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要找准“读点”
2015-01-27蔡晔
蔡晔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朗读教学读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65-01
小学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笔者认为,教师要找准朗读的“读点”,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实效。
一、读点之一:读中识字,读中巩固
识字是学生阅读与习作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朗读的“读点”,使课文生字词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被学生所消化和吸收,从而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巩固识字的效果。例如苏教版第二册《春笋》一课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春笋在春雷的唤醒下破土而出的样子,作者用一系列动词把春笋成长时的动态美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这些动词大都是本课的生字新词。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把这一自然段中的动词提炼为朗读的“读点”,具体提出了以下要求:(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2)字卡出示唤、醒、冲、掀、冒等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3)结合动词想象春笋破土而出的样子,反复朗读体会。在以上课例中,笔者主要聚焦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使生字新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被反复提及。学生在反复读中读准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巩固识字效果,提高了阅读水平。
二、读点之二:读出停顿,读出语气
标点符号是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教师要找准“读点”,关注文中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读出文章蕴含的情感。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这儿真好》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2)一只小鸟飞来了:啊,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这两个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比较丰富,经过反复揣摩,笔者把读好这些句子的停顿、语气作为本次课教学的“读点”,在读第一句话时,笔者让学生着重读出问的语气,读第二句话着重读出“啊”之后的停顿,以及“这儿真好”“就住在这儿吧”的惊叹语气。在笔者的点拨指导下,学生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读出了句子的深意。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课例中,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读出了句子的停顿和语气,还读出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读点之三:读出感情,读清线索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语言大多蕴含着作者真切的情感。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读课文,明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并且在理清文章线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要线索。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文中通过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把小松树由“骄傲”到“惭愧”的内心情感变化表现得一览无余。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读出小松树思想情感的变化。如笔者把这一情感变化作为本课的“读点”,并结合学生特点设计了以下朗读内容:(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出骄傲的语气。(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大松树语重心长的语气。(3)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惭愧的心情。在阅读目标的引导下,教师立足于人物内心,引导学生读清了文章的线索,读出了文章蕴含的情感,既读出了小松树的情感变化,又落实了朗读训练。
四、读点之四:反复朗读,积累运用
选入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大多文质优美、语言隽永,尤其是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范式,是学生模仿说话和写话的佳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找准这些“读点”,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有效内化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小池塘》一课时,文中第二自然段写道:“白云倒映在小池塘里,像……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小池塘周围的景物倒映在池塘里的样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针对这一特点,笔者把学习语言运用作为这一段的“读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结合自由读、引读、互读等形式,学生在反复朗读、熟能成诵的基础上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读点”还有很多,教师要精心梳理课文中的“读点”,比如需要落实识字任务的,需要理清文章脉络、读出语调语气的,需要读出文章感情变化,需要通过朗读积累语言的,等等。只有找准文本朗读的“读点”,开展有效的朗读课堂,语文教学才能为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保驾护航。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