致部分青年理想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意识渐浓。因此,面对越来越多元的理性利益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形态,从宣传教育的角度而言,要保证“四个全面”成为一个理想信念且有较高的认同度,不能主要依靠强制的灌输和教育,而要靠说服和论辩,要从理论上引导思想潮流,营造一个认同主流理论的理性环境,以包容的姿态、理性的争辩、逻辑的说服来激发青年主动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在利益认同和制度认同的基础上完成青年人格的自我塑造而达致理论和观念的认同。

二、在彻底把握“四个全面”的历史脉络中寻找历史坐标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四个全面”的形成和提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12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2014 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2014年12月13 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至此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理念情怀、战略高度、创新思维、系统意识和辩证方法,开创了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但在新的提法和话语体系中,我们仍旧可以找到其对已有党的历史传统和提法的承袭和总结。小康社会、依法治国等理念实际上在以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已经提出,这也体现了制度、社会变迁和话语体系的路径依赖。比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提出了“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等设想。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也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和方法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和本质规律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回应,“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则体现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保障和反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更为广泛,既囊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部分,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部分,同时也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互动。

在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找准历史方位、实现历史自觉,才能真正地认知、了解历史,进而承担历史责任,创造历史辉煌,谱写历史篇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需要认清历史局势。个人承担历史责任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对于客观历史环境和条件的认知和判断;二是对于主体自身能力和使命的自觉与承担。因而,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是什么就成为我们青年承担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更深入一点,可以理解为:当今青年处于何种时空方位,应创造何种历史伟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切实而厚重的历史任务。同时,也要历史地去看“四个全面”,要把“四个全面”放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传统和历史资源的时空上去看。“四个全面”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据此推断,2020年是一个坐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是另一个坐标点: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根据这些坐标判断,那么中国当今的历史时空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需要青年人清晰认识到未来的发展虽美好但任重而道远,需要以改革、创新的姿态,不断努力,开拓进取,迎来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在全面领会“四个全面”的理论逻辑中坚定三个自信

在 2015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系统,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为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两大动力系统,并强调这两大动力系统必须保持有机协调。2015 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四个全面”是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一个整体。从普遍意义上而言,追求经济发展,建成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的必然选择,法治国家的建立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深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当然选择,执政党适时适应社会变革,推动自身发展也是各国的一个普遍发展趋势。因此,建成小康社会、力倡改革进取、建设法治国家、落实从严治党,也是适应世界潮流之举,而且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都可以对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做出解读。总体看,“四个全面”应该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指引,广大青年必须坚定道路自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无数爱国志士就开始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勇挑历史重担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了以往的经验与教训,用现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用科学的、严谨的战略思维明确了以后中国要继续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去实现等重大问题,为青年人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作为当代青年、祖国前进道路的践行者和未来的领导者,更应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领会“四个全面”的理论逻辑和价值意义,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化为自身人生的道路,坚定道路自信,认清前进方向,勇于承担责任。

广大青年必须坚定理论自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四个全面”则是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进一步回应、发展与落实,其内在地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四个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责任担当、系统思维与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理论长青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新的时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新的高度。当代青年要以巨大的勇气和敏锐的自觉,勇于实践和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理论自信,毫不动摇地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大青年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制度自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我们的制度适应了国情,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满足了公民的各种需求;第二,我们在自主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制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建成小康社会是解决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要素即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党的领导,而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直接体现了其中的两种要素,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为了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问题,也是为了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上来讲,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但在现实的运行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保障来调动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推进我国法制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养成公民自觉守法、自觉用法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更是把主要问题直接指向了影响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则与制度;全面从严治党,也主要是从完善党同政府、社会的关系,健全党内各项制度等方面着手。不回避矛盾,不避谈问题,这更是体现了我们的制度自信。作为当代青年,应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充分理由自信,但没有丝毫理由自满。任何形式的僵化守旧、固步自封,只能造成心态上的自满自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切实际地美化、固化或简单地丑化、矮化都是不自信的表现。青年应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同党和国家一起,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参与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更加成熟和完善。同时,要使个人职业生涯策划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同步,实现个人、组织与制度发展的相适应、相协调、共融合、共促进。

四、在深刻领悟“四个全面”的现实回应中练就过硬本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针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明确的针对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回应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现阶段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论断的进一步落实。要发展生产力,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改革越发展,涉及的领域就会越多,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就会越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就越迫切,也越需要我们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所要求的高效决策机制也使得我党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完全摆脱“人治”的影响,全面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虽然我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党自身也在组织建设、廉政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势在必行。

在当代中国,广大青年应该认识并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指向的中国问题,要着力思考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责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当代青年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现实的青春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伟大的事业,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没有对理想信念的执著,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当代青年以忘我之精神,崇高之境界,矢志不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才华奉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当代青年认识到深化改革的必要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勇于创新创造,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不断深入改革的要求。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革也是一种顶层设计、系统思维,从较长时期来讲,改革永远在路上。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对应的,就是中国社会的创新和活力,它们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及动力源泉。小康社会的建立乃至现代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明显特征就在于创新驱动,而创新依赖于制度激励,更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广大青年作为最富有活力和激情的群体,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勇于开拓创新、引领风潮,增强改革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自我创新、推动社会改革与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法治国家的建立需要每个公民积极行动,自觉学法、守法,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和坚定捍卫者。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为广大公民和青年提供了更多的权利保障、更多平等发展的空间和更加公平正义的环境,法治正在以看得见的方式托举青春梦想,成就青年未来。青年是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从我做起,积极培养法治信仰,养成守法习惯,努力破除“人治”传统,打破“人情”陋习,让青年与法治共成长。

当代青年要认识到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要学会“理性地思考、建设性地批评”,增进政治信任,增强政党认同。从严治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增强党的纯洁性、保持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趋势。政党与青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史,就是政党动员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并以此来推动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的历史。党要管党,群要督党,作为青年,应该把拥护党、监督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青年应当自觉学习党的历史、党的制度和政治理论知识,要让所学的知识、方法、理论和思想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进步力量,青年要与党共发展。

结语:青年要在大力宣传“四个全面”的价值理念中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并见证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公众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青年作为最有朝气、最有希望的群体,不仅要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更要动员更多的公民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成为积极传播“四个全面”理念与价值的时代先锋和青春鼓手。在宣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要点。首先要示范和践行。理念、价值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得以示范,而且国家和社会都要给予这种示范和践行以积极的正向激励和反馈,这样的理念和价值才会深入人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其次要平实与柔和。广大青年在宣传“四个全面”时,一定要发挥自己朝气蓬勃的优势,不怕失败,并学会换位思考,用接受者最习惯的方式、途径、渠道等潜移默化使之自我内化,发挥移情效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宣传和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队伍中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可以实现的互相关联的美好图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时间节点距今不足十年,这也是我国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期;第二个百年目标距今不足四十年,我国当代青年有机会在事业或人生的晚期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因此,当代中国青年幸运、光荣但责任重大,将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百年目标的推动者、践行者、见证者和惠享者。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载《人民日报》,2015年2月3日。

(责任编辑:任天成)

2015-07-25

柴宝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国家治理与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政治学理论和中外政治制度。

本文系北京市哲社规划2012青年项目“北京市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现状与特征”(课题编号:12KDC035)、2013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学的学科体系研究”、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政党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建构与前沿问题跟踪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