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牡丹赋小史(二)

2015-01-28山东李剑锋

名作欣赏 2015年4期
关键词:李德裕牡丹

山东 李剑锋

潜思探微

中国古代牡丹赋小史(二)

山东 李剑锋

历代牡丹赋今可见者近三十篇,唐前两篇,唐代两篇,宋代七篇,元代一篇,明代六篇,清代十篇。其类别可分为二,一是富贵牡丹赋,以高调颂赞为主,多直接铺写牡丹秾丽姿色、富贵典雅;一是清丽牡丹赋,属于抒情言志之作,多非有意为文,而是在猝然感发的机遇下铺陈叙事、借花抒情,往往能在姿色之外,睹见韵致风神、气骨品性。历时观之,盛世多颂美之声,得意多灿然之花;衰世多抒情之赋,不遇多矜持之丽。全文分作唐前“养在深闺人未识”、唐代“花开时节动京城”、宋代“牡丹尤为天下奇”、元代“唐宋精神的融合”、明代“繁华一去不可复”、清代(上)“浓艳依然带露华”、清代(下)“薄醉盈盈一回首”七个章节,对历代牡丹赋之创作予以考证、梳理,解析赋作之艺术特色,阐发作者之精神情怀,探究艺术流变之内在规律。

牡丹赋 文学史 唐代

唐代:“花开时节动京城”①

陈寅恪考证后说牡丹花:“当开元天宝之世,犹为珍品。至贞元元和之际,遂成都下之盛玩。此后乃弥漫于士庶之家矣。”②唐人赞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③,“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④,自盛唐至中唐,人们保持了对于牡丹持续的观赏热情。天下翕然共赏,牡丹于是大量进入文学作品。学者考察后指出,唐诗咏牡丹的篇章超过一百四十篇,专门赋作两篇,牡丹词若干。⑤这两篇牡丹赋皆名“牡丹赋”,作者分别是舒元舆和李德裕。当然,唐代的牡丹赋数量绝不止此。如李德裕《牡丹赋序》提到的“仆射十一丈”“裴舍人”也曾有同题之作,惜乎不存。其中舒元舆的赋作(有序)成就尤高,是现存第一篇完整的优秀牡丹赋。全文如下: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者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沵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未有能赋之者。余独赋之,以极其美。或曰:“子常以丈夫功业自许,今则肆情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州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然吾观其文集之首,有《荔枝赋》焉。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耳,与牡丹何异哉?但问其所赋之旨何如,吾赋牡丹何伤焉!”或者不能对而退。余遂赋以示之:

圆玄⑥瑞精,有星而景,有云而卿。其光不垂,遇物流形,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我研物情,次第而观。

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清露宵偃,韶光晓驱。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然盛怒,如将愤泄。淑色披开,照曜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

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初胧胧而下上,次鳞鳞而重叠。锦衾相覆,绣帐连接;晴笼昼薰,宿露宵裛。的的腾秀,或亭亭露奇;或飐然如招,或俨然如思;或带风如吟,或泣露如悲;或重然如缒,或烂然如披;或迎日拥砌,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凤将飞。其态万万,胡可立辨?不窥天府,孰得而见?

乍疑孙武,来此教战。其战谓何?摇摇纤柯。玉栏满风,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窠。西子南威,洛神湘娥,或倚或扶,朱颜已酡。角炫红釭,争颦翠蛾,灼灼夭夭,逶逶迤迤。汉宫三千,艳列星河,我见其少,孰云其多?

弄彩呈妍,压景骈肩,席发银烛,炉升绛烟。洞府真人,会于群仙,晶荧往来,金釭列钱。凝睇相看,曾不晤言,未及行雨,先惊旱莲。

公室侯家,列之如麻,咳唾万金,买此繁华。遑恤终日,一言相夸。列幄庭中,步障开霞。曲庑重梁,松篁交加。如贮深闺,似隔绛纱。仿佛息妫,依稀馆娃。我来观之,如乘仙槎。脉脉不语,迟迟日斜,九衢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万坐笙歌,一醉是竞,孰知其他!

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焕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使其花之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汝且不言,徒留玩以徘徊。⑦

舒元舆(789—835),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一说江州(今江西九江)人。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进士。唐文宗大和(827—835)时累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训谋诛专权宦官,事败被擒,族诛,史称“甘露之变”。有《舒元舆集》,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十六篇,《全唐诗》录其诗六首。《旧唐书》卷一六九、《新唐书》卷一七九并有传。该赋并序见录于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一四九、宋祝穆编《事文类聚后集》卷三○、宋谢维新《事类备要》别集卷二四、宋姚铉《唐文粹》卷六、清陈元龙编《历代赋汇》卷一二一、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二七、清汪灏等编《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三三、清陶梁《红豆树馆书画记》卷三等。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卷二、明王志庆《古俪府》卷一二、明薛凤翔《亳州牡丹史》卷四等仅录赋文,不录序言。

舒元舆《牡丹赋序》云:“京国牡丹,日月寝盛”,“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正文又云:“不窥天府,孰得而见。”由此描述来看,该赋为作者在京城任职,有机会侍奉文宗、出入禁闼时所作。大和五年,舒元舆上书,但遭李宗闵排斥,此后因李训力荐,位极人臣,得到了文宗信赖。史称在元舆被杀后,一日,文宗绕栏诵元舆《牡丹赋》,为之泣下。则元舆《牡丹赋》很可能作于受文宗赏识之时,也就是被杀前三四年间。⑧

舒元舆《牡丹赋》采用辞赋典型的问答形式引出正文。序言交代创作缘起:作者有感于牡丹向来生长深山、不被重视,而今名满京城、贵贱青睐,而近代文士只有诗歌吟咏,没有辞赋赞叹,所以作赋“以极其美”。有人提出怀疑,认为建功立业的大丈夫不应当学儿女“肆情于一花”,作者回答说:大丈夫如张荆州尚且有《荔枝赋》,自己赋牡丹无伤大雅。皮日休《桃花赋序》云:“余尝慕宋广平之为相,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与石心,不解吐婉媚辞。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赋》,清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也。”⑨此序立意与元舆《牡丹赋》序同。

赋的正文先写牡丹得天地精华,总赞其“拔类迈伦”,乃花中极品,接着写其逢春怒放,不可阻遏,进而详细铺陈其“万状皆绝”、令人惊叹:“从多个角度生动地描摹形容牡丹花的富贵奇丽,赞叹其出类拔萃的花中之王的姿质,并且以牡丹花从寂寞无闻到名震天下的际遇,含蓄地抒发了对个人无法真正掌握的升沉显晦命运的感慨。”⑩该赋充分发挥铺采摛文的文体特点,把博喻、拟人、排比和夸张相结合,设喻巧妙,比拟形象,排比成势,夸张传神,或正面或侧面,或实或虚,极力描摹了牡丹丰富多彩的姿色、万方善变的仪态和脱群独秀的韵度,可谓淋漓尽致、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如云:“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文笔之优美,摹绘之生动,传神写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该赋还注意用典,把牡丹比喻为人间美女,尤其是用孙武教战喻写众花争奇斗艳之状,贴切而免于柔弱之感,出人意表而能传神,令人耳目一新。该赋的语言主要是四字句,平易畅达而不失雅致,立意之奇有前人神女类辞赋和孔稚珪《北山移文》的影子。元舆《牡丹赋》为牡丹咏物赋的开篇之作,也是影响深远的名作,不独后世牡丹赋作多受启发,书画艺术也多受泽溉,如祝允明等曾经书写过此赋。

李德裕(787—849)《牡丹赋》作于唐武宗会昌(841—846)年间春末,其序云:“惟牡丹未有赋者,聊以状之。”⑪他似乎没有读到政敌舒元舆的《牡丹赋》。赋的正文合计约四百字,开篇感叹暮春时节众芳凋零,“惟翠华之艳爚,倾百卉之光英。抽翠柯以布素,粲红芳而发荣”;然后描写牡丹开花、繁盛、凋落过程云:

其始也,碧海霄澄,骊珠跃出。深波晓霁,丹萍吐实。焕神龙之衔烛,皎若木之并日。其盛也,若紫芝连叶,鸳雏比翼。夺珠树之鲜辉,掩非烟之奇色。攸忽摛锦,纷葩似织。其落也,明艳未褫,红衣如脱。朱草柯折,珊瑚枝碎。霞既烁而转妍,红欲消而犹綷。

句式、次序、比喻很有得于曹植《洛神赋》首段对洛神之美的描述。与舒元舆赋写牡丹相比,铺排有度,意近言了,有虚实、真幻之别。赋文接下来写牡丹一天之中的美丽变幻:

观其露彩犹泫,日华初照。煜其晨葩,情若微笑。色虽美而自艳,类河滨之窈窕。逮乎的皪含景,离披向风。铅华春而思荡,兰泽晚而光融。情放纵以自得,凝若焕之冶容 。既而华艳恍惚,繁华遽毕。惊宝雉之乍回,想江妃而复出。望献珰之玉,俄以蔽光;感怀佩之川,怅然如失。

从早到晚,艳美迷人,唯恐消失而终于消失。由此引发“淑美难久,徂芳不留”的感慨,又以人世昔盛今衰对比,为花辩解云:“有百岁之芳丛,无昔日之通侯。” 结以自我宽慰:“且欲同树萱之意,聊自忘忧。”花的开落与人生、世道盛衰是异体同归的,人生幻灭、盛世衰落之感油然而生,扑面而来。

舒元舆才气过人,锐意进取,又是仕途志满意得时创作此赋⑫,有激情,有气势,多盛唐士人之风。其《牡丹赋》除了在结尾含蓄表露怀才不遇之外,赋的主体尽情赞赏了牡丹的华丽富贵,关注的是牡丹盛开的华美和被欣赏的荣贵,对于牡丹的凋落竟或没有想到,其滔滔之势,虽非昂扬扶摇,但也气象万千,异彩纷呈,足以动人,有浓郁的盛唐气象。李德裕《牡丹赋》作于他近六十岁时,处于人生晚年,历经宦海浮沉,身居相位而难挽危局;该赋不再像元舆《牡丹赋》那样大肆铺陈牡丹的盛丽,而着重写牡丹由盛而衰的变化,虽立意深沉,但盛唐留下的那抹余晖已大不如元舆笔下那么动人;生命的饱满度减弱了,铺排的气势逊色了,生动性和文采上难以望元舆《牡丹赋》之项背。这两篇赋作都不是盛唐的作品,却足以折射出唐代牡丹的盛况,也折射出大唐由盛而衰的无奈历程。

①〔唐〕刘禹锡:《赏牡丹》,《刘梦得文集》卷五,《四部丛刊》影印本。

②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之《牡丹芳》,据《陈寅恪文集》之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5页。

③〔唐〕白居易:《牡丹芳》,《白氏长庆集》卷四,《四部丛刊》影印本。

④传为唐皮日休诗,《全唐诗》不见辑录,原诗参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九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以唐宋牡丹审美文化与文学为个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⑥“玄”,原作“元”,据明刻本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一四九所录舒元舆《牡丹赋》校改。

⑦〔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七二七,清嘉庆内府刻本。

⑧路成文考论认为作于大和九年(835),其说可信,参其《舒元舆牡丹赋作年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⑨〔唐〕皮日休:《皮日休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景明本。

⑩曹虹、程章灿:《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177页。

⑪〔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六九七,清嘉庆内府刻本。下文引李德裕《牡丹赋》原文皆据此版本,不再注出。该赋并序又见录于唐李德裕《李文饶别集》卷九、清陈元龙编《历代赋汇》补遗卷一五、清陆葇《历朝赋格》下集骈赋格卷五、清汪灏等编《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三三等。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版),以为李德裕《牡丹赋》作于会昌元年(841)三四月间。

⑫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以唐宋牡丹审美文化与文学为个案》分析认为,是“舒元舆与李训、郑宇注集团在密谋诛杀宦官得到文宗赏识之后但尚未付诸实施之时的心态的写照”,可从。

作 者:李剑锋,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 辑:张勇耀 zyy_1972@126.com

猜你喜欢

李德裕牡丹
牡丹
《洛阳牡丹》
论李德裕的平泉杂
赏牡丹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南国牡丹
绿牡丹
唐宣宗初年李德裕被贬原因初探
长安秋夜
神童就是这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