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路径探析
2015-01-28许小东范晓云史慧明
许小东 范晓云 史慧明
摘 要 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不同方向,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实施辅导员专业分类发展,构建和完善辅导员专业成长方向,对于提升辅导员专业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建设 分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25
1 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现状
(1)“术业无专攻”影响辅导员职业形象。作为一项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复杂劳动的职业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体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和独特的职业特征。①辅导员除了要掌握从事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理论外,还要具有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军事理论与国防教育等跨学科等相关的知识储备,是既能进行思想引导,又能从事事务管理,还能开展科学研究的混合型、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以专门的知识和专业的能力为前提。从多年来辅导员工作实践看,辅导员之所以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大原因就是辅导员在培训内容、培训体系、研修机制等方面与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落差。特别是新聘辅导员,大多靠“师傅带徒弟”等方式,缺少完善的评价方法、严格的职业规范和科学的逻辑思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形象,而且也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人人尽可职”使辅导员岗位缺少职业内涵。从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来看,辅导员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重、强度大、要求高,工作跨度从学生进校一直到学生毕业,除了专业教学任务以外,辅导员几乎承担了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发展等各方面的职责。由于高校治理结构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导致一些人片面地以为辅导员的工作“谁都能干,人人都可以干”,以致于辅导员在一些高校里成为了“消防员”、“勤务兵”和“万金油”,使得辅导员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来处理繁杂而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无法用心把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无法深入研究辅导员自身工作逻辑和发展路径,因此导致辅导员队伍“军心涣散”,影响辅导员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客观上形成了辅导员工作是一种非标准化、非规范化、非制度化的状态,使辅导员在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观念态度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3)“本领恐慌”使辅导员难以满足青年学生多样化需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校园与社会生活的互动更加直接、频繁、广泛和深入,这使得“90后”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愈发活跃,成长需求愈发多样,价值观念愈发多元。如何认识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复杂性,如何通过理论分析、事实比较等方式增强思想引领的实效,如何把握“90后”学生对于理论分析和历史逻辑具有较强理解和接受能力的特点,这需要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始终保持对学术前沿的关注和对社会思潮的敏感,坚持将思想引导与解决青年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但一些辅导员在参加工作后,一直忙于事务工作而忽视了对思想和学术的积累,丢失了与青年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本渠道。有的辅导员在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方面缺乏能力,在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多样化诉求时没有底气,不仅没有获得学生的认同,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工作处境较为尴尬。
2 辅导员分类发展可行性分析
(1)分类发展符合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确立,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高度分化和精细化的趋势,传统观念中“思想教育靠谈话”、“解决问题靠谈心”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域已细分为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等各块专项内容,这其中各专项工作都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各专项工作在规范上自有要求,在逻辑上自成体系,从业者必须具备专业资质才能有效履行工作职责。要将辅导员培育成为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多样化需求的“万金油”,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着眼于高校学生工作的高度分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辅导员在自身发展中应放弃“百科全书”式的成长观,而应综合个人工作岗位、自身特点及职业目标,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指引自己的“前进道路”,真正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专业支持。
(2)分类发展具备理论支撑。中央16号文件提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际出发,解决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教育部24号令强调:“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可见,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文件和论述,并非要求辅导员“高大全”,而是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和辅导员自身实际,以专业化“牵引”辅导员的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3)分类发展具有物质平台。2007年以来,教育部和全国相关省市先后建立了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科学研究、经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辅导员深入研究某一具体工作领域中的学科规律、发展现状、问题不足等提供了难得机遇。在辅导员基地开设的各类专题培训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辅导员基地提供的专业师资、案例督导、实践锻炼等教育教学资源,围绕本人所从事或所关注的专项领域,不断增强某一方向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辅导员基地还可以开展辅导员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等方面的前瞻性研究,为辅导员队伍的分类成长提供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确保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内生动力”。另外,依托辅导员基地实施的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政专业博士学位计划,也可以引导和鼓励辅导员在提升自身学历层次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化的业务培训和专门训练,提升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贡献度。
3 辅导员分类发展体系的构建
(1)工作思路。推进辅导员分类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②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注重体现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辅导员应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理论,围绕提高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重点选择学生工作中的其中一个方向作为专业“聚焦点”,具备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理论素养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第二,高校应激发辅导员在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中的自觉意识,对思想素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精心培育,引导辅导员树立专业发展目标,增强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之间的关联度,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指数;第三,检验辅导员分类发展的最终成效,应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优化,例如“专家型”辅导员的比例,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素质,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受,以及辅导员队伍在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贡献度等,这些都应纳入评估辅导员分类发展成效的参考指标。
(2)初步构想。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工作领域,可以将辅导员专业方向大致分为以下六类:一是党建与形势政策类:熟悉和掌握党建基本理论,熟知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了解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状况和工作要求。二是教育管理类: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具备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制度建设的能力;能够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具备指导班集体建设的工作能力。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类:具有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知识,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等从业资格;能够策划和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讲等教育活动,具备从事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操作能力。四是团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类:善于破解新形势下共青团两大战略性课题,能够根据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有效履行团组织的引领青年等各项职能;能够独立策划和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各类学生社团建设。五是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类:熟悉和掌握党和各级政府关于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制度政策,能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掌握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具备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专业能力,能够为学校的专业发展及学科设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六是国防教育类:具备较宽厚的军事与国防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国防教育的方针政策,具备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和指导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军事理论等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
(3)平台保障。通过构筑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四大平台,促进辅导员专业成长。一是业务提升平台:充分发挥教育部和各省市辅导员基地的示范作用,确保辅导员在参加分类合理、内容明确、特色鲜明的培训活动中,可以得到专业方面的分类指导,增强专业“聚焦点”的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二是科学研究平台:开展学生工作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研究,通过课题申报、学术沙龙、团队研究等方式,引导辅导员不断提高从事某一工作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三是工作交流平台:与兄弟高校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合作,通过辅导员校际挂职锻炼、校派辅导员访问学者、辅导员跨校业务交流、公派辅导员出国研修等方式,增强辅导员专业“聚焦”力度。四是教学辅助平台:通过承担与个人发展方向相关的 “党建与团建指导”、“学生社团建设”等各类公共课程教学任务,开设团体辅导讲座,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培养培训模式研究”研究成果(编号:12JDSZ2001)
注释
① 彭海.职业精神培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03.
② 封林,余瑞福.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