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体验·玩味

2015-01-28赵富良周正梅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玩味朗读体验

赵富良 周正梅

【摘 要】在确定散文诗文本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初中散文诗阅读教学范式,同时借助教学实例作了具体的分析。尤其对“玩味”,从玩味语言、玩味细节两个方面作了重点论述,既落实了教学要点,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诗教学 朗读 体验 玩味

一、散文诗文本价值的确定

散文诗独具一格,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以2015届初三毕业生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所选散文诗主要集中在七年级上册(《金色花》《荷叶母亲》《风筝》)和八年级下册(《雪》《雷电颂》《短文两篇》《海燕》《组歌》),这些作品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集中表现了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感触,描写了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

当我们一一梳理这些名家之作,会发现散文诗的文本价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情感、动人的意象、诗意的语言和精妙的细节等四个方面。

强烈的情感:情之所至而为诗。散文诗凝聚着诗人的经历、思想、情趣等,无论是直抒胸臆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都是诗人情感的宣泄。诗人柯蓝认为,散文诗“都是通过作者主观充沛的热情,去反映客观的世界的”。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散文诗单元,编者在“单元提示”中也特别指出,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是“作家们的情感律动”。

动人的意象:散文诗传达的情感虽然是概括的、典型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必定是具体的、形象的,诗歌艺术的关键就在于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意象。如纪伯伦的《组歌》就是借助“浪”和“雨”来传情达意的。

诗意的语言:散文诗的本质是诗,诗的意象是由诗的语言描绘的,这种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特点,它常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语言的“陌生化”。但也正是由于对日常语言的变异,诗歌语言才具有了形象性、情感性、音韵性的特点。

精妙的细节:散文诗的独特之处在于经常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因此细节描写就成了不可错过的精彩,有时诗人还会进行渲染铺陈。但是散文诗短小的篇幅对细节的容纳又是有限的,因而优秀作品的细节必然是经过锤炼的佳构。

二、初中语文散文诗教学范式的设想

1.朗读。

朗读是一种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语感;朗读也可以促进读者品味诗歌的意境,陶冶情操。

朗读之所以在散文诗教学范式中举足轻重,首先源自于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其次则是由散文诗的文本价值决定的。具体生动、真挚深沉的文字画面,构成了散文诗的艺术形象之美。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散文诗音韵的和谐,增强学生对散文诗动人意象和精妙细节的感受能力,帮助学生深刻体味散文诗所抒发的“自我”的思想感情。

当然,实施朗读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自然规律,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先反反复复地朗读,分析文字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然后要对作品的文字进行认真分析,逐字逐句地琢磨,身临其境地体味,以达到对文字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如师范读、表演读、配乐读,个别读、小组读、比较读……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体悟人物(或诗人)的情怀。

不过朗读形式永远是次要的,读出诗中情味才是重中之重。而要想把握好情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是前提。也就是说朗读要建立在对散文诗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如《金色花》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轻重音的处理。重音应落在“这”上,表明孩子不是真的坏,只是妈妈的嗔怪;如果重音落在“坏”上,则表明孩子品行恶劣,是对文本的误解。正确的朗读,能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情绪中,从而准确地把握诗中意象,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再如《雨之歌》,这是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在诗中,雨成了一位有思想、有感情、有行为的多情使者。有一节诗是这样写的: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

这一节诗表现的是雨对世间万物的滋润,所以朗读时不应是大雨的体验,也不能是暴雨的节奏,而应是轻柔和缓的小雨情怀。“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这一句要稍快,“吻着”“拥抱着”“清润迷人”三个词要通过舒缓的朗读加以强调。很多学生读到“翱翔”一词,情不自禁地就要往上扬起,但这里的“翱翔”其实指的是雨像鸟一样在空中回旋地飞,寻找着“美丽的园林”,所以此处的“翱翔”不需要读成升调,而应是读出一种“回旋”的感觉。如果不能理解诗意,情感再怎么充分,读得只会“南辕北辙”。

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一句道出了散文诗朗读的精髓所在。

2.体验。

“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其“熏陶感染作用”,并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知,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

钱理群教授曾经很痛心地指出,许多中文系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总是先问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而将对作品的感性体验弃之不顾,这种阅读方式注定了与文学无缘。就散文诗而言,它寄寓了诗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这种活生生的体验不是通过分析所能获得的,而是需要读者用心,以体验去感悟体验,在沉浸中获得真正的领会。你可能因诗中的意象而欣喜,也可能因诗中的细节而伤感,还可能因诗中的情感而激动。如果学生读出了散文诗里存在的那个“我”,他自然也就读懂了散文诗。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为体验的获得创造条件。情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所创设的、旨在使学生获得认知和感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客观环境。

利用贴切生动的语言表达创设情境,这是最常被教师使用的方法。或概述文本内容,或诠释作者的写作背景,或介绍作品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如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赵晔老师执教《浪之歌》,是这样导入的:(音乐声中)清风流水、啼鸟鸣蝉、落花细雨、暮鼓晨钟,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歌声,我们现在听到的是海浪的歌声。听,浪花里飞出了激情,浪花里飞出了欢乐,诗人纪伯伦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被深深触动,写下一首动人的散文诗《浪之歌》。

教师用贴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到情境中,走进诗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学生要想在阅读文本中获得深层体验,还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因为优秀的散文诗篇中常常都会有“留白”,给读者回味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诗歌有限的但张力十足的文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挖掘作品的“空白”处,展开联想想象,补充画面,体验形象,把握情感。

如高尔基的《海燕》,给学生留足了想象空间。有教师提问:“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海燕在高傲地飞翔并欢乐地叫着,你能听到海燕在叫什么吗?”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发,踊跃发言,有的说,海燕在叫那些因害怕而躲起来的动物,出来一起迎接暴风雨;有的说,海燕在对狂风乌云发出挑战,你们并不可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样,教师通过适时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激起他们对海燕形象的想象,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意蕴的理解。

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正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对话,语文教学的目标才得以实现。但对话也存在“真”与“假”,“真”对话应该建立在学生真切体验的基础之上,这也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与文本产生共鸣。那种没有真切体验而形成的对话只能是一种表面的热闹。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在对话中将学生的体验进一步引向深入,就必须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核心问题。“一力降十会”,恰当的核心问题可以使学生犹如乘上潜艇,深入文本的海洋,饱览沿途神奇。如笔者教学《浪之歌》,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我”是谁?“他”是谁?(2)说一说你所理解的“爱情”是什么。(3)请评价一下海浪和海岸的感情。(4)海浪真对海岸那么好吗?他们会继续深爱吗?(5)这首诗是不是仅仅写爱情?(6)有人说,纪伯伦的诗歌是“金色的”,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六个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勾连文本,联系生活,在对话中体验,在体验中深悟,从而如剥笋般呈现出诗歌的画意诗情。

3.玩味。

“读书要玩味”是宋代理学家程颢所言,玩味亦即研习品味。在散文诗的阅读教学中,更需玩味,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品味那些文本意义的落脚所在,通过读解一词、一句后面的“内容”,打开欣赏之门,由词带句、由句带篇,把握散文诗情感涌动的脉络,理解其语言文字间沉淀的诸多精彩。

首先需要玩味细节。孙绍振先生说:“散文诗动人首先在抒情,真正动人的,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特殊的、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感情。”这种情往往并不直言,而是蕴含在散文诗的细节里面。

如鲁迅的《风筝》,作品回忆故乡的风筝时节,一方面是杨柳发芽和山桃吐蕾,以及孩子们对天上风筝的着迷,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但是,那些风筝在作者笔下却是“寂寞的”“伶仃的”“憔悴可怜的”,反差强烈,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去细细玩味诗中“我”踩踏风筝的细节。

那个幼小的“多病”“瘦得不堪”的弟弟唯一的爱好就是风筝,不让放,不能买,就自己做,却又只能偷偷地做。当“我”发现弟弟在偷偷地制作风筝,“我”的感觉是“破获秘密的满足”,“我”抓断、掷、踏扁了尚未完工的风筝,获得“完全的胜利”。当风筝被踩踏之时,弟弟“惊惶”、“瑟缩着”,“我”“傲然”地走后,他“绝望”了。正因这段痛苦的记忆,“我”再见风筝,弟弟“寂寞”“伶仃”“可怜”的形象便印在了风筝上。这样精妙的“移情”,不去玩味,留给学生的就只能是“不带走一片云彩”。

其次需要玩味语言。“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第一句话就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要遵循从语言开始,最后再回到语言的原则。语言是诗人心灵的外显,具有形象性、韵律感,乃是凝炼真切的思想情感的结晶。它以尽可能经济的语句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甚至一个不起眼的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做到以少胜多。阅读时,需要咬文嚼字,反复品味。这里说的咬文嚼字,是指在欣赏散文诗时,对其遣词造句进行斟酌、思量,从而体会出作者之所以如此安排词句的用意。

可以用仿写、缩写来欣赏文中之句,也可以用替代法、移位法来品析句中之词。如引导学生玩味《雨之歌》里对雨的精彩描写,笔者用诗的形式缩写了文中内容:

雨/是散落的珍珠/是飘撒的银线/是沉湎的泪滴 /是翱翔的翅膀

这一幕/晶莹的雨帘/浸湿田野干涸的脸/这一曲/ 传情的乐章/拨动云彩相思的裳

然后请学生将改诗与原诗进行比较,体会两者的区别。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改诗看上去词藻华丽,但由于缺少了前后语言的“装点”,徒有雨之“形”,而少了雨之“情”。

三、结语

朗读、体验、玩味是散文诗教学范式的三个关键词,这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教学范式的概念要大于教学模式,一种教学范式可以有多种教学模式来践行。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去进行设计,存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但笔者认为,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以此范式为指导。因为本文所述范式直指散文诗的文本价值,扣住了这六个字,也就抓住了散文诗阅读教学的根本。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校区;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九期立项课题“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文本阅读范式及优化路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9-L003)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玩味朗读体验
玩味之秋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玩味唇情
玩味绘像
玩味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