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青年研究的演进与深化
2015-01-29林升宝
■ 赵 文 林升宝
(上海师范大学 青年学院,上海 200234;复旦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433)
百年中国青年研究的演进与深化
■ 赵 文 林升宝
(上海师范大学 青年学院,上海 200234;复旦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433)
今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和《新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算起,我国青年研究已走过100年的历程。百年中国青年研究经历了发端与兴起、发展与曲折、繁荣与深化三个历史时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总体过程看,百年青年研究是在与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相联系的同时,从发现青年的问题到突出青年研究的主体,并不断向学科化方向发展的。值此青年研究百年之际,回顾我国青年研究发生发展的百年史,总结其历史经验与特点,对未来的青年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百年中国 青年研究 青年学
2015 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和《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创刊100 周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研究青年问题是中国青年研究的起点。从那时起,经过百年的积淀与发展,我国青年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领域涉及青年学学科发展﹑青年运动史研究﹑青年文化与生活﹑青年思想修养与道德﹑青年心理与社会﹑青少年犯罪与保护﹑青年组织与青年群体、青年工作等各个方面。百年中国青年研究大致可分为发端与兴起(1915-1949)、发展与曲折(1949-1978)、繁荣与深化(1978年以来)三个历史时期[1]。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百年来的青年研究(不含港澳台地区)做一初步梳理,总结其经验特点,以期对今后的青年研究及青年学学科的建设有所启发与推动。
一、青年研究的发端与兴起
20世纪初,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冲破专制主义的精神罗网,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倡导社会改革和文化进步,兴起了一场以启蒙为核心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问世,以此为标志,我国的青年研究起步,大量关于青年的专论开始出现。1919年,五四青年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青年运动更为有效地开展起来,关于青年运动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与此同时,有关青年本体的研究也陆续出现并得到发展[2]。
(一)青年研究的发端期(1915-1927)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社会重大转折阶段,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深入,西方科学、民主等思想得以迅速传播,知识青年群体深受其影响,继而推动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青年、青年运动日益为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所关注,青年研究渐次展开。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将“青年”一词及其概念广泛推向社会和大众。《青年杂志》第一卷第1、2、3号上连续登载了高一涵的《共和国与青年之自觉》一文,可作为我国青年研究开端的具体标志。这篇文章以青年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青年改造社会、建立新国家的责任。据对《晨报》《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十多种刊物的粗略统计,此阶段有关青年现象、青年运动研究的文章约有一百四十多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独秀的《敬告青年》(1915)、高语罕的《青年与国家》(1916)、李大钊的《青春》(1916)、郑振铎的《学生的根本上的运动》(1920)、红彩的《今后中国的青年应当怎样运动? 》(1922)、杨贤江的《中国的学生运动与青年运动》(1923)、《青年问题》(1925)、恽代英的《青年工人运动的注意事项》(1924),等等[3]。此外, 这一阶段众多国外学者的青年研究成果被翻译介绍到国内。1915年,《青年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翻译论文《青年论》(原作者为美国人马克威和斯密士)。此后,国内学者陆续翻译介绍了国外学者在青年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晨曦翻译的《青年心理》(1921)、张克诚编译的《青年科学》(1924)等。与此同时,对青年本体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如华林的《中国青年之道德》、赵廷为的《青年期之研究》、杨贤江的《青年本身的认识》,等等[4]。上述青年研究论著记载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青年研究的成果,也反映了我国青年在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的时代风貌。由于所处社会的特殊性以及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一阶段的青年研究主要以青年与政治、青年与社会变革等为主题。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等先进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对青年的启蒙与宣传,能够吸引并激励更多的青年投身于社会改造和革命运动。此时对青年本体的研究,也因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带有鲜明的采用国外科学实验数据和结论的特征。
(二)青年研究的兴起阶段(1927-1949)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经过武装斗争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青年研究在国民党统治区和革命根据地沿着不同的方向、轨迹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
在革命根据地,青年组织动员和思想教育是青年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如1931年7月1日创刊的少共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青年实话》,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并对苏区红军的青年工作和苏区少先队工作予以指导。又如1939年4月复刊的《中国青年》以及《边区青年》等青年刊物,在向青年宣传抗战、动员青年抗战的同时,促进了青年运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5]。这一阶段根据地的青年研究成果主要有:梓年的 《抗战中青年的作用与任务》(1938)、乔木的《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1939)、洛甫的《论青年的修养》(1940)、冯文彬的《青年运动中的两个方面和两条路线》(1940)、刘光的《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传统、目前特征及其动向》(1940)等。1939年,毛泽东发表了《五四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两篇重要文章[6]。在这两篇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中,毛泽东对五四青年运动爆发20年来的青年运动进行了总结,以革命家和战略家的身份,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对未来革命年代青年和青年运动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这两篇文章无疑是革命根据地青年研究的指导性文献。总的来看,由于长期面临战争和封锁,根据地的青年研究成果在专业性和持续性上有所不足。
与革命根据地相比,国统区的青年研究多为对青年本体的研究,涵盖的领域更加广泛,也显得更为学术化、专业化。在青年思想道德方面,有贝叶的《青年应当怎样修养》(1937)、王慕陶的《新青年之自我教育》(1946);在青年婚恋方面,有觉悟生的《青年恋爱真谛》(1933);在青年就业方面,有潘文安的《青年职业指导》(1930);在青年问题方面,有王云五的《现代学生之切身问题》(1936)、胡庶文的《青年出路问题》(1937);在青年心理方面,有沈履的《青年心理学》(1933);在青少年犯罪方面,有赵琛的《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1939),等等[7]。其中,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沈履所著《青年心理学》,是中国早期出版的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代表作[8]。1939年,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赵琛所著《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是中国第一本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专著,对推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针对青年品德修养、升学就业、娱乐健身、休闲消费等的需求,还出版了大量指导性、普及性的青年读物[9],这些虽非专业性青年研究论著,但从不同角度丰富了青年研究的视域,促进了青年研究的发展。
二、青年研究的发展与曲折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动下,青年研究得到了新的推进和发展[10]。20世纪50年代中央团校首设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教学研究机构——青年工作研究室,全国各地的一些团校也相继建立了从事青年和青年工作教研的机构。这一时期的青年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青年的培养目标、意志品格、成长道路、道德修养、青年团的建设、青年工作科学化和青年运动史等,此外,还搜集整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青年的论述[11]。“文革”爆发前后,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青年研究逐渐走上经典阐发和为政治路线做注解的曲折发展道路[12]。“文革”时期,青年研究遭遇阻碍,陷入困境,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重新步入正轨。加强青年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是这一时期青年研究的重要主题和内容。该时期出版了《怎样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1956)、《加强对青少年的阶级教育》(1963)、《以路线为纲做好青年工作:团支部工作经验介绍》(1972)、《上山下乡好》(1974)等书籍。这些书籍围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接班人培养问题,阐发了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阶级教育、前途教育以及学习雷锋和“毛著”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途径方法等,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灌输教育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团的工作》等杂志发表了大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如《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共青团干部——革命的种子》,等等。这类文章强调提高青年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觉悟和能力,强调共青团在把青年培养成共产主义合格接班人过程中的职责与作用[13]。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外,当时较有特色的是对马恩列斯有关青年问题经典著作和青年运动史的研究。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团校系统整理、编印了《马克思论青年》《恩格斯论青年》《列宁论青年》《斯大林论青年》以及《中共中央、毛主席和重要负责同志关于青年工作的指示》,还整理编写了《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历史(上、中、下)》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14]。共青团上海市委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解放前上海青年运动的简况》《上海解放以前学生运动的情况和经验》等[15]。这些为日后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和青年运动史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青年研究,其成果主要产生于建国初期,这些研究大多围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工作、共青团建设、青年运动史等展开,具有特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在青年研究的学科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三、青年研究的繁荣与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青年和青年问题特别关注,青年研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研究大致可细分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三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从问题导向到学科化导向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社会上各种思潮交汇激荡,青年思想出现了偏移甚至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向,加之1 700万知青大返城所带来的就业、婚恋、住房、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青年、青年问题突然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问题导向的青年研究应运而生。知青返城安置中的各种现实问题、青少年犯罪防治问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等,成为当时青年研究的重点。1978年12月,团中央研究室创办《青年研究》,开问题导向青年研究之先河。在青年研究界的共同努力下,上述问题导向的青年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以青少年犯罪研究为例,1979-1989年是该领域研究成果最多、研究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先后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曹漫之主编的《中国青少年犯罪学》(1987),徐建的《青少年犯罪学》(1986),马结等的《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1986),谷迎春主编的《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概论》(1986)等[1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问题导向的青年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内在地产生了青年研究系统化、理论化的需求和冲动,由此启动了青年研究学科化建设的进程。中国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以及一批省级青年研究会的相继成立,《当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中国青年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相继创办,国外青年学研究成果的相继传入,为推动这一进程创造了良好条件。当时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青年学”的创建,他们把各个学科与青年研究相结合,迫切地希望把青年研究尽快地变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科学,大批“青”字号论著因此不断推出,青年研究由此进入“著书圈地”小高潮的学科化导向研究阶段。
198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杭州组织召开全国首届青年学研讨会。1988年,由黄志坚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本《青年学》问世,此后各种版本的“青年学”持续涌现。仅“青年学”,国内就先后出版了谷迎春、杨张乔的《青年学导论》(1987),邱伟光、罗洪铁的《青年学》(1988),金国华的《现代青年学》(1989)等多个版本。与此同时,各个学科与青年相结合,相继推出了一批论著。例如,刘美一的《青年伦理学》(1998),王磊的《青年心理学》(1989),甘永祥的《青年社会学》(1987),毕汝钦﹑何国刚的《青年文化学》(1989),何娟﹑于子明的《青年行为学》(1988)等。
(二)20世纪90年代:青年研究的冷静反思和理性思考
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定以后,我国经济领域空前活跃,而主流意识趋向求稳,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一些青年问题得到减轻或解决,经济社会的转型变迁使青年、青年问题渐趋边缘,青年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显得相对沉寂,进而衍生出对既有青年研究成果的反思。在研究的立场上,强调问题意识,注重以青年为主体、以青年发展为本、以青年视角、青年维度开展青年研究;在研究的内容上,研究主题更为丰富、深入,涉足的领域更为宽广;在研究的方法上,更加追求专业化和规范化。较之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青年研究学术水平显著提高。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这一时段青年研究的学科化进程并未终止,而是转换为一种新的方式,青年研究“由宏大、空泛的理论研究转向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实证”,进入“准规范”时代的青年研究,更加重视以实证手段对青年状况进行宏观描述,并试图建立自己的指标体系[17]。
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青年发展报告》(1994)和中国青年发展状况蓝皮书系列《新状态:当代城市青年发展报告》(1999)、《新跨越:当代农村青年发展报告》以及《上海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世纪之交的上海青年:上海青年发展报告》等为标志,关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经验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些依据大样本调查形成的研究报告不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得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界的学术认可[18]。与此同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青年价值观、青年志愿者、青年文化、独生子女、代沟与代际关系等主题受到研究者关注,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三)新世纪以来:青年研究多元化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逐步兴起,现代化、城市化、网络化进程日益加速,在此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问题日益突出,这无疑使青年研究重新获得了充足强劲的内需动力和发展空间。新世纪以来,青年研究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趋势日益明显,从“经验型”研究范式转向“专业化”研究范式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进入青年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研究论著,极大地促进了青年研究的学科化发展。
新世纪以来,优秀的青年研究论著有陈映芳的《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2002),房宁等的《成长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2002),程巍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2006),平章起的《成年仪式——兼及青年文化适应》(2002),郑春生的《拯救与批判——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2009),陆玉林的《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2009),卢德平的《青年文化的符号学阐释》(2007),谢昌逵的《改革开放中的青年和青年研究》(2007),廉思的《蚁族Ⅰ》(2009)﹑《蚁族Ⅱ——谁的时代》(2010),沈杰的《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社会心理的变迁》(2012),吴鲁平等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结构论”为理论视角》(2013),李春玲主编的《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2013),等等[19]。
综上可见,百年中国青年研究经历了1915-1949年的发端与兴起时期(1915-1927为发端期,1927-1949为兴起期),1949-1978年的发展与曲折时期(1949-1965为发展期,1966-1978为曲折期),1978年至今的繁荣与深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为繁荣期、90年代为冷静期、新世纪为深化期)三大历史阶段,其间虽然历经曲折坎坷,但是始终如一,坚定地向前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出版的青年研究类图书总数近八万四千种(以青年为关键词,从读秀数据库采集数据)。1915年迄今,我国青年研究论文总数达十二万多篇(以青年为主题词,从中国期刊网采集数据)。回顾百年来的中国青年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青年研究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政治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显示出同步共振效应;二是青年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青年本体研究回归的过程,从发现青年到以青年为本,青年研究日渐突显出青年主体、青年视角;三是理性化、实证化、多元化的综合性青年研究稳步推进,青年研究的学科化建设不断深入,中国特色青年学学科的建立呼之欲出。
[1][2][10]何绍辉 黄 海:《青年研究的学理困境及其超越》,载《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6期。
[3][6]樊新民:《关于我国青年研究历史的几点思考》,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4]樊新民:《我国青年研究的过去和现在》,载《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第12期。
[5]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1922-2008)》,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121页。
[7][9][13][15]《上海青年志》编委会:《上海青年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89、900-902、1271、1262页。
[8]樊新民:《我国青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载《青年研究》,1987年第3期。
[11]熊建生:《青年学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12]穆 宪 张潘仕:《中国青年工作大百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371页。
[14]黄志坚:《新中国60年青年研究事业的发展》,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1期。
[16]王 颉:《前学科阶段的中国青年研究》,载《社会学研究》,1995年6期。
[17]高中建:《回顾 反思 展望——中国青年研究学科化进程三十年》,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18]张 华:《我国青少年研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路径》,载《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9]谢昌逵:《我经历的青年研究》,载《青年学报》,2015年第2期。
(责任编辑:任天成)
2015-07-02
赵 文,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发展、青年运动史; 林升宝,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课题编号:13JBGP039)、上海师范大学第七期文科重点建设项目“青年学学科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