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如此“失落”?
2015-01-28邬危倩子郑州轻工业学院450000
邬危倩子 (郑州轻工业学院 450000)
一、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
“文化”这个概念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概括地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着人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凝聚着经济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依靠文化的力量化解很多矛盾。然而,文化也不是更古不变的,它也会受着内部和外部因素发生改变。
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其演变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一个极其博大丰富的总体。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从宗教上来讲,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批判地吸收并改造了包括道、佛等思想在内的多种文化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气势恢弘的文化。从哲学思想上,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
中国传统文化有它自身的演变历程。鸦片战争前,虽然中国与国外的有过断断续续的交流,但仍属于自身演变阶段,在此期间,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有部分腐化的厉害,已经不适应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鸦片战争后到当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是自身演化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尤其是经济,这可以从我国的不断增长的GDP得到证明,利用外资的数额也是成倍的增长,而且在经济危机面前有了抵御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经济比以前发展了,个人比以前自由了,社会却没有以前融洽。新的文化和原有文化的碰撞,现有价值和原有价值的冲突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上升的离婚率,或者逐渐趋于频繁的犯罪率,甚至是骇人听闻的自杀人数,更有日渐冷漠的人际关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使我们不能忽略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带来的另一个层面的影响,而且这些无疑是当前迫切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层面的重点。
三、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现实
而今,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怎样?当然这里传统文化是此时我们需要的,而不适应时代当然不在讨论之列。不敢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流逝,但频发的极端社会现象必然折射着传统文化的种种问题。
从国际上来看,韩国人声称自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祖先。等等这些类似事件相继发生。我们不得不深思: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韩国给夺了去,并成为韩国的专利?
从国内社会现象上看,当代社会充满了鄙俗化的潮流和粗制滥造的物品,更有极端恐怖事件频繁发生。关于剽窃,腐败事件大量充斥着各大媒体,更有前不久的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无差别砍杀事件。
从国内良心知名人士的反应看,著名画家陈丹青,在他的博客里就发表过一篇名叫《文化牌》的文章,里面写到“和簇新的北京上海比,纽约显旧了,可恨纽约有的是文化牌。”
经过各个角度审视后,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中国传统文化还在吗?堂堂大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短短一两百年就坍塌的如此厉害?为什么?
四、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缘由
这里面必然有文章前面提到的历史原因。一方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国际上的“软霸权”现象的出现。对非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在此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准备打开国门,进行市场经济。对物质的强烈追逐,出现了新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对原有的文化价值有了激烈的冲击;改变了一部分人的原有价值观念。即便如此,在一个完整的主客体的活动中,主体却是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不管国际上的文化渗透多么汹涌,我国政策多么变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还是在于每个中华儿女本身。而我们本身出现的问题又将会在哪里?
那我们就从传统的观点开始。在我国,多数学者都将其归功于“教育”。暂且将其归功于“教育”。但此“教育”非彼“教育”。我们从一个婴儿的降临开始,婴儿就像一块白纸,在接受正统教育之前,受到的大部分是家庭教育。而后进行的是正统的教育,虽说教师的讲授内容极其正派,但与所处环境的行为十分冲突。而后进入社会后,便是社会教育了。三种不同环境教育中是否有共同点?我们都清楚,不管什么家庭,总教育小孩子上进和争取,不论什么学校总鼓励学生学习,进步,更不用说一个社会了,发展和进步都是永恒的话题。 它们的共同点则是不论深浅的诱导人每个人呈上升趋势。而当这种诱导遇到物质权利时代时,必然会造成,对于物质权利的歇斯底里的追逐。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每个人心中的趋利性的价值观。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它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我国在近代的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经济与文化的极端不协调。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中,滋生了人们畸形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趋利性。而文化并不是一种物质,更不是一种利益。当然对于此时的我们无关痛痒。甚至有时候为了别的利益,在破坏。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不在于教育本身,每个人心中不易察觉的趋利价值观念。
最后,笔者由衷的呼吁: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善待我们纯粹的自己。
[1]张晓辉.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方关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
[2]陈丹青.文化牌( 博文)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97379084_0_2.html.2006
[3]陈丹青.文化与草根( 博文)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97379084_0_2.html.2006
[4]冯骥才.文化的粗鄙化( 博文)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9590013_0_1.html.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