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性语文,注重渗透

2015-01-28魏本亚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文语言语文

魏本亚

我与袁向萍老师认识多年,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把语文教学当作生活乐趣的人。年轻时,她在教研员和徐州三中一些老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开设各类公开课;中年以后,她开始对语文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度的思考,对目前流行的许多所谓的教法提出质疑,认为语文应该回归其最本真的状态,应该找寻语文教学的最本质的规律。多年来,她的语文教学贯穿着一条红线,即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始终把语文的渗透性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内容,她提出的“柔性语文”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没有忽视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性。她的教学,个性鲜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渗透了对学生人格、素养等的培养,听她的课无疑是一种享受。记得2005年,在第六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上,她的课就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袁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是执着的。尽管她从教已经三十年,尽管现在已经走上管理岗位,但她一直在读书,读文学、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她一直在参加各种各样的语文研讨活动和培训,从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市级业务研讨到特级教师研修,许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基础教育和高校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她也是一个积极参与者。

语文应该姓“语”,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而语文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本,品味文章的美,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从而达到能够规范地运用语言的目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议,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息。持工具性观点的人,在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就过分强化语文训练,运用大量的题目,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技巧,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即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表达,至于欣赏作品、了解作者,则是可以一笔带过的。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流畅,但看问题肤浅,一下笔也只能是风花雪月,甚至无病呻吟。而持人文性观点者则在课堂上一味强调人文内容的教学,用大量的时间分析作者的观点,特别是思想人文方面的内容,甚至将文章的欣赏等方面置于教学之外。从表面上看,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强调知识教学,能够适应现行的应试要求,而另一种观点则是重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袁老师在许多人还徘徊在语文教育到底是要强调知识性还是重视人文性时,就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渗透性强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关注将人文知识与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熏陶,因此,她提出了“柔性语文”的教学主张。这个主张就是试图在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使语文学科的学习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

袁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语文教材里,以及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中,人文因素无处不在。而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人文的认识是一种体验中的领悟,这种认识的对象是具体生动的,认识的结果是一种不可言喻或不能用言辞充分准确表述的意味和价值。学生若是能从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内涵,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参与和吸收,可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不是灌输性的,它的意义在于“润物细无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曾经听过袁老师的《我与地坛》的公开教学。教学中,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作者的生活中地坛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中有哪些语句是能反映作者对地坛的依恋之情的?”不难看出,这是让学生从语言品味出发,去感受作者作为一个残疾人生活中的精神寄托之所在。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袁老师没有把情感强加给学生,而是从形象的语言中让学生品味、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种情感是渗透进学生心底的。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袁老师在语文的多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探索,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她的课堂吸引了学生,她的教育理念影响着许多年青教师,“袁向萍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使得她所在的学校的年轻人迅速成长。我也期待着更多像袁老师一样的语文教师的出现。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人文语言语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人文社科
我有我语言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语言的将来
我的语文书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