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文学家的王力

2015-01-28郑立峰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小品文王力散文

⊙郑立峰[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作为文学家的王力

⊙郑立峰[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1942年开始王力就在《星期评论》《生活导报》《中央日报》等报刊写作了大量的小品文,作为文学家的王力用杂文方式来关注底层受苦民众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以犀利笔调真实记录抗战时期的历史。

王力文学小品文历史实录

众所周知王力是中国语言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语音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中国古文法、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诗律学、中国语法理论、中国现代语法、同源字,等等。但是关于王力文学,知道者甚少。因其语言学上贡献巨大的影响,而文学影响被忽略了。其实,王力一生中文学翻译有三百多万字的法文作品,大多数纳入商务印书馆《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出版,少量由开明书店出版,其翻译的文学均属经典。其中最著名的有《莫里哀全集》,小仲马的《茶花女》《半上流社会》,左拉的《娜娜》,波特莱尔的《恶之花》等;文学创作有《龙虫并雕斋诗集》《龙虫并雕斋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还有诗歌等二百多万字。就文学创作字数来统计达到了五百多万字。曾有散文研究者认为,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力与梁实秋、钱锺书的散文并称:“幽默散文三大家”①。王力是有文学贡献的作家。

王力的散文创作于1940年代。抗战时期,王力在西南联大教书。因当时物价横涨,纸币贬值,生活上且入不敷出,教授工资经常不到位,加上家里添了小口,他不得不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作为归国的知识分子除了教书,写文章,别无增收手段。王力平时写文章最多的是语言学术论文,虽然学术论文出版也有版费收入,但是周期比较长,无法应急。在这种的情况之下,王力只有写些登快来钱快的文章——文艺性的诗歌、散文或者小说。但是王力并不是什么样式文学都写,他写得最多的是散文,其次是诗歌,再者就是翻译小说,特别是法国莫里哀喜剧、小仲马的小说,等等。散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最受欢迎的现代“文体”样式,也是中国“散文”鼎盛的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都偏爱杂论式的杂感,一来是身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意识所决定:在颠沛流离的现实生活中,他们走出了书斋,较多地接触了社会实际,使得知识分子更加关心社会民众的生活,对于世俗生活有较多的体会,觉得压抑在心里的许多话不得不说,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也促使他们对小品文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和写作的冲动,他们在坚持专业研究写作的同时,也写下一些“讲真话,讲人话”的文章,这对于阅读量大,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丰富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不在话下的;二来在民族危亡前途未卜的境况下,杂感可以借物抒情,议论现实,指出希望,发挥一点知识分子的救世作用,这是作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自我救赎方式之一,当然也是受众最欢迎的。特别是“鲁迅风”的幽默、犀利散文。王力先生的散文写作也有此痕迹。

“从1942年,重庆的《星期评论》编辑部连续给他(王力)寄赠刊物,多次约他为该刊撰稿,这样,他便开始了小品文的创作。”②

王力在《星期评论》开辟了小品文专栏《瓮牖剩墨》。关于这个专栏,王力是这样说的:“瓮牖,借喻他当时在农村居住的是陋室;剩墨,则表示其为业余之作。”③40年代,在昆明农村没有电灯,只有靠油灯照明。当时,煤油依靠进口,煤油极其昂贵,本来贫困的王力没有能力买煤油,只能用植物油点灯,黑烟多且灯光又极其昏暗,从事写作的时候,灯光像是牖中窥日,看不清。“牖,窗户,隔也”,王力的小品文的创作特色也是这样的(关于王力的散文创作特色下文会谈到)。“剩墨解析为业余的创作”,他所说的“业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白天忙于上课教书,备课,晚上即时写一些小品文,是正业(教书)之外的事情;二是王力以为自己的正业是语言研究,写学术论文是他的正业,写作小品文是“业余”的工作。其实,王力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上乘之作,不是“业余”的。同年,王力又应《中央周刊》之约,同样开辟的《瓮牖剩墨》散文专栏,后来又在《生活导报》中开辟了《龙虫并雕斋琐语》,这是费孝通在去香港之前,力邀王力加入该刊的,后来王力在《生活导报》每期发表的小品文占据八分之一的版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品文写家,王力的文学影响迅速,与当时的梁实秋、钱锺书相当,成为了“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开辟这个专栏,王力是很有用意的。他说,他在昆明昏暗的小书房里,既可以“雕龙”也可以“雕虫”,所谓“龙”是指他的学术文章,“虫”是指文艺性的诗歌,小品文,翻译小说,是非学术性研究的普及性的文章。“龙虫并雕”就是说,他既坚持他的正业——专业研究,备课教书,又可以从事一些副业——写一些人文性喜怒哀乐的小品文以及翻译一些大众喜爱的文艺,还可以风雅吟诗排解心中块垒。王力把在昆明的小书房写的文艺性文章称为“龙虫并雕斋琐语”。1943年,王力又为《中央日报》的增刊写小品文,开设的专栏名称是《棕榈轩詹言》,因为此时王力住所中有棕榈树,“詹言”指的是小言。“棕榈轩詹言”其实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但是小品文的风格是与“瓮牖剩墨”“龙虫并雕斋琐语”一致的。1944年9月——1946年3月,王力又在《自由论坛》开辟“龙虫并雕斋琐语”专栏和在《独立周报》上开辟了“清呓集”小品文专栏。其间合集出版了《龙虫并雕斋琐语》,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

王力的散文题材涉及社会面比较广泛,在抗日期间国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所涉及。人的衣食住旅,生老病死,黍离之思,心事之痛,社会的风俗教化,人情世态,欺凌霸市,统统在“琐语”中漫谈。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抗战时期的光怪陆离、真实性的图景。这些散文讽喻巧妙,语言简练生动,准确有力,与钱锺书的妙喻相像。

吕叔湘对王力的评价是“《龙虫并雕斋琐语》既是历史又是新闻,更重要的是好文章,读起来津津有味,久矣没有读到这样的好文章了”④。徐雁在《“龙虫并雕斋”书话》中,对王力的散文有这样的评价:“这些小品文是当时社会世情的实录,虽取材于日常琐事,但均以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基础,从而使文章内容充实,剖析入微,妙趣横生而不流于浅薄,显示了先生驾驭语言的技巧。在这里,作者于衣食住行、忙闲贫富之外,讲到拍照、跳舞、题壁,等等,都是不知忌避,无所不谈,真是俯拾仰接,尽为题材;至于文词之犀利,讽刺之巧妙,又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⑤譬如《路有冻死骨》这篇散文,说的是抗战时期,底层农民的惨状:大量饿死,冻死,病死,露尸街头的实况。“人死,是常事。一个人弄到饿死,冻死,或者有病不得医药而死,却似乎不是常事;至少在合理的社会里,这不算是常事。又假使——我只敢说假使——那样的人死在路上或者广场上,许多没人收埋,而又天天有这种的事发生,除非你早上出门好好选择喜神方,否则你就有可能在一刻钟之内,半里路之间,遇到两三件冻死骨。这样,你总不免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又不免觉得我们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在这年头儿要比平时更不合理十倍。”⑥王力认为这应该归结于那些在相府里抽烟官爷爷和抹脂搽粉太太小姐“变相杀人犯”,他们在压制底层,无法无天。而后,作家又分析了造成这种境况的社会原因:“路有冻死骨的反面是朱门酒肉臭。用不着研究经济学,大家都能明白,朱门酒肉越臭,路上的冻死骨越多。假使有法子限制朱门酒肉的话,这绝不是嫉妒,也不是替冻死骨打抱不平,而是从这一条路上去‘救死’。”⑦语言犀利,融古典于现实说理,然而对王力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只能恨这个社会的不公,他不能左右当时的时局,就实说情理罢了。在《领薪水》里,王力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抗战时期,教授们如何过着清贫艰难生活的。文章里说:“三百元的正俸,不够每天买两担水;三千元的各种津贴,不够每天烧十斤柴,开门七件事,还有六件没有着落!……我们每个月拿到那不够买薪买水的薪水之后,是怎样过日子的呢?家无升斗。欲吃卯而不能;邻亦箪瓢,叹呼庚之何益?典尽春衣,非关独酌;瘦松腰带,不是相思,食肉敢云可鄙,其如尘甑愁人;乞岂曰堪羞,争奈儒冠误我!大约领得薪水的头十天,生活还可以将就过得去,其余二十天的苦况,连自己也不知怎样‘挨’了过去的。‘安得中山廿日酒,醉眠直到发薪时!’”⑧这篇文章在《生活导报》上发表,激起了很多同行们的共鸣,纷纷同题写作,声讨政府的不作为,揭露生活的艰难。这篇小品文的发出,后来有一读者,看后非常难过,通过《生活导报》给王力先生邮寄了二百元的生活费,王力深知当时大家的生活都是一样的艰难,所以又通过《生活导报》的编辑把钱退回了他。并写一封回信,说自己在《领薪水》一文中,许多话是“无稽之谈”的,中国古人喜欢装穷装病,自己也不免沾染之云云,用以退款理由。其实,王力说的都是实话:物价飞涨,入不敷出,教授们从北而来西南的生活就是在典当衣服首饰过日子的。在《闲》和《食》中,他对以卖文为生的穷人给予了同情,对不劳而获的人表示愤懑。他在《闲》中一文中说,战前以卖文为职业的人是很忙的。抗战以来,他们为了谋生,就更忙了。他们牺牲了睡眠,甚至牺牲了生命。他说:“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仍然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公平。……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了。”在《食》一文中,作者对吃饭难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说,抗战以来,公教人员普遍都吃不饱,前方士兵吃得更坏。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天下的粮食本来是够吃的,只因为有人吃多了去,所以弄到有的人‘绝粮’。”哪些人吃多了呢?他说:“除了某几种人之外,乃是垄断者谷仓里的大老鼠和过分得利者家里的小狼狗。”王力说的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这种真实透过事实的本质来针锋相对统治者垄断者毫无人性的罪恶。在王力嬉笑怒骂的杂文里,我们感受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款款爱国爱民的深情。当然,也有一些愤慨的怒骂,在一篇《寡与不均》的小品文,尽情地揭露和抨击了一些发“国难财”的人;1945年抗战胜利了的消息传来,王力乐得一夜不眠,写了一篇《苦尽甘来》,但是“喜而不寐”的十天过去了,没有看到新的变化,而是看到国民党政府官员将“接收”变为“劫收”,他不禁大失所望,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苦犹未尽,甘还未来!”这让空欢喜的王力又陷入了“无限失望”生活境遇。

除了这类关注现实真实历史杂文以外,他的创作还有诗歌和翻译,这两个类型的文学,我另文详述。

接下来,我们说说王力在不同文体的文章署名的问题。很多人知道,王力又名王了一。细心的读者可能都会发现,有时候王力在发表文章的时候署名为王力,有时候署名为王了一。再进行细心深入的对比,就会发现:署名王力的是语言学的严肃的学术论文,署名王了一的是文艺性杂文、诗歌、翻译喜剧和小说,这是为什么呢?这让很多人猜忌:王力把“语言学”当作“龙”,把“文艺作品”当作“虫”。其实不然,这是王力在西南联大的时候答应《星期评论》做小品文的因缘,艺术文章要用艺术的名字,字了一,简单明了,又避免雷同。他曾经说过:作艺术性的文章,也是要简单明了,简洁有力。所以王力一直以此为艺术的追求,他的杂文和诗歌,翻译都是力求简单明了,有力量而又犀利。

又有人以为,王力在他的“龙虫并雕”中,必定是重“龙”轻“虫”。因此,他的“雕虫”之作,论质量、价值均在“雕龙”之下。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王力固然重“龙”,他的语言学论著,无不是精雕细琢,但他也重“雕虫”,他在文学方面和语文方面的作品、译著和许多普及性的文章以及他的小品文,也都是精细之作。香港的《大公报》在介绍王力的《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三册,收进了十四篇普及性的文章,这些普及性的文章,质量都很高,可以说是进入王力学术之门的管钥。又说:《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只有“龙”,没有“虫”。这就是说,王力所谓的“龙”和“虫”,只是在文章内容和文体方面的区别,而在艺术上没有质量的高低的区别。王力在做文时,是不分何种文体,都是一味认真对待的,没有丝毫偏向。所以,他的书斋的名字是“龙虫并雕斋”,王力自己无论做什么文体的文章都是一种态度:精细琢磨。王力自己也说过:“我自1942年开始写小品文用了《龙虫并雕斋琐语》作总题后,‘龙虫并雕’成为了我的书斋名,开始,我用‘龙’和‘虫’,不过是为了我写的两种不同的文体。后来觉得龙虫并雕还含有一些做学问的道理,对自己也有箴言作用……”⑨这可见,王力先生在做任何文章上是一致的。

王力作为文学家是以小品文在40年代呈现的,以学者身份来著文,其涉略宽泛广博,知识渊博,作文功底深厚,所以他在行文中大量用典,也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隔”的感觉。而后在香港出版的《龙虫并雕文集》时,邀请了专家补写五百多个注解,注明典故的出处,加以简单解析,让人方便阅读,这是文学传播中的一个遗憾。

①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锺书、王了一》,《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②③⑨张谷、王辑国:《王力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第80页,第86页。

④⑤王力:《王力文集》第七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第216页。

⑥⑦王力:《路有冻死骨》,《王力全集》23卷,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3页,第323页。

⑧王力:《领薪水》,《王力全集》23卷,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11页。

作者:郑立峰,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广西文学。

编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小品文王力散文
保险理赔知多少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王力手迹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大家的小品文
艺术百家:王力
你到底是谁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