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本真的回归
——评周仲强《诗性婚俗——台州“洞房经”的审美研究》

2015-01-28许见军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洞房对歌婚俗

⊙许见军[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生命本真的回归
——评周仲强《诗性婚俗——台州“洞房经”的审美研究》

⊙许见军[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人类总是在寻求人生的幸福和诗意,但往往却忽略了人类幸福和诗意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它们的源泉之一,这其中就包括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才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其所积淀和蕴藏的人类精神性的珍贵记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充实了人们对于幸福、快乐和诗性的感悟,而且也成为人们文化和艺术创新的源泉,继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日益概念化、话语化和僵硬化的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为恢复其生机活力提供了鲜活、生动的资源。这就是我们在周仲强的《诗性婚俗——台州“洞房经”的审美研究》一书中所能感受到的文艺美学研究新的脉动。读了这本书,我们或许能够感悟到在我们生命绽放得最璀璨之时,我们周围的父老乡亲的脸上露出的开怀和幸福的笑容,尽管他们的生活历经艰难,甚至至今还充满艰难,但却有一种悠远的历史文化记忆,使他们能够永远保存那种充满乐感和笑意的性情,这或许才是美学和艺术终极价值的体现,即不再局限于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性分析,而是作为一种不断变化的审美现实,甚至不断演进的“美的历程”进行欣赏和解析,把“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学术研究之中。所以,此书虽然说不上鸿篇巨制,但却实现了民俗研究和美学研究的一种生动结合和联姻,或者说在两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它们相互沟通之中增添了人们对于生活和美的感悟与理解。这种感悟和理解是生动的,充满喜感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研究对象本身的魅力,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历来就是人们生命和生活中最美好的事件和时刻,另一方面还在于作者对于生活和生命的倾情投入,这就来自于周仲强教授性格中的那种乐观,甚至时而就兴奋的情绪,似乎台州“洞房经”中的那种喜悦和激情,就一直激荡在他的血液中,并且扩展到了他的思维以及他的学术研究中。这也是我最为喜欢和欣赏这本书的地方。

尽管“洞房经”是中国婚俗中的一种独特习俗传统,有其保存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关键还在于是否能够使其保持和发扬生命活力。周仲强教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尝试以一种“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研究,试图把文化记忆中的诗性元素带上新的生命长青之路——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而周仲强教授已经上路了,并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研究探出一条新路。

——殷国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生命是一种极其奇妙的宇宙现象,尤其是人类生命的存在形式。古往今来,无数的先贤哲人都在这条犹如黑洞般魅力的道路上,竭尽心智地交付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或枯坐冥想,或仰首观望,又或者热泪盈眶,不一而足。或许,生命的奇妙本身就在这种无尽无止的探索之中,拒斥静止,如流水般的潺潺欢动才是它的常态,才是生命本真的显现。

然而如何扬起生命的欢动?这可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当然,读书、劳作、娱乐等都足以愉悦我们,欢动我们的肌肉、骨骼、毛发和隐藏在心中的灵魂,但在这众多的形式之中,婚姻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生命流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期望婚姻、拥抱婚姻、步入婚姻是对生命的热望。如以理性价值来论,传宗接代、延续生命的实用性是婚姻存在的意义,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但仅仅以此来观,狭窄化与遮蔽化便又扼杀了婚姻存在的整体性与鲜活性。尽管婚姻只是关乎二人之事,但这只是就直接关联而论。显然,一场婚姻的促成,从相识、相恋,一直到走进神圣的婚姻殿堂,乃至于婚姻的延续——家庭生活,都高度关联着众人之事,如无众人的参与,那婚姻是不可能实现或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婚姻是一个集体仪式,维系着原始的集体记忆与集体情感,有着鲜明的整体性。当然,婚姻最可爱和最动人的地方恐怕还在于它的私密性与想象性。婚姻之事,自有其独特的私密之处,这就是只关系婚姻事件的主体行为人——夫妻二人,他们的秘密只会在他们之间悄然地传递和互动,这就构成了婚姻的鲜活性,因为它不是一个观念或者是理念的配角、工具,因为夫妻二人结合本身就是自己婚姻的目的,这期间充满了无尽的生命想象,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婚姻的艺术审美性,其美好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勾连起一代代人的梦想与情感体验。不然的话,我们的祖先何以要在两千多年之前扯破喉咙,使劲地叫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诗句来观照和印证这流淌的生命。或许,婚姻奇妙的最终秘密不在此而在彼,在于它的艺术审美性,在于它随心而动的生命本真性。

周仲强以一颗饱满而又敏感的诗人心性,穿梭在台州的大街小巷,极力搜罗本地区“洞房经”的对歌文本,以美学的视域来观照这一独特民俗的诗性价值,在历经学问的探险之后,终于写出了极具生命价值的《诗性婚俗——台州“洞房经”的审美研究》一书。虽然,对歌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是一种极其自然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在汉民族中,却是浙江台州独一无二的婚俗现象,这在中国的其他汉族地区中是不存在的。历经岁月的淘洗之后,浙江台州婚姻对歌的数量越来越多,且质量也越来越好,极具审美价值。如《封碗头》:

快让开,舢板来,相好双眼青堆堆。新郎新娘笑嘻嘻,不知盆里啥东西。休讲厨下无道理。

我们实在不详细。盆中好像荷花开,荷莲结子在上面。相好要想尝一尝,总先认出啥名堂。

此首歌谣明显展现出极具戏剧性的情趣场面:厨师为了祝福这对新人早生贵子,特意为新郎新娘精心准备了一道道精美的食物,但又不让新郎新娘知道,而新郎新娘又对此抱有无尽的好奇心,想要在吃之前认出这富有诱惑力的食物。事实上,这样的美好场面在其他“洞房经”的歌谣中随处可拾,读起来饶有情趣。

台州人把婚姻对歌亲切地称为“洞房经”,既然以“经”来命名,可见台州人对这些歌谣的珍爱与崇敬之情,这是台州人活性生命的传承与见证。这些诗一般的歌谣,承载着台州人的无数生命信息,欢悦、戏谑、懊恼、期望等都在此呈现,每一次的婚姻对歌都在复现着他们生命的原初记忆,强化着他们生命的美感体验。抛下往日的间隙,丢掉身上的重累与窒息般的枷锁,奔赴生命的欢乐盛宴,便是民间歌谣“洞房经”的美学体现。

进一步探之,我们将会发现,随心而动、自由自在是“洞房经”生命美学的核心价值,自由自在是随心而动的结果,随心而动又是自由自在的前提,二者完美配合才会合奏出一曲美妙的人生之歌。在这场欢乐的生命盛宴中,对歌者可以用这些流传下来的歌谣唱出他们对婚姻的看法。青年人不用再羞羞答答地遮掩他们对婚姻的向往与爱恋,中年人也可以尽情尽兴地唱出他们的婚姻体验。不仅如此,在对歌的传唱中,还允许他们即兴发挥,随意篡改或者是临时编词,以此来表达他们心灵的愉悦。当然,这是一场“围城内外”的生命碰撞,婚姻之外的人想突进,婚姻之内的人却想突围或者作出某些改变。因此,对歌实质上是“围城内外”之人的生命之间的情感互动与理智沟通,这其中蕴藏着祝福、期望、和合等人性的美好理念。当然,如果从两性生活来看,这也不啻为一场对未婚青年性启蒙的愉悦审美体验,超越了现实性生活的尴尬、羞涩,乃至罪恶的错误认识,提升了人类对两性生活的心灵感悟。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观的核心价值。但也正因此,这位哲人遭到了后学的挑战与嘲讽。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来看,把绝对理念看成是心灵自由自在的同义复词,那么我们将会收起自己的浅薄无知,立刻被黑格尔美学观点的深邃所折服。事实上,黑格尔也这样认为,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揭橥出心灵自由自在的根源性,即鲜活的生命律动,为此,他在《美学》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无独有偶,台州的“洞房经”也与黑格尔的美学观点相契合,散发着活泼生动的人性与人情之美。为此,学者周仲强非常富有洞见地把这些审美特征简练地概括为五美:地方婚俗之美、家庭生活之美、进取精神之美、仪式欢乐之美与歌词韵律之美。很明显,作者从地域文化的婚俗中,抽丝剥茧,直至去伪存真,揭示出“洞房经”真正的生命美学意义。无论是外在的地方婚俗之美、家庭生活之美、仪式欢乐之美与歌词韵律之美,还是内在的进取精神之美,都显现出“洞房经”的整体性和鲜活性。为此,周君在书中这样深情地写道:“‘洞房经’不仅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奇葩,而且它本身歌词韵律所体现的表意、节奏、韵律、词曲之美,也是地方文化巍然之作。没有作家能刻意创作出如此精美的、即时的、合韵的、能随口吟唱的由方言铺就的婚歌,更不能即兴创作出合意合景的婚礼对歌以及深刻明畅的词句和跌宕起伏的旋律。”

不仅如此,周君还从文化地理学的视野出发,去探究“洞房经”所产生的具体生态环境:“‘洞房经’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山海之地,台州三面环山,东面环海。这大海广垠无边,波涛汹涌,神奇壮阔,这群山,连绵不断,时断时续,绿阴葱葱。置身碧水青山、小桥流水之中,仿佛就在海上仙子国,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英朗的群山,温婉的河水,含蓄的大海塑造出台州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他俊秀、婉约、节奏明快而又蕴藏着深沉;他清俊、潇洒、坚毅而又深藏着刚强、沉郁。如果说,环境具有人格力量的话,那么俊秀、婉约、坚毅、灵动就是江南台州的特殊‘个性’。”换句话讲,周君把他的笔触延伸到台州的自然景观,又从自然景观中发掘出“洞房经”所承载的文化个性,而这文化个性实际上便又是无数台州人的生命景观——人格力量。这样的学术思考显示出周君的深厚学识与对家乡情感的深深厚爱。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华彩乐章却在现实境遇中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围攻与吞噬,尤其是商业理性价值的冲击,“洞房经”的传承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或许就是学者周仲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整理、发掘与深邃地思考,凸显出一个人文学者的学理使命,同时又体现出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关爱、寻找和保存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爱美、欣赏美激起他想挽留美的忧虑和保存“洞房经”的热切渴望。

作者:许见军,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学、文学理论。

编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洞房对歌婚俗
对歌昆虫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对歌
为何称新婚卧室为“洞房”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爱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跳跳龙失踪
“洞房”与新婚本无关
九秩华章彩 两行寿对歌——庆祝中国共产党九秩华诞妙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