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析与研究

2015-01-27王言马国艳朴晶杨琨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2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分析

王言+马国艳+朴晶+杨琨

摘要: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通过长期的探析与研究,寻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与解决办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65-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各民族的共同进步,民族团结成为当今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是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前提,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可以促使少数民族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加强各民族的繁荣发展。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为112.2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为7.86%,该数据近几年也在逐年上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力军。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的提高对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能减轻他们交流中的心理负担,减少各民族差异性所带来的交往障碍,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乃至于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使民族地区能够长期稳定共同地发展。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通过长期的探析与研究,寻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与解决办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通过在大连民族学院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年时间,发现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调查分析这一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本原因,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症结所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一、现状调查分析与实践过程

大连民族学院的在校生来自全国31个省份,具有56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为了更清楚、更透彻地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以及面对面访谈三种方式进行具体的调查实践,并做了详细的策划和充足的准备。

(一)网络问卷调查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网上调查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调查范围更全面,调查方式更便捷。我们通过网络调查的形式在各专业、各年级选取一部分同学共发放网络问卷240份,收回239份。

(二)纸质问卷调查

考虑到纸质问卷可以更直观、更准确地收集调查数据,我们在校园里人流量较大的地点发放纸质问卷,并由调查人员现场指导,待被调查者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我们共发放纸质问卷265分,收回260份。后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三)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对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等进行了深度访谈,详细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与思维方式,并且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及在人际交往上的情况。最后我们汇总、整理谈话内容,并对谈话记录进行分析。

我们不仅针对少数民族同学调查,同样也对汉族同学进行调查,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加以对照,得出更有意义的数据分析结果。至调查结束,我们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499份,其中包括汉族学生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81%。;并且与30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存问题分析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调查,我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内心压力、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普遍比汉族大学生要严重。他们在与同乡或同民族的同学交流时很流畅、很自然,但面对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们时就会变得不那么自然。沟通少、不能互相理解,就很容易导致一些误会和不愉快,从而影响同学们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问题虽然因人而异,但同时也具有相似性与普遍性。经过整理、分析,我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民族心态的矛盾性

一个民族的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的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理念和心态。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不会有意识地先去辨别对方的民族成分,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文化多元的大学环境,不仅要接受以汉文化为主流的校园文化,又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要维持本民族的文化,多种文化的交融一定程度上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态受到影响,产生矛盾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通,会越来越严重,导致各民族同学之间交往不顺畅。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

高校大学生的组成是多元化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各个民族。民族自治地区多年来形成了各民族所特有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这些客观因素造就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不同的风俗习惯会直接影响各民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与沟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阻碍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为此我们做了进一步调查分析,在调查中,近七成的同学认为宗教信仰、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风俗习惯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

(三)语言障碍带来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一般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汉语的时间较晚,在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民族语言或地区方言的语境中,对汉语接触太少,汉语水平较低。在日常生活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想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就只能使用汉语,而不是让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这就会使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面积缩小、范围变窄,限制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子里和特定的人群中,只局限于同寝室、同班级的部分同学和个别同乡之间的交流,能够跳出这个圈子与其他人广泛交往的学生很少。

(四)家庭原因产生自卑心理

经调查,高达7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常失眠、焦虑等。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除了个别地方在旅游业的拉动下经济繁荣发展、现代化程度较高,很多都属于经济落后和发展缓慢的贫困地区,那里的教育资源、科技水平、社会发展等都非常滞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这样的环境或贫困家庭来到现代化的大学校园中,与城市里条件优越的学生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感到自卑,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再加上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交流沟通能力方面的培养、锻炼,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格内向、心理问题难以排解,使人际交往问题更加严重。

三、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一)开展民族地区游学活动

"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览,是文化的融合,思想的交融,是高校素质教育和家庭成长教育的良好补充。开展民族地区游学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可以接触到自己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从未接触过的事物。通过直观地感受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自内心地理解少数民族学生、尊重少数民族,从而在与少数学生的交往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开展团队式科技竞赛和民族特色文体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鼓励动员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专业特色的学科竞赛等科技学术活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团队交流、师生沟通、作品答辩等环节使他们直面人际交往、逐步建立自信,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特色文体活动方面,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活动,例如,狩猎比赛、珍珠球、蹴球、剪纸、各种民族歌舞等。在高校中开展民族特色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还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民族活动中不仅可以建立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三)增设人际交往理论课程和训练营活动

我国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是长辈说教式,学校的教育是老师灌输式,学生的素质教育缺失,在大学专门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课程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也仅是选修课而已,能够作为必修课开设的很少。而且很多学生由于课业繁重,不会选择此类课程。加大人际交往课程和训练营活动的开设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问题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老师可以将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整理、归类,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改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指导同学们在短时间内了解人际交往的要素和技巧,掌握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人际交往训练营可以让同学们相互学习,加深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沟通。学生参与训练营活动,不仅检阅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汉语水平,而且锻炼了交际能力,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四)扩展人际交往的实践锻炼平台

要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提升,在大学期间担任各种职务、参与各类活动都会对人际交往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担任班委和学生会干部,参与社团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接触不同的人员,参加挂职锻炼、社区义工等社会志愿服务,在此过程中,同学们需要自己去面对各种挫折、解决各种事情、处理各种问题,这些岗位可以直接锻炼同学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学校和老师应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广泛地参与其中。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青年一代。他们在大学期间能否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提升思想认识层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关系到本人今后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得各民族同学和睦相处,才能维护社会平安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数[D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78.html.

[2]阿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1(21).

[3]李丹,李全胜.浅谈学生社团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0,(28).

[4]葛萨楚拉.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5).

作者简介:王言(1985-),男,满族,辽宁丹东人,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分析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研究