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宝塔:对霞浦糖塔工艺的传承与文创开发尝试
2015-01-28叶江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361000
叶江风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361000)
祥瑞宝塔:对霞浦糖塔工艺的传承与文创开发尝试
叶江风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361000)
糖塔,是福建省霞浦县特有的民间食品工艺,是当地中秋节、婚庆、庙宇祭祀等场合重要的礼品,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工艺特征。笔者自年幼时就曾多次到霞浦县城探亲访友,对各色造型栩栩如生的糖塔爱不释手,而今糖塔工艺也同国内其它各色传统工艺一样,缺乏重视、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境地。本文分析糖塔的历史源流、制作特点、设计策略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
一、糖塔的历史
关于糖塔的历史起源,在当地是这样传说的:明嘉靖年间的某一个中秋夜,倭寇围攻霞浦松城,由于当时增援力量尚未到达,于是,戚家军就组织当地青年,搬出石头在路上拖曳,以石头的碰撞响声、人们的呐喊声迷惑城外的倭寇,让他们误以为城内兵马众多。当地民众烘烤面饼作为抗倭将士的食物,又制作糖块以作佐餐。后来,成功击退倭寇,保住了松城。后来经艺人加工这些糖块逐渐演变成“糖塔”。但这种说法并未在当地县志中找到记载。
霞浦的糖塔工艺很可能是直接传承的古代兽糖工艺。兽糖历史悠久,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石蜜,即白沙糖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由此可见,这种工艺最早可推至东汉时期。类似的工艺不独霞浦有之,在苏北鲁西地区流传的糖人供,台湾地区的糖塔,浙南地区的糖金杏,潮汕地区的糖狮、糖塔,甚至日本和果子中的一个品种“落雁”都可以看作对制兽糖这种古代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霞浦是闽东最早的县份,早在晋太康三年,建温麻县,元、明、清三代为闽东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背山面海,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甘蔗种植,因此自古制糖业就十分发达。霞浦县所在的闽东地区为闽浙交界的枢纽,北通浙江温州、丽水,南接福州,向东航行可以到达台湾基隆,地理位置独特。受数次移民文化影响,在方言、饮食、戏曲、民俗等方面较好的保存了古代的特色。该地区宗教信仰兴盛,山中多庙宇、道观,香火鼎盛;城中则有众多教徒信众到天主堂、基督堂礼拜;此外,还有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受这些因素影响,霞浦以及闽东其它县市一些传统文化、民间工艺保存较好。
明代时倭寇对闽东浙南地区侵扰存留下的烙印在霞浦等县市至今有所体现。闽东一些县市与福建其他地区不同,有大年初二不串门的习俗。之所以会有这习俗,是因为在嘉靖年间,倭寇趁一年的年关对百姓进行疯狂屠戮,等戚继光率军赶跑倭寇,外逃百姓回家探亡,已经是大年初二,因此初二串门是不吉利行为。戚家军抗倭时食用的饼食被称为光饼,是受闽东民众喜爱的一种食物。霞浦县中秋有送糖塔与“拽石过街”的习俗,便是为了纪念戚家军松城抗倭的奇智。糖塔虽非在那时首创,但也体现出对戚继光及其军队的感恩之情。
每逢中秋,长辈都要购几个糖塔送给晚辈,以求吉祥平安。各大节日里,糖塔也被用作庙宇祠堂祭祀用品,成为吉祥、太平的象征。如今,糖塔演变为儿女婚娶纳聘的吉祥物。年轻人订婚时,男方要送给女方各色小糖人一百个,谓之“百喜”。
二、糖塔工艺的艺术特征与保护现状
如今的糖塔制作与古代兽糖制作工序大致相同。明代宋应星所著之典籍《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兽糖制作的记载:“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若釜心发火,则尽尽沸溢于地。每釜用鸡子三个,去黄取清,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头之上,则浮沤黑滓尽起水面,以笊篱捞去,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铜铫,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写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
制作糖塔首先将雕刻有各种动物、花鸟的立体木模,组装好,外部用铁丝捆紧,放进水桶中泡冷水。倒适量的糖铜锅入中烧溶,等其全部溶成糖水后,加入食用色素并煮匀,撇去浮在上面的杂质,糖水需以大勺子搅拌一番,这被称为“翻生”,再将热滚的糖水注入木模中,因为木模在冷水中浸泡,糖浆可以迅速受冷凝固,等糖浆四周凝固后,再将中间内部尚未凝结糖浆倒出,使糖成为空心状,即可掀开木模,用小刀对糖塔进行细节加工,就变成栩栩如生的中空糖塔了。
早期糖塔的题材主要限于小糖人、寿桃、龙、凤、狮以及七层宝塔、牌楼等,其中以七层宝塔最美观,且塔历来在民间有镇邪纳吉的意义,所以后世就统称为“糖塔”。糖塔除了塔外还有所谓的“龙凤塔”,以龙、凤为造形,最主要是在天公生日、神明诞辰与嫁娶、开市等,作为供奉敬神所需。这些题材并不是固定的,战争时期,糖塔主要以飞机、大炮等造型为主,后来多以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鲤鱼跳龙门以及吉祥物、生肖等为主,笔者还曾看到过孙悟空形象的糖塔。
糖塔印模是制作糖塔的关键,印模的好坏直接影响糖塔的造型。印模通常采用梨木等优质木材,横向截取树干中的一段,再竖向将木材平分成二或四块,在每块木材上分别刻制图形。糖塔印模的一端留有大的开孔,方便灌入糖浆,另一端则是封闭的,这种形制也保证了糖塔的重心平衡。制作精致的印模讲究形似神更似,连细微的部位也准确到位,如塔要门、窗、瓦无不清晰可辨;鸟身上的羽毛要秋毫毕现;龙的鳞片要清晰立体,须发要有当空临风之感。
现今,这项工艺也面临着消亡的境地,笔者在与霞浦糖塔工艺传人胡义海、吴树旺师傅交流中了解到,糖塔工艺面临以下的困境:
1.糖塔的食用价值缺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作为过节时才能尝到的白糖现在已经不被民众所重视。如今,糖塔失去了以前那种既可以作为礼品赠送,又能当食品食用的双重功能。中秋送糖塔仅成为一种象征意义,这些糖块通常较大,不方便直接食用,作为工艺品容易变质,最后多是扔掉,十分可惜。
2.家族作坊式手艺传承遭遇困境。无论是制印模还是糖塔,这两种手艺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糖塔的印模刻制费时费力,通常都是用手工雕刻;制作糖塔得把握好火候与糖的黏稠度。而且同其它手艺传承面对着相同的问题,他们的子女都不愿意继承这种每天需要起早贪黑,收益微薄的技艺。
3.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影响。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对中国这一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影响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的建设也越来越迅速。但许多十分有特色的风俗习惯被年轻一代甚至老一辈的放弃,尤其是各种繁文缛节的祭祀仪式,这些年,不单是糖塔工艺,还有当地的制香作坊、木雕作坊、造纸元宝的作坊都迅速地衰落了。
三、霞浦糖塔的传承与文创开发尝试
面对一种濒临消失的民族工艺,我们可以将它进行封闭式的保护,用详细的影像资料纪录,将制造工具和工艺制品放置进博物馆展示,但这也会使它失去灵魂,任何一项民族工艺都有其扎根的土壤,需要还原到生产生活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充实。正如吕品田先生所说:“传统技艺的保护因此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消极保存,而需要在不违背其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因此,对糖塔工艺的保护需要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环境,聚合资源,集思广益,开拓市场,让这门工艺更好的发展。
首先是结合现代市场进行产品创新与开发。促进糖塔工艺与现代市场、设计相融合。近十余年时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购买能力上升,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商品的涌入让消费者目不暇接,改变了他们长久以来的购物习惯,无形中对许多传统工艺造成巨大冲击。因此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品生产中,把市场需求和现代设计要素相结合,融人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由台湾设计师蒋友柏设计的“好神公仔”系列就结合了文昌帝君、钟馗、观世音菩萨、妈祖、月下老人、关圣帝君等十大正神为原型,融入现代流行概念,又蕴涵华人文化,这组公仔一经推出就取得极大的成功。
开发糖塔工艺还应与各大高校的艺术院系进行合作。近年来福建的高校艺术院系例如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就十分注重对各地民族工艺进行积极的保护、再设计。通过对工艺的深入研究、再设计,让工艺更适应市场,为糖塔工艺的“活态保护”打下基础。
其次,深度挖掘工艺的文化价值。一些传统工艺因为具有某种吉庆的寓意在传统节日、乔迁、婚庆仪式中有重要作用而被人们购买其价值得以延续。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创新开发,不仅需要坚守其核心工艺,结合现代设计与技术进行开发,同时还应该拓展其自身的文化内核。糖塔中的形象就很好体现了吉庆的寓意。宝塔本是佛教图腾之一,在民间是吉祥的象征,民众相信购买这种形状的糖能保阖家安康,而当地婚庆中流行送的“百喜”糖人就有“多子多福”之意。在设计时,应该结合这些寓意,将糖塔的寓意发扬,成为受消费者喜爱的的伴手礼。
最后应建立多平台展现糖塔文化。闽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仅2014年1-9月霞浦旅游人口就达到140.42万,可以借这一优势开设糖塔工艺体验馆,通过现场制作糖塔,展示糖塔工艺历史源流,售卖相关的商品。除此之外,还应在网络上建设相应的体验式网站、app,通过资料介绍,模拟糖塔制造过程来提高消费者对这一特色工艺的认知度。
结语
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创造出无数具有鲜明民族印记的民族工艺,这许许多多的工艺就像一部活的史书,记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飞速的经济发展令许多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技艺面临淘汰。幸而,人们也在意识到,现代化的进程不应忽视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有生命的。
[1]吕品田.《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
[2]胡泊,刘海兰.《现代工业文明语境下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开发》载于《美术观察》2014(8).
[3]霞浦县政府网.《霞浦县旅游局阮蕉松局长就我县旅游发展相关问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2014(10).
叶江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