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文本,精心设计问题
2015-01-28林仁强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心小学351200
林仁强(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心小学 351200)
准确把握文本,精心设计问题
林仁强(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心小学 351200)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常用方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潜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精心设计问题'并用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提问“精”而不繁、“深”而可及'从而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阅读教学文本把握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常用方式,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媒介,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部分语文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以下几个弊端:一是教师问题过于浅显,缺乏应有的深度,学生不假思索即可对答如流;二是教师串讲串问,问题多而滥,缺乏针对性;三是学生跳不出教师思维的圈子,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也只是提一些对字、词的理解这一低层次的问题,很少能提出富有创造性或引人深思的好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潜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精心设计问题,并用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提问“精”而不繁、“深”而可及。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在教师的反复示范引导下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一、紧扣课文题目提问
《说文》对“题”和“目”有形象的解释:“题,额也;目,人眼。”因此,课题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它或昭示文章内容,或点明文章主旨,或暗示作者感情,或提示行文线索,或具有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思考,往往能提出好的问题,达到“提一问而动全篇”的目的。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在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问:“‘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一句写钓鱼的启示?”让学生找出钓鱼的启示并不难,但是要让学生理解钓鱼的启示却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了这句话后,教师可让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七嘴八舌提了许多问题。教师把这些问题梳理、归纳成这样两个问题:这句话中的“是”与“非”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难”在哪里?这样的提问从课题入手,抓住文本的教学主线,辐射面广,信息量大,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又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参与意识。学生要回答问题,必须潜心会文。这样,教师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地、多种形式地品读。在学生顺利回答“‘是’指‘放鱼’,‘非’指‘留鱼’”之后,教师可请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三到九自然段,找出文中“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读中体验“我”和“父亲”心情的变化,读中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道德实践中的“难”,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再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一文,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可抓住课题提问:“课文用哪一个词对普罗米修斯进行评价?”在学生找到“英雄”一词后,教师再次提问:“是啊,我们都敬佩英雄。那么,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这样的提问,摒弃了支离破碎讲解、师生一问一答的落后教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也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楚,结构紧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紧扣教学重点提问
教学重点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准确科学解读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研究文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各组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最后确立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要抓准重点句段,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发现教学矛盾冲突之处,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形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态势。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中第二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一句,依据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对“五彩缤纷”的理解是本段的教学重点。但是学生对“五彩缤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五颜六色”上。因此,教师应紧扣教学重点提问:“既然‘五彩缤纷’就是‘五颜六色’的意思,那课文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彩缤纷’呢?”教师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动态描写的词语,并引导学生通过“金色的海洋”想象田野中的稻海无边、稻浪翻卷的秋天景象。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还有一种动态美。这样提问,不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还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再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依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教师应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设计如下问题:“这一段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选用典型材料写出来的?”第一个问题从内容理解层面设问,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建筑风格和精美景观;第二个问题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入手,引导学生逐句品读,概括出作者抓住典型材料从“大小相间、动静结合、仿创并举、中西合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这几方面再现了圆明园这一建筑艺术的精华,进而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描写及构段的方法。
三、紧扣教学难点提问
所谓教学难点,即是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人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突破教学难点,教师首先要吃透课程标准,完整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难点,然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提问时或“架桥铺路”,或“旁敲侧击”,或“声东击西”,或“拨云见日”,将难点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先提问:“这箭根本不是借的,为什么课文要以‘草船借箭’为题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借东西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借东西要还。”接着,教师追问:“课文中的箭要不要‘还’?”于是,学生明白:这十万支箭与曹操交战时是要回到曹操那儿去的。这样以“草船借箭”为题,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再如,以“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作为一个问题来问,学生难以回答。这时,教师可以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敢向周瑜立下军令状?(2)诸葛亮为什么要找鲁肃帮忙,还叫他不让周瑜知道?(3)诸葛亮为什么要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去“借箭”?(4)诸葛亮为什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这样将问题由大化小,难点自然易于突破。再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文,学生对课文“野兽来了”等双关语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先提出问题:“野兽来了,会是什么样子?”“那么,德国兵进了村庄又是怎样的画面呢?”“那么,野兽和德国兵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追问,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双关语的妙用了。
当然,“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教师在准确把握文本,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要重视营造让学生敢于质疑的氛围,唤醒学生对文本探询与审视的意识,总结质疑问难的常见方法,并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及学习要求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从“善答”走向“善问”的理想境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高明.学“问”之道——学生为何学而不问?[J].福建教育:中学版'2011(6).
[3]王宗海.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杨青松主编.语文教学艺术新论.澳大利亚满江红出版公司'1999.
[5]杨青松主编.语文立体教学艺术论.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林仁强'男'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心小学教师'大学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莆田市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