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构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格局

2015-01-27鲁胜力王治国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12期
关键词:坡耕地坡面水源

鲁胜力,王治国,张 超

(1.水利部 水土保持司,北京 100053; 2.水利部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

努力构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格局

鲁胜力1,王治国2,张 超2

(1.水利部 水土保持司,北京 100053; 2.水利部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

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建设;格局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形成的新要求给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格局势在必行。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六带六片”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格局,明确了预防和治理格局下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1 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的新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离开水土资源,一切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村发展;增加林草植被覆盖,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能力,提升生态功能和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江河治理与减轻山洪灾害;保障饮用水安全与改善人居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加强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些新的要求给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要求构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格局。

2 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格局的基础

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格局的确定首先要与国家确定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格局相衔接,突出水土保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突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突出解决目前水土流失防治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要突出我国重点预防和治理的区域,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为基础,构建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框架。

2.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生态安全屏障大都与水土保持有着重大关系,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中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别山、三峡库区、武陵山4个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其余重点生态功能区也与水土保持工作内容密不可分。

2.2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

新水土保持法要求,水土保持规划应当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并明确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含义,即“对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当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在充分继承2006年水利部公告的全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水土保持普查成果和数据,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完成了国家级“两区”的复核划分。共划分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23个,涉及460个县级行政单位,区域面积334.4万km2,重点预防面积43.92万km2;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17个,涉及631个县级行政单位,区域面积163.3万km2,重点治理面积49.44万km2。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是依法明确的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重点预防面积和重点治理面积之和仅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体现了“突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是规划重点项目布局的基础,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治理项目安排的主要区域。

3 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格局

在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分布状况、防治现状,三级区水土保持功能重点维护和提高,以及水土保持未来工作方向后,国家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格局是 “六带六片”。“六带六片”是国家水土流失防治重点的高度概括,是规划总体布局的重点。

我国水土流失预防格局为“六带”,即北方边疆防沙生态维护预防带、大兴安岭-长白山-燕山水源涵养预防带、昆仑山-祁连山水源涵养预防带、青藏高原水源涵养生态维护预防带、秦岭-大别山-天目山水源涵养生态维护预防带、武陵山-南岭生态维护水源涵养预防带。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格局为“六片”,即东北黑土治理片、北方土石山治理片、西北黄土高原治理片、西南紫色土治理片、西南岩溶治理片、南方红壤治理片。

4 预防格局与技术体系

4.1 预防格局

在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保护和建设森林植被,提高河流上中游水源涵养能力,做好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的预防和监督管理,构筑大兴安岭-长白山-燕山水源涵养预防带。

在北方风沙区,以草场保护和管理为重点,加强预防,防治草场沙化退化,构建北方边疆防沙生态维护预防带;保护和修复山地森林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维护河源区生态安全,构筑昆仑山-祁连山水源涵养预防带。

在南方红壤区和西南紫色土区,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维护良好生态为重点,实施重要水源地和江河源区预防,建设与保护植被,完善长江防护林体系,构筑秦岭-大别山-天目山水源涵养生态维护预防带、武陵山-南岭生态维护水源涵养预防带,推动城市周边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维护水源地水质安全。

在青藏高原区,以维护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加强草场和湿地的预防保护,提高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治理退化草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构筑青藏高原水源涵养生态维护预防带。

4.2 预防技术体系

在“六带”的水土流失预防区域,根据具体区域所在的三级区主导基础功能明确其预防技术体系,预防主要涉及的主导基础功能包括水源涵养、生态维护、水质维护、人居环境维护和防风固沙。

在水源涵养功能为主的区域,对深山人口稀少地区的林草植被采取封育措施;对浅山疏林地采取抚育更新措施,在荒山荒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对山前丘陵台地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侵蚀沟治理、林草植被建设等措施;对牧区采取轮封轮牧、网围栏、人工种草和草库仑建设、舍饲养畜等措施;根据区域条件配置相应的能源替代措施。

在生态维护功能为主的区域,对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地区采取封山育林、改造次生林、退耕还林还草、营造水土保持林;对沙化、退化严重的草场实施轮封轮牧、休牧还草、改良更新、推行舍饲和草库仑建设等措施;对沿海地区建设沿海防护林。

在水质维护功能为主的区域,对湖库周边的植被采取封禁措施,营造护岸护滩林;对距离较远、人口较少、自然植被较好的山区,采取沼气池等能源替代措施,实施封育保护;对农村居住区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置设施、人工湿地等;对局部存在水土流失的地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在人居环境维护功能为主的区域,结合城市规划,在城区的河道配置护岸护滩护堤林,建设生态河道和园林绿地;在城郊建设清洁小流域;强化经济开发区的监督管理。 在防风固沙功能为主的区域,对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牧区采取轮封轮牧、网围栏、人工种草和草库仑建设、舍饲养畜等措施;在固定沙丘种植灌草,辅以人工补播、飞播等;在局部流动、半流动沙丘区配置沙障并种植灌草,在水蚀相对严重的区域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黄泛平原风沙区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对沙滩及沙化严重的土地实施固沙造林,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

5 治理格局与技术体系

5.1 治理重点区域

东北黑土治理片,以漫川漫岗区的坡耕地和侵蚀沟治理为重点,加强农林交错区的退耕还林和农田防护,以及西部地区的风蚀防治。

北方土石山治理片,加强山丘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西北黄土高原治理片,建设以坡改梯和淤地坝为核心的拦沙减沙体系,保障黄河下游安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南方红壤治理片,加强山丘区坡耕地改造及坡面水系工程配套,采取措施控制林下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对局部地区崩岗实施治理。

西南紫色土治理片,加强以坡耕地改造及坡面水系工程配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防治山洪灾害,健全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

西南岩溶治理片,保护耕地资源,紧密围绕岩溶石漠化治理,加强坡耕地改造和小型蓄水工程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提高耕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快群众脱贫致富。

5.2 治理技术体系

在“六片”的水土流失治理区域,根据具体区域所在的三级区主导基础功能明确其治理技术体系,治理主要涉及的主导基础功能包括土壤保持、蓄水保水、拦沙减沙、防灾减灾、农田防护和防风固沙。

土壤保持功能为主的区域治理体系主要是: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坡沟兼治,营造水土保持林,发展经济林和特色林果业。东北黑土治理片以坡耕地和侵蚀沟治理为重点,对坡耕地采取改垄、地埂植物带和梯田等措施,对侵蚀沟采用沟头防护、沟坡植树、布设谷坊等措施。西北黄土高原治理片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对坡面采取沟头防护、坡改梯、造林种草、种植经济林等措施;在支毛沟构筑谷坊群,在干沟布设淤地坝坝系工程。南方红壤治理片以坡耕地和林(园)地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在坡面采取坡耕地综合整治并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对林(园)地采取修筑台田和扩大树盘等措施;对局部崩岗区采取截水沟、谷坊、拦沙坝、造林种草等措施。西南紫色土治理片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对坡面采取坡改梯配套水系工程、田间道路和埂坎植物篱等措施;在荒山荒坡、退耕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西南岩溶治理片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对坡面采取坡改梯配套小型蓄引排灌工程措施,在荒坡地营造水土保持林,有条件的地方种植经果林。

蓄水保水功能为主的区域治理体系主要是:在北方地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采取节水灌溉和蓄水保墒措施,坡面配置涝池、水窖等小型蓄水工程,有泉眼和常流水的沟道修建塘坝,发展小片水地,造林种草工程应配置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等蓄水措施;西南岩溶治理片在修筑梯田的同时配套排水沟、沉沙凼、蓄水池等蓄排工程,采取蓄、引、提等措施加强对岩溶区泉水的利用,干热河谷地带应选择耐干旱、耐贫瘠的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恢复植被。

拦沙减沙功能为主的区域治理体系主要是:以沟道治理为主,沟坡兼治;在梁峁顶部种植灌草,在梁峁坡修建梯田、种植经济林,在沟沿线附近配置沟头防护,在沟坡营造水土保持林,在沟底建设淤地坝坝系工程,在狭窄沟道营造沟底防冲林。

防灾减灾功能为主的区域治理体系主要是: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在泥石流沟道形成区的支毛沟配置谷坊群,在坡面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在流通区配置骨干性拦沙工程;在停淤区配置排导工程;建立山洪灾害和泥石流预警预报系统。

农田防护和防风固沙功能为主的区域治理体系主要是:配置农田林网,在边缘配置阻沙沙障、灌草带和防风基干林带,与引洪拉沙相结合,发展节水灌溉造林,建立“网、片、带”相结合的绿洲防护林体系;保护和恢复荒漠林草植被,有条件的地段配置人工薪炭林,建设新能源代燃料工程。在平原农业区结合渠、沟、路建设,配置农田林网、护路林、护岸林和护滩林。在丘陵岗地农业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和坡改梯,坡面配置特色经济果林,配置蓄引提水工程。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

C

1000-0941(2015)12-0021-03

鲁胜力(1966—),男,陕西扶风县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5-11-05

猜你喜欢

坡耕地坡面水源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
——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黄土丘陵区冻土坡面侵蚀过程特征研究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及分析
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
寻找水源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