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借课文,找准教学突破口

2015-01-28王丽玲

新教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眼突破口海鸥

王丽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各自的表达特色:有的用词精练准确、有的饱含哲理;有的描写生动优美、有的如诗如画;有的层次鲜明……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阅读文本,找好教学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感悟、积累和运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以文章的文眼为突破口

文眼即为文章统摄全篇、表达情感、显示主旨的关键性句子,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许多课文的教学如果以文眼为突破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我就紧扣文章中“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一显示全文脉络的文眼,让学生结合文本理解以下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场景让你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课文是怎样描绘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的?学生学习方向明确,思路变得更清晰。又如《怀念母亲》中的最后一段“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既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教学时以此为突破口,精心设计研读问题:是怎样的“两位母亲”,让作者去表达那浓浓的深情厚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体会内涵,真正领略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和热爱。这样抓住文“眼”可窥全篇,既简化了阅读环节,又培养学生阅读语文的能力。

二、以文章的重点词为突破口

文章的精彩往往体现在重点词、关键词中。以重点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较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还能让学生领会词韵,感受语言的优美。如教学《赵州桥》,可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紧扣“坚固”“美观”等关键词,深入研读,找出哪些地方写出了赵州桥的“坚固”,哪些地方又描述了赵州桥的“美观”,反复地“读、品、思”,从而真正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样在品析重点词中,精读细研,领悟内涵,过程扎实,又富有语文味。

三、以文章的重点句为突破口

在文章中,往往有一个句子或统领全文,或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最能表现全文主题、情感特点,这就是我们要抓的关键句。让学生自己找出最能表现全文或人物特点的句子,以此为教学突破口,再做有针对的引导、启发,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笔者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季老重返德国时发出怎样的感叹?在课文中找到这句话,画出来——“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而后让学生们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所说的“美丽的景色”,领悟“奇特”之所在,这样学生就易于把握文章的内涵。再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笔者征求学生的意见:“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句?”多数同学一下就找到文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一句。于是笔者就以这一句的教学作为突破口。由于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他们获得满足,因而阅读的积极性就比较高,效果也比较好。

四、以文章的段落为突破口

有的段落在文章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段落是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枢纽。在教学时,扣住它突破开去,往往能够达到“片言可以明万意”的作用。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时,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自然段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针对段中的几个数字进行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太啰唆呢?”让学生理解到作者是怎样通过几个数字来体现伟大的父爱。这样对于理解全文的内涵就容易得多了。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在不同的文本都会存在,只要教师认真阅读文本,准确捕捉,灵活施教,就能使学生在阅读感悟方面得到极好的训练。

五、以文章的题目为突破口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窗口”,它常常透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透过“眼睛”可以窥视文章内容的精髓,揭示文章的中心,从而把握全文。因此以课文标题,尤其是以标题中的关键词语作为突破口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学《跨越海峡生命的桥》时,可以紧扣课题发问:1﹒同学们见过哪些桥,课文中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桥?2﹒小钱和台湾青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这样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学生能够较快地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二是能够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学会从文题出发,从题目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问题,找到直指文本内涵的通幽之径。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定会被激发,以后上课时就会提出问题,而且还会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

六、以文章的中心为突破口

有些文章,有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的句子。在教学中,以这些句子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以课文结尾周瑜发自内心感叹的一句话为突破口,采用了讨论法进行教学。我先用课件打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句话。让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个中心词进行辐射思维,让学生质疑,并从中筛选出重要的问题:1﹒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神”在哪里?“算”到什么?2﹒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如饥似渴地埋头读书,寻找问题的答案,揭示“神机妙算”与全文的内在联系。从小组代表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基本上把握了课文内容,认识到诸葛亮上通天文,下识地理,知己知彼,才能料事如神。这样,读中理解了语言,议中解决了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诸葛亮、周瑜等人物,同时也对如何抓文章的中心句读懂课文的方法有了较深的印象。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双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文眼突破口海鸥
霸道海鸥谁能治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寻找突破口巧解算式谜
反腐败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