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中支集中采购监督机制建设现状与思考
2015-01-27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摘要:伴随人民银行系统集中采购工作的不断发展,基层央行集中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建立一套既能体现中央银行特性又符合基层央行实际的集中采购运行模式和完善的监督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基层中心支行为视角,立足课题组所在中支实际,借鉴部分基层中支调研中集中反馈的一些情况和共性问题,在分析基层中支集中采购及监督现状的基础上,对完善地(州、市)中心支行集中采购监督机制进行一些务实性路径思考。
关键词:基层中支;集中采购;监督机制;路径思考
集中采购监督机制是集中采购制度的有机构成,在实践中起到了保证集中采购顺利进行、实现集中采购制度目标的作用。人民银行地(州、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地市中支)及所辖县(市)支行覆盖全国各地,机构数量多、人员多,采购需求总量大。地市中支集中采购是人民银行系统集中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切合地市中支实际更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模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监督机制是集中采购的制度要求和现实需要。
一、地市中支集中采购与监督工作现状及成效
总体来看,目前地市中支按照上级行的制度要求初步建立起了党委统一领导,会计财务、办公室、科技、后勤、保卫、货币金银、内审、纪检等部门组织协调、实行集中采购集体决策的制度框架。对采购计划编报、采购需求填报、采购任务下达、市场调查、采购实施、中标公示、合同签订、验收付款、档案归集与信息反馈、投诉管理、监督与法律责任等集中采购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从制度建设层面看,地市中支集中采购的操作程序和内部约束机制是较为规范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集中采购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趋势比较明显。相对于分散采购,集中采购更有利于减少重复采购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某中心支行为例,2013年度该中支共计实施集中采购9次,预算资金241.5万元,实际采购资金212.18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2.14%;其中在上级行授权下自主开展的涉及工程类和服务类项目集中采购6次,预算资金207万元,实际采购资金184.69万元,资金节约率达10.78%。在该中支历年的集中采购活动中也没有收到投诉、举报以及其他不廉洁行为的情况反映。应该说,地市中支集中采购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应该予以肯定。
二、地市中支集中采购与监督面临的问题及困惑
从接受监督的角度分析,在地市中支集中采购制度设计及制度执行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集中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也成了对集中采购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的掣肘。上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制度定位不够清晰。《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办法》明确集中采购实行“统一管理,分级授权”的管理体制,并明确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及以上分支机构会计财务部门负责辖区的集中采购管理工作,且配备专人组织集中采购的实施工作,而“地市中心支行、县(市)支行根据上级行的授权实施采购”。应该说,地市中支的集中采购既是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区别于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及以上分支机构。地市中支集中采购需要得到省会中支的授权,但由于没有严格限定采购的范围和对象,省会中支常常给地市中支的集中采购授权较大,比如某省会中支将总行授权的采购项目,除车辆保险与财产保险外,均悉数对所辖地市中支进行了授权。
二是制度规范存在缺陷。其一,监督体系不完善,比如监督依据不够充分、监督对象不够明确、监督范围不够全面。运行机制方面,上级行对基层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职责以及工作目标只作了原则性规定,不够具体细化,基层中支大都各自立规,或简单套用上级行的相关工作流程。其二,缺少违规罚则规定。对采购单位不执行相关规定应如何处理未做出明确规定。罚则不明确,致使在追究有关人员违规责任时无规可依。其三,没有建立集中采购资金效益评价体系,在例行监督检查中大多注重集中采购事项的过程和结果,只是对采购程序的合法合规性进行检查,而没有对采购工作的实效进行总体评价,缺少资金效益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其四,集中采购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目前地市中支及所辖支行有些办公用品和设施由于不属于总行规定的集中采购项目,或因为有的采购标的金额在权限以下,从而未纳入集中采购范围实现应采尽采;另一方面,地市中支各自为政,各地区间缺乏相互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和信息共享,基层央行机构数量众多的集团优势和规模效应没有充分挖掘,“物尽所值”价值最大化原则体现不充分。
三是制度要求难以落实。集中采购工作专业性很强,以目前各地市中支集中采购力量的配备,采购人员普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状况,集中采购有关制度要求是难以有效落实的,制度目标也难以实现,集中采购的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证。比如,地市中支设在会计财务部门的管委会办公室承担着实际上的采购组织和日常管理多重职责,管理的规范性、监督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体现。地市中支没有专门采购执行部门,人员都是兼职,并且是随着每次采购任务来临而临时聚集。采购实践中,常常是会计财务部门组织,需求部门负责兼职采购,需求和采购没有实质性分开。近年来发生在基层行与集中采购相关的一些案件,都是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致使对采购程序失去有效监督造成的。
四是监督主体不够独立。制度要求纪检、内审部门对本单位集中采购活动进行监督,但同时两部门又是管委会成员,参与采购决策。有的基层行监督定位不准、职责不明,比如,有的要求监督部门参与集中采购市场调查、评审、采购、验收;有的甚至要求参加会议的监督部门人员举手表决,在评审表、验收单、发票等资料上签字。这种不合理安排,不仅不能对采购立项是否合规,采购方式是否合理,招投标程序是否合法,评审人员资格是否符合格等重要环节进行监督,还可能将监督部门和监督人员置于裁判员与运动员双重身份的被动地位,乃至成为被监督者维护其活动的“挡箭牌”,造成监督职能的错位和扭曲,监督部门独立性的丧失将严重削弱内部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