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长效机制探究
2015-01-27昆明理工大学财务处斯瑾慧
昆明理工大学财务处 斯瑾慧
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长效机制探究
昆明理工大学财务处 斯瑾慧
摘 要:自高校扩招以来,由于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大多依赖银行贷款,巨大的还贷压力已使很多学校不堪重负,财务管理面临巨大风险。本文试从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探索、资金运作方式的改善两方面探讨高校化解债务危机的长效机制,以便进一步探索高校化债和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案。
关键词:高校 债务危机 长效机制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扩招政策使高校在校生规模十年间增长了9倍,截至2009年达到了空前的2149万人,但与迅速增长的学生规模极不相称的是中央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尽管我国财政收入每年都在增加,但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却直到2012年才首次达到1993年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的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末要达到4%”,而这一目标离世界平均水平的7%相去甚远,还不及经济欠发达国家4.1%的水平。
不断膨胀的在校学生所需教学资源和生活设施成本与财政性教育经费供给的严重不足产生了明显的矛盾,于是,银行贷款成为高校新的融资渠道。2009年底全国高校债务总额超过500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7%以上。高校贷款虽然缓解了扩招带来的资金缺口,改善了办学条件,但在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有限且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过度贷款所形成的高额本息使很多高校不堪重负,尤其在2009年初,教育部明确表示把“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列入工作重点严格限制新增贷款后,很多高校因无法借新债还旧债几乎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巨大财务风险。
为了保证学校工作正常与稳定的前提下解决债务危机,很多高校财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用以化解债务维护财务安全性,例如申请财政拨款、土地置换、财政贴息、缩减预算压缩运行成本等。这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完全程度上偿还债务,但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角度考虑,这些方法多是依赖政府政策的支持,缺乏自主性,并不能形成稳健长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而压缩预算和必要的运行成本则有可能降低教学质量,拖缓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进度,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高校要想打造自身在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就必须不断提升硬件和软实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强有力的保障。但充裕的资金并不简单地以账面上银行存款的多少决定,资产和资金的安全有效与否才是构成财务风险大小甚至高校持续经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形成财务体系的“自我造血”和自我修复功能,建立防范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长效机制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就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而言,可以从资金来源和资金运作两个方面来探讨解决高校债务危机,保障资金安全的策略。
1 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高校收入来源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学费等事业性收入;三是科研经费等各类专项收入。这些收入总量有限,使用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不能灵活地调动使用,因此如果高校需要快速筹集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只有通过银行贷款。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与市场共同承担的原则。但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具有非盈利特性,这也就意味着高校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银行贷款,或是其他方式的收入,都隐约可见政策指导的痕迹。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筹资方式都可以适当地为高校财务所用,拓宽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1)加强校企合作,增加服务性收入。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具有服务社会的特点。高校的一些科研项目本身就是应企业需要调研开发,然后转变为产品投入市场创造效益。高校也是应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培养教育学生以便向社会向企业输送大批的专业人才。正因如此高校才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人力、智力优势,努力构建知识链、科技链与产业链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与企业紧密联系,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借助企业资金优势将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盘活高校资产与用活企业研发资金的校企双赢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高校学科和人才建设优胜劣汰的目的,使其发展更符合市场需求,带来效益的极大化。
(2)尝试引入其他性质的资本合作办学,拓宽筹资渠道和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存量剧增,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有能力也有意愿投资高校产业。因此未来高校可以尝试通过“独立学院”等运作方式引入民间资本,让有实力、有积极性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这不仅完全符合国家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政策,而且有助于改变当下大学行政化的决策机制。同时,这样的办学方式在高校中引入了市场经济的理念,实现了国有资金与民间资金的融合,甚至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本化运作上市融资吸纳更广泛的社会资本,筹资方式更加灵活多元化,也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改变银校,校企单一合作模式,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目前学校与银行合作主要表现为债权债务的依托关系,在高校资金需求巨大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存在并在一定时期内长期保持下去,因而银行也可以探索和建立与高校合作的新思路,如尝试发行专项高等教育债券。目前在资金短缺的高等教育行业与蓬勃发展的债券市场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联结机制,这种制度的缺位使得债券市场的闲置资金不能合理有效地投向高等教育行业,再加上我国发行国债时并没有明确国债的用途和使用方向,极容易造成某些利益集团为了争夺国债资金形成各种形式的博弈,影响了国债资金的使用计划。因此,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债券可以在发行之初就明确资金的投向和用途,通过债券市场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合理配置,同时长期债券相比银行贷款而言具有利率低和到期还本付息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额利息支付给高校建设带来的资金压力。对现阶段国家财力难以解决而高校又急需扩建的教育设施,可以模仿企业融资租赁的方式,吸引企业资金投入,学校按照社会投资收益率和固定资产折旧率,向投资者有偿支付合理的租金,建设学校发展需要的设备设施,协议期满后,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高校。这样做既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可以缓解高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2 资金的运作和使用
一所大学的持续良性发展,是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满足成本—效益原则循序渐进地扩充软硬实力。无论何时何种条件下,都不主张不顾实际的盲目使用资金。我国高校在扩招期间受自身办学目标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太注重办学“内涵”和“外延”的均衡协调,短期内对基础设施过度投入,虽然满足了扩招对于办学条件的需要,但是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就是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对学校发展战略不形成支撑,投资结构不合理,校园面积、房屋与建筑物的投资比例过大,影响了教学与科研设备的投入份额,使得高校后续发展和软实力建设显得后劲不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齐头并进,这些都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改变资金使用和运作方式势在必行。
(1)完善高校财务预算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高校财务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遵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细节的参与和指导,分析财务支出的合理性、效益性,投入产出比例,在保证刚性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浪费性支出和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资本性支出决策的透明度。目前,高校内部存在设备重复购置、资产空置率高、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与校内信息流转不通畅,部门各自为政,校内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分配有极大的关系。财务部门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通盘考察调研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刚性预算制度,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建立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在安排资金预算时,应对全校的资金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能用现有资源解决的,可在全校之内进行调剂解决,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益。
(2)改变发展模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研究报告分析成本支出结构显示,国外一流大学每年的教学、科研与学术支出比例达到支出总额的65%,而我国目前因扩招的原因,高校将更多的经费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占到总支出的45%以上,经过这种依靠举债支持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后,聚积的一大批高质量的硬件条件和优质资源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满足办学需求。因此,未来高校需要改变发展模式,加强人才队伍、教学科研平台和体系建设,完善规则制度,严格控制硬件投入,从提高软实力建设,培养特色、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高校的学科实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3)加强建立高校内外部财务监督和问责制度。高校债务高筑,与高校预算不透明、缺乏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也有关系。债务形成的原因、财务决策制定的依据,资金使用的效果等都需要有一个客观公开的平台进行监督和控制。因此,除了财务部门自身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外,纪检监察、各种审计方式都应当完善并纳入监督体系中。而且,在高校资金使用中还需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由于高校扩招导致部分学校对资金使用缺乏合理规划,铺张浪费严重,资金使用效率极低。建立问责制度是保证金额较大的资金调度都有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的可行性论证,具有充分的理论支持,避免不合理的支出和贪污浪费现象占用了学校正常运行资金。
3 结语
债务危机是目前高校办学层次提升中所面临的阵痛,但这种危机只是暂时的、可逾越的。我们需要在面对和解决这种危机的同时探求一种长效机制,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不断寻求内部协调和外部合作,拓宽资金渠道,合理利用资金,加强高校软实力的建设,这样才能发挥高校在科研和产业化进程中积极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占凯.高校提标化债后财务管理浅析[J].财会通讯,2013(1).
[2] 陈大新,张媛媛.我国高校债务化解方略探究——基于外部向度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3] 杜志强.我国高校当前债务风险研究——基于高校新校区负债建设的现状、成因和规避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 李勇.我国高校负债成因、化解路径和风险防范——近年来高校负债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8(b)-1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