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S视域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为例

2015-01-27钱洪伟

中国应急救援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技能型救援

◎ 钱洪伟

STS视域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为例

◎ 钱洪伟

国内外学者对应急管理学科知识讲授各有侧重,学科知识体系不统一,追究其根本原因是不同领域学者没有共同话语平台,最主要是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内容存在应急科学理论、技能及社会不协同,不同领域学者关注内容不一致,造成对知识体系建构存在差异。为此,在对国内外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应用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理论,提出框架,给出了该框架的操作方案,以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建设进行实证探讨。研究表明,构建STS视域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对于构建应急管理学科具体技能型知识体系设置,包括技能实操、教学方法、教材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对于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实际教学具有较好的效果。

应急管理 学科 知识体系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

1 引言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如美国“9· 11”事件、中国“SARS”事件、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及玉树地震等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切反映了应急管理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着不足,学科知识体系不完整。单从应急管理学科名称看,这个学科研究涵盖了公共安全领域和应急管理领域。应急管理学科提出时间不长,而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专业,比如安全科学的形成是从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应急管理在传统行业也早就有所探讨,只不过因2003年非典引起国内广泛关注。针对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内容,不同学科研究者对其内容各有侧重,造成理论、技能及社会影响脱节,公共管理研究者关注基础管理理论研究,安全科学研究者侧重技能实训方面,而灾害学研究者则更从大的方面关注灾害或事故的社会性问题,由此,造成对应急管理学科知识讲授不同学者各有侧重,自成一家。这种情况造成应急管理学科难以短时间内发展起来,因为学科研究者来自不同背景,很难形成合力来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发展、成熟,造成学科地位不被相关部门认同,仅仅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专业方向来对待。为此,如何使不同领域研究者对该课程体系认识统一起来,使该课程有一个可遵循的框架体系非常关键。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理论方法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STS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强调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影响和作用[1,2]。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内容涉及应急管理基础理论问题、技能性问题及社会影响等问题,不同领域学者之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话语平台,最主要是该课程内容存在上述理论、技能及社会等问题,不同领域学者关注内容不一致,造成对知识体系建构存在差异。如何使不同学者认识一致的根本是使该学科所涉及的基础理论、技能及社会等问题如何融合协同起来。由此,STS中所谓的科学、技术及社会恰恰能化解这个问题,因为STS中对如何协同科学、技术及社会有着成熟、系统的研究方法。

建立在上述认识意义上,应用STS理论来深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来深入探讨应急管理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研究工作需要哪些理论作为依托,如何利用这些学科理论去研究问题?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应该如何把原来学科的知识整合到现在的学科中去?开展本项

目研究目的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构架,能使不同背景研究者形成合力,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发展成熟,寻求其应有的学科地位,以及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2 现状分析

目前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在国内尚未成熟,也尚未建立,但应急管理学科的许多理论方法国内外有所涉及[3-5]。欧美国家中,以美国的应急管理学科理论体系较为先进,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FEMA)所属的应急管理学院(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EMI) 在 培 训方面起步很早,形成了一套学科知识体系。在美国,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学科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开设应急管理学科的大学逐渐增多,如北德克萨斯大学等都在这一时期开始招收应急管理学科本科生。事实上,在美国应急管理学科最早源于灾难学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学灾难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大学自然灾害中心、德州农工大学减灾和恢复中心、南卡罗莱纳大学自然灾害和脆弱性研究所、米勒斯维尔大学灾害研究与教育中心、乔治·华盛顿大学危机、灾害与风险管理所等陆续针对灾害应急响应展开研究和教育培训工作。据统计,目前美国开设应急管理学科高校近 200 家,另有 100 多家大学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可以说,尽管各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不尽相同,美国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架构基本一致。在加拿大,布兰登大学、英属哥伦比亚理工学院等高校设有应急管理学科。在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昆 士 兰 大 学等高校分别设立了与公共安全相关的学科。在 新 西 兰, 新 西 兰 应 急 管 理 学院(Emergency Management Academy of New Zealand)是政府公共安全部门的专属学院,对培训者颁发相应级别应急管理证书。在亚洲,目前有尼泊尔工程学院、日本关西大学和千叶科学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应急管理学科相关专业[6,7]。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国情,我国许多科研单位也开展了应急管理理论、方法及技能研究。其中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民政部紧急救援中心、交通部打捞局等都开展相应的应急管理技能研究,建有本部门或领域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开展应急技能训练。真正将应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并对大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当首推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依托传统强势矿山安全及矿山抢险救灾方向,拓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在国内较早进行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并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包括应急搜寻与救援、应急救援装备概论、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避难所运营管理、应急医疗救护建设、应急疏散技能、应急信息沟通等课程建设。与此同时,暨南大学从公共治理角度系统性开展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建设。清华大学从国家层面,开展宏观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建设。中科院政策所从项目管理角度系统探讨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华中科技大学从传统交通物流预警角度,开展应急预警知识体系建设。防灾科技学院依托地震行业高校优势,开展地震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建设;劳动保护学院依托劳动保护传统强势领域,在安全工程方向上开展相关理论体系建设。此外,华南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等也陆续设置应急救援或应急管理相关专业或方向,开展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源于欧美、日本的应急管理研究,被介绍到我国后,经过应急救援、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专家深入、系统探讨,已演变为一门更加侧重技能方法与理论储备一体化的技能型知识体系,但国内对应急管理知识体系侧重知识体系的引介、理论储备,忽视应急技能方法,造成理论、技能实训脱节现象严重,灾害现场救援效果不理想[8]。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急管理知识体系中所强调的应急救援装备操练、应急医疗救护技术实战、应急预案演练等技能方法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面对灾害现场应急管理理论、技能方法的不足,亟需系统、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基础科学理论方法、技能实训及其社会影响的协同研究工作。

3 STS视域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框架

3.1 目标

(1)构建基于STS理论下的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初步框架;

(2)构建衡量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理论、综合实训技术与社会影响之间协同的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

3.2 内容

STS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三个维度,因此,应用STS理论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三个维度构建新型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初步框架,其内容包括:

(1)构建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文献资料数据库源

梳理已发表的应急管理学科课程、教改、科研、论文等文献资料,整理消防、煤矿等实战部门资料,走访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建立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资料数据库。

(2)构建STS理论下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理论体系

应急管理学科中的科学问题提炼主要侧重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查阅国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及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等相关已资助项目中,

筛选提炼其中的科学理论问题;同时,咨询应急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专家学者广泛收集其中的科学理论前沿问题。

(3)构建STS理论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实训体系

技能体系设计与开发主要侧重综合实训技能方面,主要包括收集整理不同行业、领域开展的实训技能类别、汇总分类,构建面向实践的应急技能实训体系框架。

(4)构建STS理论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或处置的社会影响考量体系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带来的社会影响考量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救援过程中带来的社会影响问题,即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问题提炼及技能问题对社会因素(包括心理、教育、职业健康等)的影响,及上述社会因素对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问题提炼及技能问题反作用等。

(5)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理论、技能实训与社会影响考量体系之间如何协同及衡量

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理论、综合实训技术与社会影响之间如何协同的问题实质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如何协同的问题。从STS角度深入研究三者之间如何实现更好的协同,同时对协同达到何种程度最佳进行量化评估。

3.3 难点

(1)STS理论下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理论、综合实训技术与社会影响之间如何协同;

(2)STS理论下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理论、综合实训技术与社会影响之间协同的量化程度。

4 STS视域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操作方案

4.1 具体实施方案

(1)搜集整理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相关资料数据库

深入研读应急管理相关文献资料,与消防等实战部门积极沟通,获取技能实训方面资料,同时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获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影响的案例资料及政策文件,并与应急、安全及医疗救护等专家咨询,构建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资料数据库源。

(2)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理论体系筛选提炼

从STS理论的科学体系构建思路,对构建的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相关资料数据库中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筛选提炼。

(3)面向实践的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实训体系设计与开发

在上述知识体系数据库基础上,从STS理论的技术体系构建角度,提炼数据库中的实训技能、救援技术、技术方法、工程技术等内容,并进一步收集整理不同行业、领域开展的实训技能类别、汇总分类,构建面向实践的应急技能实训体系框架。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带来的社会影响考量

从STS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影响机理角度,深入剖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带来的社会影响(包括心理、教育、职业健康等)及其与应急管理科学理论、应急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

(5)系统评估应急管理科学理论、实训技能与社会影响之间的协同程度

探讨应急管理科学理论、实训技能与社会影响之间如何协同及协同程度的本质就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如何协同及协同程度评测的问题,因此,从STS理论角度深入研究三者之间如何实现更好的协同,同时对协同达到何种程度最佳进行量化评估。

4.2 具体实施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STS理论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等方法来展开系统探讨。

(1)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深入研究国内外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

(2)采用STS理论方法研究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理论、实训技能与社会影响的组成体系,进而来深入剖析各个组分之间如何实现协同;

(3)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等方法来构建衡量应急管理学科中科学理论、实训技术与社会影响之间协同的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

5 实证探讨

5.1 前期准备工作

STS视域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构建目前在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进行了许多前期探索工作。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科办学特色十分鲜明,紧紧围绕安全与应急管理开展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2004年获批我国第一个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公共安全管理专业,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之后陆续在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专业下设置应急管理研究方向,开展应急管理的本科教学。为进一步突出企业安全与应急管理特色,目前正积极拓宽专业方向,正在开展应急搜寻与救援研究方向的探索,组建了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应急救援与行为安全研究中心,针对行业或具体领域实际,联合相关工程科研院所,积极与行业企业联合科技攻关,进行协同创新创新型的产学研研究工作,并注重更加接地气,强化应急救援实操技能教学,努力在未来时期在若干领域或行业形成系统、稳定及成熟的应急救援装备、材料等实验室科技研发基地。

本项目前期工作得到国家教育部、河南省教育规划办经费滚动支持、河南省省级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经费滚动支持。本项目根据课程需要,吸纳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队伍进行课程建设,包括具有材料、机电、采矿、安全、医疗、土木建筑及心理等,不同学科背景有利于开展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的建设需要,为本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了队伍保障。应急搜救直面包括地震、矿难等灾害现场救援,具有较强的实战性。可以说,教学团队紧紧围绕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构建工作开展了大量前期预研工作。

5.2 具体技能型知识体系设置

5.2.1 政府应急管理技能体系

系统工程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分为系统内部(系统本身)与系统外部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依照这样一个思路,政府应急管理技能体系应涉及政府应急管理者这样一个人群系统的两个部分,即政府应急管理者自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政府应急管理者影响周围环境的技能,即政府应急管理者服务应急救援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方法等。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针对政府应急管理技能体系在国内研究较少的情况,提出针对政府应急管理者初级技能建设思路,针对初级程度,我们主要对政府应急管理者普及最基本的应急素质、最基本的应急理论、技能及方法。其中,政府应急管理者初级技能包括几个方面,即政府应急管理者基本素质培养、应急管理概论、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应急演习设计与实施、家庭及社区管理、应急搜救概论、紧急避难场所规划与管理、应急指挥与决策、应急资源管理、应急信息与沟通、应急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应急管理案例分析等技能。

5.2.2 企业应急管理技能体系

企业应急管理技能体系构建与政府应急管理技能体系构建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政府应急管理技能体系更侧重宏观指导性、战略性,而企业应急管理技能体系重点更侧重企业实务,讲究具体一线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与处置,对技能要求更高。如果说政府应急管理技能体系对于政府应急管理者来说,掌握上述应急管理初级技能就可以的话,那么对于企业应急管理者来说,要求更高,毕竟企业应急管理者面对的具体的生产一线的突发事故,稍微有技能上的缺陷,就会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肇事者。建立在此基础上,企业应急管理技能体系内容包括:企业应急管理者基本素质培养、企业应急管理概论、企业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战、企业应急演习设计与实战、企业安全社区建设实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务、应急搜救理论与技术、灾难避险与逃生自救技能、应急救援装备使用技能及方法、应急医疗救援技能及方法、灾民安置技能及方法、 企业突发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技能、企业突发事故应急指挥与决策、企业应急资源管理、企业应急信息与沟通、企业应急心理干预、应急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企业应急管理案例分析等。

5.2.3 技能实操

技能实操训练宜根据课程需要,吸纳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队伍进行技能课程建设,包括矿山安全、医疗救护、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不同学科背景有利于开展应急技能课程的建设需要,为本体系顺利开展提供了队伍保障。应急管理技能直面包括地震、矿难等灾害现场救援,具有较强的实战性,目前国外欧美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我国由于缺乏灾害现场实战经验,造成应急管理技能应用实战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考虑到上述条件限制,笔者建议在进行应急管理技能体系建设时,应同步并积极与地震、煤矿及消防等实战部门联系,争取在体系建设进展中获得上述实战部门支持,有利于体系后续实施的效果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同时,与实战部门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应急搜救技能避免闭门造车、纸上谈兵[9]。

5.2.4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与实训教学交叉等方法开展应急管理既能体现课程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8]。也就是说,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建立在情境学习理念基础上,应急管理技能体系构建需要让进行学习的教师、学生、现场救援相关人员参与到应急技能学习情境中来,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乃至救护人员协商、参与学习。鉴于国内外应急技能体系研究较少现实情况,立足情境学习理论视角,融合情境模拟、文献法、统计法、访谈法等方法,将课程体系的理论储备与技能方法一体化,与地震、煤矿及消防等救援实战部门建立合作平台,并结合应急管理实验中心平台基础上,把应急技能体系的内容,在应急管理实验中心进行情境设定并模拟,同时与地震、煤矿及消防等救援实战部门进行现场情境模拟,通过虚拟场景与现场救援情境协同模拟,使学生及相关受训人员掌握该体系的技能操练各个环节[10]。

5.2.5 课程教材等内容

课程教材建设,可以考虑组织行业专家编写《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

系》教材,课程教材写作方式设计构想是:应急技能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架构了应急管理技能体系内容。其中,应急管理者自身基本素质培养是应急管理者自身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或能力,而其他技能是应急管理者针对应急救援现场所能提供服务内容或功能,应急管理者自身素质和多种应急管理技能的教学将为其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最基本的可操作理论实践培训课程体系。应急管理技能体系中,除《应急管理者自身基本素质培养》 侧重相应理论介绍外,其他技能,如《应急救援装备使用技能及方法》、《应急医疗救援技能及方法》、《搜寻救援技能及方法》、《灾民安置技能及方法》等采用技能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更侧重实践应用性介绍。这也是应急管理技能体系的特色所在,毕竟灾害现场救援重要的是技能方法的实用性。

通过应急管理技能体系的建设,将对直面救援现场的应急管理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应急救援初步专业技能,能初步掌握应急管理基本常识、学会初步的医疗救援、搜寻救援、装备使用及灾民安置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能基本应对灾害现场救援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应急管理技能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在未来应急管理领域及应急管理领域逐步深化行业认同,从而将应急管理技能体系工作推向深入,将作为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的有益补充。

5.3 教学效果

河南理工大学在完善STS视域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过程中,给予了大量保障措施,如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学科协同保障等,在这些保障措施基础上,教学团队大胆创新,顺利构建了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架构,出版了10多本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专业主干教材,陆续建成了应急救援研究所、应急救援与行为安全研究中心、应急救援技能实验室、应急心理实验室,所在单位成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依托省内高水平平台,开展相应的应急管理学科教学及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补充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

初步建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将应急管理学科理论、技能及社会影响有机组合起来,拟将与省内地震部门、煤矿企业及消防等部门加强联系,发展1-2个校外现场救援实操基地。参加学习的学员除了应急管理学院全体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的其他专业学生,以及地震部门、煤矿企业及消防部门等需要应急搜救技能培训人员。项目除为本校学生提供实验训练外,也可以满足省内地震部门、煤矿企业及消防部门等需要应急管理学科技能性知识培训需求。

6 结论

1)在对国内外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国内外学者对应急管理学科知识讲授各有侧重,学科知识体系不统一现实问题,并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不同领域学者没有共同话语平台,最主要是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内容存在应急科学理论、技能及社会不协同,不同领域学者关注内容不一致,造成对知识体系建构存在差异。

2)提出应用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理论,提出框架,给出了该框架的操作方案,以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建设进行实证探讨。研究表明,构建STS视域下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型知识体系,对于构建应急管理学科具体技能型知识体系设置,包括技能实操、教学方法、教材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对于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实际教学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1河南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2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1]陈昌曙.STS研究与中国国情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增刊):88.

[2]陈凡,陈佳.我国当代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现状及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2):19.

[3]钱洪伟.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论视角的应急管理学科技能实训课程群建设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29(11):141-143.

[4]范维澄,翁文国,张志.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应急管理, 2008 (4): 78-79.

[5]夏保成 西方应急管理学科内涵初探 2009(10):15-20.

[6]夏保成.起步与探索: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历程[J].科技促进发展,2010,(9):27-29.

[7]庞宇.美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现状及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2,(10):43-46.

[8]钱洪伟.生态管理视域的“灾民安置服务”课程改革及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29(3):166-169.

[9]尹香菊,钱洪伟.煤炭行业应急管理学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 76-77.

[10]钱洪伟,尹香菊.基于人机工效思想的应急搜救技能实训课程群研究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7):88-9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4YJCZH189);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4YJCZH11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项目(2014SJGLX171);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4A620002);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3-JKGHB-0025);河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2013JG053);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B2010-49)。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技能型救援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紧急救援
品读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3D打印大救援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救援行动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