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问题及建议

2015-01-28彭慧琳

2015年16期
关键词:国内外上市公司

彭慧琳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问题及建议

彭慧琳

摘要:员工持股计划自被引进以来,在我国上市公司逐步推行。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由于具有先天的优势,发展迅速且完善。本文从资金来源,股票来源,法律和监督体系,流动性及其管理四个方面对比国内外员工持股计划现状,分析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内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从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首先被提出后得到迅速发展。我国员工持股计划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但由于受到法律、国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中都存在诸多问题。

2012年8月,我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员工持股计划将在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推行。据统计,自2014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至2015年5月15日,已有151家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并且呈现增加的趋势。笔者认为,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推出自己的员工持股计划。本文通过国内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比较,针对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中的问题,根据国外先进的经验对我国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提出一些建议。

一、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上市公司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一大障碍,在我国,员工购股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员工出资,企业出资和国家出资。购股资金的比例由于企业性质和规模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在美国,员工个人并不出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公司先建立员工持股基金,由公司担保,基金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形成员工持股,之后用股本的红利逐年偿还。

笔者认为,合理的分配比例是以员工出资为主,企业和国家出资为辅。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减缓企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承担一部分投资风险,有利于促进员工和企业的目标和利益的统一。同时,应该尝试拓宽筹措持股资金的渠道,使之多元化,比如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公司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等。

二、股票来源

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前提是有股票来源。在国外,实行股票期权的股票来源有两个:一是公司发行新股票,二是通过留存股票账户来回购股票。而我国公司的设立实行注册资本制,公司的股本总额就是设立时的实收资本,公司没有预留股份。

我国证券管理部门不允许上市公司发行职工股,并且限制公司回购股票,这一规定极大地制约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行和发展。实施股权计划的关键是解决预留股份的来源问题。受目前法律的制约,解决股票来源问题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方式:一是原有大股东转让。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家政策支持原有股东向流通股东转让。二是将国有股减持和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结合起来,一举两得。三是定向扩股,即上市公司向员工实行定向增发计划,包括IPO、增发、配股等形式。证监会应当规定当企业发行新股票时,可以定向发行给内部员工。四是通过信托公司等机构购买本公司股票并代为持有。这种方式没有法律上的限制,而且持股数量也没有限制。但是它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多。

三、法律和监督体系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环境。尽管有关部门对员工持股计划做出了一些规定,但仍缺乏有效明确的法律规范。并且不同地区、行业出台的很多具体规定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了矛盾冲突的情况。这一现状将会打击员工对自己所持有的股份的合法性的信心,进而影响到员工对未来的预期的稳定性。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提供了良好健全的法律环境,促进了员工持股计划的迅速发展。在美国,其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员工持股计划的法律,比如《赋税人信任法》和《职工退休收入保障法》等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者的热情和信心。

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员工持股计划的法律体系和环境,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员工持股法》,使员工持股计划有法可依,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国家对员工持股制度的重视和支持。

四、流动性及其管理

我国的证券市场尚不成熟,证券市场并不能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来反映公司股票的实际价格,并且员工大多属于倾向于规避风险的“风险厌恶者”,因此很多员工会选择在较短的时间内抛售股票,而员工长期持有股票的情况并不多见。我国目前缺乏对员工持股计划管理的统一规定。

而在美国,证券市场经过长期发展,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有很多优质的上市公司,因此员工更倾向于长期持有公司股票而不是短期抛售。

在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上,国外有两种员工持股计划的运作模式,即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和非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主要通过信贷杠杆来实现,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帮助企业托管。在美国,采用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很常见。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也多运用此种方式实行员工持股计划。

所以,我国应该逐步完善和规范证券市场,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员工股托管机构,对员工股进行统一管理,严格限制员工股的流动性,从而发挥员工持股计划的正面作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文波.国外员工持股计划的经验与借鉴.财富管理.2015

[2]王文兵,干胜道,段华友.员工持股计划-值得期待的一种尝试.现代经济探讨.2012

[3]陈志坚.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会计之友2007

[4]方巧玲,王珊珊.创新型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中国劳动2014

作者简介:彭慧琳(1994—),女,汉族,江苏南京人,会计学本科在读,四川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

猜你喜欢

国内外上市公司
国内外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国内外眼视光学对比研究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国内外做法与经验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披露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